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 “中国魔王”大变二七塔?
晚报记者 王捷
实地考察
二七塔具备“变身”条件
有消息说,号称“中国魔王”的魔幻大师汪其魔,7月15日晚完成了对郑州二七塔的实地考察、论证和数据测算,认为二七塔已经具备表演所需的条件,完成“变身”没有任何问题。 届时,吉尼斯上海总部认证官和中央电视台均将到场见证表演。
汪其魔是江苏连云港其魔魔术艺术团团长,曾以“魔柜变十二仙”、“多剑穿身”等享誉国内。今年6月17日,汪其魔在连云港连岛海滨浴场进行了一场“海上大变飞机”的魔幻表演,并创下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报道说,6月17日上午11时许,身着白色燕尾服的汪其魔灵巧地挥动着手臂,忽然,600平方米左右的舞台中央赫然出现一架长30米,重2.5吨的客机,接着,从机舱内走下一行靓丽的空姐,随后,汪其魔手杖一挥,飞机顿时从舞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接着稳稳“降落”在距离沙滩几百米的海面上……
这场表演,让汪其魔声誉大增,也让负责活动筹划的上海某策划公司充满了信心。
活动设想
现场利用20吨钢材、500多盏灯
“我们跟西安的大雁塔还有南京的景点都进行了接触,最后选择了郑州的二七纪念塔,作为汪先生再次表演魔幻表演的主场,目的是为了证明,大卫·科波菲尔能做到的,中国人同样可以做到。”7月17日下午,负责活动筹划的上海某公司副总李宁告诉记者。
对于之前网络上流传的“大变飞机”露出破绽的说法,李宁认为,“汪先生的表演经过了数次试验,不是模仿国外,而是一种独创。在二七塔的表演不会出现这样的纰漏。”
按照活动策划者的设想,整个演出现场,就围绕在二七塔旁边。现场将利用20吨钢材,以及聚光灯、折射灯、镭射灯等在内的500多盏灯。
技术方面,也已经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筹划,组织了上百人的保障队伍,分别从灯光、技术、安全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保障现场观众、塔身和表演者本人的安全。在交通方面,也不会对二七广场造成严重拥堵。
策划者认为,“届时,整个二七广场都将目睹一场超越大卫·科波菲尔的神奇表演。”
策划者说
正尝试获得郑州官方支持
二七纪念塔是郑州市的重要标志,是河南省极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上世纪20年代“二七大罢工”和80年代末中国商界著名的“二七商战”就发生在这里。
“中国魔王”大变“二七纪念塔”,被策划者视为打造“品牌河南”、打造郑州“国际化大都市”的尝试,是一次提高郑州城市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的绝好契机。
活动策划者李宁告诉记者,此次活动,正尝试获得郑州市官方的支持,并跟二七纪念塔的管理部门达成合作意向。
活动策划者的设想是,如果此次活动成功,接下来会考虑在黄河游览区以及紫荆山路的某个大厦楼顶,表演飞机停靠的魔幻艺术。
二七塔管理方
尚不知情,表演想法荒唐可笑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对于这场吸引眼球的表演,郑州二七纪念馆和二七纪念塔的管理者却表示:他们丝毫不知情。
郑州二七纪念馆馆长告诉记者,主办方的这个想法,是荒唐和可笑的。目前,他们没有跟任何人合作举办类似表演的打算。
二七纪念塔支部书记刘女士也一口否认此次表演的可能性。她说:“二七纪念塔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日前又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演出二七塔出现?这是活动方一厢情愿的想法。这个消息,跟某景区要以两亿元人民币收购二七塔的新闻一样,是空穴来风。”
市民观点
表演很有吸引力,能提升建筑物形象
尽管活动没有确定,“大变二七塔”的消息,还是让想看热闹的市民觉得好奇。郑州市绿化处的弓先生认为:“能在家门口看到神奇的魔术表演,对我们全家是很有吸引力的。”
“单纯地从魔幻的角度看,能够利用声、光、电等手段,制造出类似大卫·科波菲尔的神奇幻境,不仅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有助于表演大师成名,就是对于建筑物的形象提升,也是比较有利的。”
被称作世界“造梦人”的大卫·科波菲尔,是借助知名建筑一举成名的典型代表。
1981年,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一架重达7吨的喷气式战斗机变得无影无踪,
1983年,在众多现场观众及5000万电视观众(现场直播)的注视下,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在他的魔杖下消失得无影无踪,1986年,大卫来到中国,在众目睽睽之下神奇地从万里长城中穿墙而过。
大卫从此在中国声名显赫。跟他一起出现的“表演道具”,也就此愈发深入人心。
但是,这种演出在文物保护者眼里,还是面临诸多的问题。
文物局
表演难免对文物造成影响,须层层报批
郑州市文物管理局文物处严先生说:“如果是单纯地借助文物的背景、建筑,进行拍摄等活动,那么这种商业合作模式是可以的。要是商业演出和文物保护单位合作,首先必须保证一个前提,保证不能对文物有任何的损害。而且,还要根据文物保护的相应级别,向文物管理部门逐级申报。”
严先生认为,二七塔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面临着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教育基地和商业演出的矛盾。
“即便这些都考虑到了,把二七塔消失的魔幻表演,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肯定要在旁边施工、设置有关道具,这样依旧难免对文物本身造成不良影响。”
“这些消费意识正是商家需要的。从中也凸显出了商业活动的‘傍大款’的‘贴片思维’。”郑州市营销专家朱先生如此认为。郑州市民汪海文则质疑此次活动的最终收益,“活动带来的眼球注意力肯定是商业炒作的终极目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商家才能获得商业利益最大化。” (责任编辑:游文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