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制作成本仅400万元人民币,上映不足一个月,票房就已近1000万元人民币。
近日,一部国产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引来一波波热议,被诸多影评人称为“国产电影的新鲜活力”。影片以搞笑的手法,呈现了现实生活的荒诞,故事讲述在一个破败工厂的厂房下,发现了一块无价宝石,开发商、工厂保卫科科长、国际大盗由此开始了斗智斗勇、笑料百出的“石头争夺战”。
造“石头”的导演宁浩(上图),也随之成为焦点人物。
要知道观众需要什么
电话那边的宁浩,年轻的声音中带着些倦意。几天前,《疯狂的石头》DVD制品走进市场,宁浩正在四川做签售活动。谈及时下的“石头热”,他呵呵笑着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热,可能是这类片子比较少吧!”不过,聊天中,宁浩还是抛出了他的“制胜宝典”——服务意识。
《疯狂的石头》将目标观众定位在18岁至40岁,这一年龄段的观众,已多少尝过生活的甘苦滋味,在碟片的海洋中熟悉了诸多经典镜头,也已经习惯了拼贴、戏仿等艺术表现手法。“石头”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目标观众这种观影期待很是契合。宁浩说,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服务意识下的有意而为。
“服务是一个大概念,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别人服务。拍电影的,就是要服务于观众。”宁浩对这一点很坚持,“过去拍MTV时,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的工作要服务于音乐,服务于歌手,最终观众认为你拍得漂亮,才会买单。拍电影也是如此,要知道观众需要什么,虽然这种判断并不是每次都很准确。”
“石头”的票房成绩,证实了宁浩对观众需求判断的准确。其实,在“石头”的故事里,多少有他自己的生活痕迹。今年不过29岁的宁浩,有过屡试不第、住过地下室、务工无门的经历。经历过寻找出路的一次次尝试,宁浩在“石头”里给了小人物说话的机会。
大制作和小制作都需要
《疯狂的石头》一问世,相关的影评多半提到了导演对他人电影手法的借鉴和转换。宁浩并不掩饰这一点,“在中国要做好商业电影,首先要学习。其实我们一直缺少对国外类型片的学习。”
从看电影到拍电影,宁浩觉得自己一路很幸运,“我得到了好多人不计回报的帮助。至今拍的每部片子,我也都得到了相应的肯定,没有拍砸。”每拍一部片子,宁浩都有自己明确的目的,“看电影、拍电影,都好比是学生做作业。第一部电影《香火》,我当时就是想表达信仰危机;第二部《绿草地》是半命题式的,虽然不够自由,但我通过这个片子证明了自己的操作能力。”据了解,《香火》被多个海外电影节认可,而《绿草地》则直接进入了海外电影市场。
面对大制作扶摇直上的势头,中小成本的影片出路何在?对此,宁浩乐观笃定,“良性的电影市场,大中小成本的电影都需要。这就如同一个城市不可能只有大饭店一样,人们也需要街头大排档!”
年轻导演要一步步走出来
“石头”虽然火了,不过随之而来的票房收入、衍生产品的开发利润,都与宁浩无关,虽然为了“石头”的顺利出炉,他还搭进了自己的导演费。“这是按照合约来的,导演不参与分账。差不多全世界的年轻导演都如此。”
宁浩面对的困难,也是年轻导演们的共同问题,置身尚不成熟的电影产业链条,中国的年轻导演经济和精神压力都不小。“拍电影这几年我都没有什么钱,前两部电影也是把自己的积蓄投了进去。‘石头’没剪完时,我还真想过,要不还是去拍MTV吧,起码它能给我一个比较好的生活保障。”宁浩说,“其实很多年轻导演都只能靠拍广告这些电影之外的事养活自己。是否能有相关的协会或机构,给这些人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让我们对做电影能有一份信心?”
不过,对那些抱有电影理想但尚无机会展现的同行们,宁浩也有他的建议,那就是“做好眼前事。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哪怕你暂时没法拍电影,只是在拍广告或MTV,也要尽量把它们拍好,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机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