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实物承载并传承抗震精神
一个晴好的黄昏,河北理工大学地震遗址,两束鲜花静静地摆放在粗砺的水泥堆积物跟前。正在撤换护栏的工人师傅说,鲜花是当天下午一对老年人敬献的,从装束和随从的年轻军人看,两位老人应该是军人出身。 老人献了花,绕遗址走了一圈后离去。工人师傅说,这些天,总有外边的人到地震遗址跟前转悠。
洁白的百合、粉嫩的康乃馨似乎一度柔化了废墟的断壁残垣,或者,更衬托出那建筑物的残缺扭曲和龇牙咧嘴?
我们知道,这处面积不大、仅有两栋楼房大小面积的地震遗址,如今已经成为唐山大地震所存不多的几处遗留物代表,成为定格那个特定时空最典型的客观对应物。很多人来到这里,既为纪念,也为了让记忆重回那个残酷的时刻。或者可以说,地震实物以其物理的存在,无言地诠释了诸多精神层面的东西,所谓大美无言、大象无形。人们通过这些残缺的建筑,得以深入到彼时受难者的心灵,悉心体察他们的悲苦和上进。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地震景观只是一种极为局部的地震废墟。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你从灰尘和瓦砾中直起腰身的时候,面对满目疮痍,那又是怎样一种心境?
这些年来,唐山从一片废墟瓦砾中崛起,世人多津津乐道其震惊世界的成就,殊不知,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源于一种正视灾难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尽管无声无息,但是它确实蕴藏在普通的、最广大的唐山民众中间。那些蹬着三轮的汉子,那些巷道里行走的矿工,那些居民楼下摇着轮椅的大妈,那些粗声大嗓吆喝生意的下岗职工……地震毁掉了他们的家园,也毁掉了他们寄托在家园之上的梦想。但正所谓希望从绝望处升起,这些普通人的筚路蓝缕般的努力,让一个新唐山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这里,我们强调地震实物的精神价值,强调蕴涵在民间的力量,并不是要刻意推崇什么。恰恰因为民间蕴藏的这种努力建设的冲动,成为唐山政府层面可以引领的力量之基。而这,也应该是新唐山新人文精神值得期许的前提之一。
我们认为,而今存留的以标本形态存在的地震遗址,实在是唐山最为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是丑陋的,它又是神采飞扬的;它是沉默的,它又是蕴藉无穷的;它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混凝土钢筋废弃物,它又是民众虽经历百般柔折犹不气馁的象征物。
一位“老开滦”曾告诉本报记者,地震资源属于唐山独一无二的核心资源,同样,蕴藏在民众中间的人的精神更是值得发掘的文化资源。现在,唐山的震后残垣已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取代,与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的居民一样,唐山人也在为生计忙碌。但是,每当面对仅存的地震遗址,唐山人能无感怀乎?
据说,幼蝉的蝉蜕是一种脱壳过程,浑身扭动着,瘦弱的腿不停伸屈,很痛苦的样子———但终于把旧壳淘汰,赢得一对新翅膀。这样的新生过程对于唐山这座城市也是如此,唐山的辉煌离不开民众的刚毅坚卓,正是这种“贴着地面行走”的草根民众的努力,让唐山铸就了现代化的基石,蝉蜕的翅膀也从残垣断壁渐次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