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为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
时光飞驰:看15年后的大武汉……
核心提示
昨日,武汉市政府通过《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这是对10年前制定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全面更新和修改。 新的“蓝图”展示了武汉的全新未来。新“蓝图”将随后上报国务院,待批准后实施。
规则将武汉定位为: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
城市“摊”大
主城外延至沌口庙山武钢
周边建11座新城14个中心镇
据预测,2010年,武汉市常住人口约995万,其中城镇人口约745万;到2020年,武汉市常住人口约11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990万人。
2020年,武汉市将形成一个主域;崛起11个新城,建设14个中心镇和30个一般镇。
11个将崛起的新城是:吴家山、蔡甸、常福、纱帽、纸坊、豹懈、北湖、阳逻、盘龙、邾城、前川。这些地方将重点布局工业、居住、对外交通、仓储等功能,成为承担主城疏散人口、转移农业人口的职能。
武汉主城区以三环线以内地区为主,包括局部外延的沌口、庙山和武钢地区,总面积为680平方公里。
主城区规划为中央活动区和15个城市综合组团。中央活动区范围:北到黄浦大街、徐东大街,南到雄楚大街、墨水湖北路,西至十升路、京广铁路,集中建设滨江活动区、王家墩商务中心区、汉口中心商业区、环沙湖公共服务中心区和中北路商务办公区。
旧城焕新
“成片规划分类改造渐次推进”
保护9大历史地段4片旧城风貌区
旧城区是指1980年前武汉三镇的城市建成区,主要位于二环线以内和堤角、古田、关山、青山等地区,面积共177平方公里。其中滨江活动区的范围内主要是1950年代以前的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
旧城更新将”保护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旧城的公共服务和居住条件,开辟绿化空间,增加停车和道路设施,实施功能置换和环境整治,疏解人口密度,焕发旧城活力。
旧城更新将“成片规划、分类改造、渐次推进”。大多数房屋状况良好的旧城,将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活动空间;对危房比例超过50%,房屋破旧的区域,将成片拆除重建。
此外,保护9大历史地段——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一元路片、首义片、农讲所片、昙华林片、洪山片、青山“红房子”片;保护4片旧城风貌区: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区、汉阳旧城风貌区、武昌旧城风貌区。
厂居分离
打造五大产业聚集区
主城建设高楼及居民区
城市二环线以内,严格限制工业企业,除保留少部分非扰民的小型工业点和工业地段外,逐步搬迁改造其它工业企业。城市三环以外为工业重点发展区,将有成片的大型产业园,聚集发展大型工业集群。
武汉将形成五大产业聚集区。即以青山、阳逻地区为主体的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以沌口地区为主体的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以关山地区为主体的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以吴家山地区为基础的食品产业聚集区;适当保留江岸堤角、江汉、桥口汉正街、汉阳黄金口、武昌白沙洲、武昌杨园、青山工人村、洪山左岭等都市工业园。
到2020年,武汉市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达到28.7平方米/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提高到35平方米/人,达到小康社会居住标准。
主城区内鼓励高层、低密度、高绿地率的住宅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控制零星建房。继续推进后湖、南湖、古田、东湖等大型居住区建设,新建四新、白沙、十升等大型居住新区,完善站北、关山、青山等居住区的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
在新城集中建设盘龙、汤逊湖、豹懈、流芳、吴家山、金银湖等大型居住新区和蔡甸、阳逻、常福等中型居住区。
公共交通
轨道交通覆盖主城
增建多座过江大桥
2020年,实现市域外围城镇至主城区出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都市发展区内95%以上的居民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
主城区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比例大于35%,其中轨道及快速公共交通承担公交总客运量的比例不低于30%。预测至2020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90--250辆,都市发展区居民出行总量达到2500万人次。
注重解决过江交通问题,在正在兴建青岛路隧道、天兴洲长江大桥的基础上,新建二七桥,马鹦桥、杨泗港3条过长江通道,在主城南部预留沌口至武昌黄家湖地区的过长江通道。在已建的晴川桥、江汉桥、月湖桥、知音桥、长丰桥的基础上,建成古田桥、龙阳桥2座过汉江桥梁。
建成13条高速路、13条骨架性城市主干路组成的“双快”干线路。快速路与所有相交干道均应采用立交,主干路与主干路、主干路与次干路可适当考虑立交,平交路口原则上应进行交通渠化。
轨道交通线网覆盖主城、连接外围天河机场、阳逻、吴家山、蔡甸、常福、纸坊等地。
文教体卫
黄家湖汤逊湖成“大学城”
沌口和豹(三点水+解)建综合体育中心
增加博览设施:在四新地区建设集博览、会议、旅游于一体的国际博览城,核心用地规模175公顷。在王家墩布局商务会展中心,在豹(三点水+解)建设科技会展中心。在喻家山、后官湖、金银湖、丰荷山等地区选址建设大型会议中心。
文化设施:建设东湖、月湖、首义、南岸咀、沙湖、汉口等6处大型文化艺术区和四新、杨春湖、关山等9处中型文化中心。
体育设施:新建、扩建塔子湖、
沌口、盘龙、豹懈、汤逊湖、黄家湖、武钢等7处大型体育中心。其中汤逊湖体育中心为水上运动中心,沌口和豹懈体育中心为综合性体育中心,周围预留运动员村。进一步改造和扩充现有的洪山体育馆、新华体育场、武汉体育馆、二妃山体育中心、姑嫂树训练基地、江汉二桥体育基地等大型体育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在流芳、阳逻、四新、后湖各建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在南部新城组群、西部新城组群和化工新城各新建一所二级综合医院。增建汉口、汉阳、武昌急救分站,增建汉阳、武昌血液中心分站,结合山水自然环境,规划后官湖,严西湖等大型休疗养基地。
教育设施:在黄家湖、汤逊湖地区,建设武汉新的大学园区,用地规模20-25
平方公里。以东湖开发区、武汉开发区、吴家山为重点,布局大中型职业教育设施或特殊教育学校,在主城区分散布局小型职业教育设施及继续教育基地。
新建市级备灾中心,搬迁汉口殡仪馆、青山殡仪馆,在城市外围生态绿楔范围内选址建设六处墓园,总规模为160公顷。
山水园林
“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2000米见水”
以长江、汉水及蛇山、洪山、九峰等东西向山系为“十字”型山水生态轴;以三环线防护绿地为纽带,串联严西湖、大小长山、汤逊湖、后官湖、金银湖、天兴洲等自然山水资源。
规划控制道观河--大东湖、木兰山--武湖、府湖、长河--后宫湖、鲁湖--青菱湖、梁子湖--汤逊湖等6片放射状楔形生态绿地,建立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并深入主城区核心,以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将6大生态绿楔向主城区内延伸,建设江岸西站、汉西、龙阳湖、白沙洲、南湖、东湖等6个大型公园、风景区和防护绿化聚集区。强化长江、汉水天然通风廊道的作用,结合道路系统建设,控制通往两江的垂直性通道。控制通往墨水湖、南湖、沙湖及汉口五湖公园周边的开放空间和低密度带。
到2020年,武汉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8平方米,实现“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2000米见水”目标。 (责任编辑:游文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