![](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足球运动在我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育范畴。但是被寄予厚望的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在进行了十几年后,耗费无数,却让国人失望至极,一方面运动成绩与市场运作双双陷入低谷,另一方面“假、黑、黄、赌、毒”等丑闻缠身。投入巨大为何却收获甚微?日前,新华社记者赴上海、济南、西安、成都、大连、北京等地,就“国企投资足球”这一引起广泛关注与争议的现象进行采访,希望借此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思中国足球,促使中国足球早日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2001年,四川全兴因为不堪巨额投入而转手,从每年100万元投入到几千万元投入,企业玩不下去了。
近年来,“国企足球”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为了获得好成绩,一些国有资本在投资足球时往往相互攀比、不计成本、挥金如土,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客观上抬高了整个中国足球的运作成本,这种“烧钱”行为导致中国足球的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劣。
国企在投资足球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从1994年推出的甲A到现在的中超,国有资本背景的俱乐部一直占据着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主导地位,虽然目前国有资本背景的俱乐部在数量上已不占优势,但像山东鲁能泰山队、上海申花SVA文广俱乐部队、天津泰达队、北京现代队等成绩较好的球队,其“东家”均是财大气粗的国企,其投入力度也是一些私营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甲A联赛开展之初,参赛的俱乐部基本是从各省市的专业足球队转变而来的,其组成方式和资金来源五花八门,大多是找一家企业冠名,然后由球队原属的省市体委系统派员负责俱乐部的运作,并选择教练班子担负球队训练、比赛任务的实施。
此后,中国职业足球的体制不断发生变化,企业与足球的关系,也从企业“冠名”球队,逐渐过渡到企业直接介入俱乐部和球队的管理,成为俱乐部、球队的投资人和经营者,使得俱乐部和球队的经营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搞足球到底投入多大?曾任四川全兴俱乐部总经理的许勇说,全兴这几年,“说七八个亿夸张,纯投入花了两个亿以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玉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常金月研究过“国企足球”现象,他认为,在职业足球中投入的国有资本达到上百亿元。
中国足球选手迎来暴富时代
1997年,前卫寰岛开创国企“烧钱足球”之始,为了立竿见影追求好成绩,前卫寰岛队以明显偏离正常性价比的价格吸引国脚转会,斥巨资引进了国内著名球员高峰、姜峰、韩金铭、姜滨,并聘请前中国国家队主教练、德国人施拉普纳担任该队主教练。随后的1998年赛季,前卫寰岛队又以235万元的创纪录价格买下了彭伟国、以200万元买下符宾。
从1999年到2003年,中国足球选手迎来了暴富时代,到1999年赛季,个别球员的收入已经超过了300万元,这只是年薪和奖金两项的收入,还不算球员转会的所谓“签字费”。2002年,上海中远队分别以950万元和900万元的天价转会费从上海申花队“挖”到了祁宏和申思,这两人的年薪都超过了350万元;2003年,上海申花以1000万元从辽宁队引进了张玉宁,后者3年合同收入第一年就达到300万元。
投入成本从几百万增加到几千万
记者采访的多家俱乐部均表示,中国职业足球的成本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快速提高,职业化之初几百万元就能养活的球队,已经发展到没有几千万元根本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的地步。记者也了解到,像山东鲁能泰山、上海申花等“豪门”俱乐部的年度开支,更是高达亿元以上。
曾任四川全兴俱乐部总经理的许勇说,四川全兴集团从1994年开始和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共同组建俱乐部,每年赞助四川足球队一百万元,签了8年合同。从1998年开始,全兴集团全面介入俱乐部的经营和管理,这时开销越来越大,每年投入从一个一百万变成十几个、几十个一百万。这家酒厂终于不堪重负,已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搞足球,否则将严重影响主业。2001年,这家俱乐部因为不堪巨额投入而转手,“从每年100万投入到几千万投入,企业玩不下去了”。
[名词解释]国企足球
自1994年中国足球实行职业化改革以来,国有资本尤其是国有企业在投资职业足球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职业足球因耗资巨大、产出有限而被称为“烧钱机器”,国有资本背景的俱乐部在其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被冠之以“国企足球”。邝飚/漫画
[链接]国企能不能投资足球?
“国企退出足球”,来自山东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常金月的一份提案在2004年引起强烈反响,国企是否能够投资足球的争议一直延续至今。
反对方: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2004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玉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常金月向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推进赛事改革,保护国有资产》的提案。议案中说:“职业体育赛事,特别是足球、篮球等高风险行业,国外一般不允许国有资本的介入,而中国却有上百亿国有资本投入。事实证明,这些投资是无效的,不仅导致假球、黑哨等丑恶现象发生,同时,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种做法违背体育产业的市场规律,违背体育赛事的公平精神。建议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除国家队外,禁止国有资产投入中国足球,已投入的分阶段逐步退出,提倡支持民营资金投入,积极推进足球职业化,规范联赛健康发展。”
支持方:国企比民企更能搞好足球
山东鲁能俱乐部党委书记田迪说,民营企业能搞好足球,国有企业更能搞好足球,“现在市场经济大家都在一个平台上,谁搞好谁搞。”鲁能泰山俱乐部总经理康梦君认为,争论中国职业足球的国企与民营问题,就像时至今日还争论“姓资还是姓社”一样,没有太大意义。他说,2008年奥运会,唱主角的还是国有企业。
“国企参与体育是错的吗?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不管是民营还是国营,关键是不是负责任的?不管是谁的钱,关键是要考虑如何把钱花好,到底花多少钱、花到什么地方去了、有什么收益?民营的钱、国营的钱,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著名体育推广人、曾任上海申花俱乐部总经理的郁知非表示,不能因噎废食,应该对投资足球的动机加以保护。但他同时表示,投资足球要坚持一个原则: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做多少事情,不要孤注一掷。此外,要以经济作为杠杆,而不是以领导的个人喜好来决定。
(稿件来源:均据新华社电)
[个案]申花100万美元赔款谁负责?
2003年12月,申花俱乐部以60万美元转会费引进22岁的乌拉圭中场球员皮特·维拉。但是维拉只在2004赛季效力于申花队,其水平也未得到认可,此后“失踪”。记者多方打听维拉的去向,一无所获,连申花俱乐部的工作人员都说不清他的去向。
2004年,中超球队的外援名额从4名减少到3名,为了引进这位表现平平的维拉,申花俱乐部解聘了高水平外援佩特科维奇,后者2003年以30万美元转会到申花队,年薪100万美元。由于申花队在解聘佩特科维奇时与他在是否达到70%上场次数方面有争议,只愿意支付部分薪水,佩特科维奇因此把申花俱乐部告上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索赔100万美元违约金。
2006年2月,国际体育仲裁法庭裁决申花俱乐部赔给佩特科维奇100万美元。申花不得不将这笔中国足球界有史以来所遭受的最大赔款如数汇出。
曾任申花俱乐部市场总监、现任迷球网总经理的王俊生说,维拉莫名其妙的“失踪”与100万美元的巨额赔款,折射出申花以及国内其他财大气粗俱乐部管理上的混乱。他说,引进一个外援,就像做工程一样,俱乐部负责人、经纪人、教练等各方人员都参与其中,经过三番五次的转包,结果是造价上去了,“豆腐渣”工程也出来了。
王俊生认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国企参与足球也是形象工程,只要领导高兴,哪管投入多少,也没有什么问责制。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玉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常金月一直呼吁“国企退出足球”。他说:“现在中国足球的发展,我看就是‘烧钱’,一个比一个烧得多。问一句为什么?全是国有资产,根本不用负责,反正花国家的钱不心疼。没有责任,那么投资的主体也就无法明确,又谈什么健康发展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