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素华在售货
向阳村村口有家小店,大伙儿管它叫“放心店”。虽然不足50平方米,但店外的红色条幅却打得格外醒目——“保证质量,价格合理;顾客至上,童叟无欺;诚心守诺,假一赔十。”
“你可别小看这旮旯里的‘小超市’。城里好吃好喝的玩意儿这儿啥都有!”85岁的张大爷说:“过去,俺们小孙子考了第一名,我只好上地里给他掰两穗包米放灶坑里烤烤,再煮上两个鸡蛋就算奖励了。现在的孩子考了第一,一出门就能吃上烤鱼片,喝‘小洋人’……”
小小“超市”真红火
听着乡邻们的这些议论,倚着柜台的老板娘孙素华抿嘴乐了。
不爱吱声的孙素华,对顾客可是最上心思。每次她都会把乡邻们买的商品整齐地码在塑料口袋里,递到他们手上。碰上腿脚不好的还要送货上门。
“这里的食品都是城里大超市进的货,经过国家检测过的,吃起来放心,价格也还合理。”乡亲们说。
不知不觉,小店的年营业额达到两万余元,今年比去年同期又翻了一番。
向阳村在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小四平镇。孙素华的小店正式称谓叫小四平镇向阳村药店食品商店。这是个“双门面”的小店。吉林省辽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刘建华局长介绍说,这是近年来推广的“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的成果。
“这些小店的食品和药品都是通过专门的网络实行配送的。”辽源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胡振忠说:“食品的监督网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县、乡、村协管员或信息员组成。通过配送、加盟、连锁等形式,为乡镇、村屯食品经营店进行配送。去年年底,全市已经建起了605家农村食品店,覆盖率达到68%。在药品配送方面,就东丰县的182个村,已经有150个村实现了药品连锁配送进村,并设立了223个药品监督员。”
孙素华说,“政策好,就为咱农民带来了方便和实惠。从正规渠道进货,进货有账,货物品名、数量、来源途径和进货日期等都有详细记录。供货商还与我们签订了合同。一旦发现不合格商品,就能够追溯到相关责任人。”
小病不愁大病不慌
“双门面”里,一侧是食品店,另一侧就是药房。孙素华安排正门直通食品店,这样一来,药房就显得安静和卫生了。
掀开药房那雪白的门帘,白色的橱窗柜上外用药、内服药、妇女儿童用药等西药分类明确,透亮的玻璃柜子里则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各类中药。房间右侧放着一台电脑。
“这是市里食品药品监管局刚刚统一配备的,即将接通网络。”孙素华爱惜地把电脑遮盖起来。
“双门面”的小店,药品店部分是由孙素华的丈夫刘延华管理的。刘延华是村里唯一有营业执照的村医,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
“小病小灾的他都能看。不忙时他还下地干点农活。”孙素华说:“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他就上门去瞧瞧。要是觉着是大病,就能及时送进城里医院了。”
孙素华介绍说:“不仅店里的药是由市里指定的医疗保健公司配送,价格也与城里医院统一。俺们这小药店开的是统一的报销单,是新型合作医疗的组成部分。”
提起“双门面”小店,正在地里忙活的徐大妈说:“这可是俺的救命恩人啊……”
徐大妈的心脏病有一天突然发作起来,全家慌了神。“多亏村里有了药房,孙嫂子和刘叔及时把药送来了。我妈捡回了性命。刘叔又亲自帮着把我妈送到市医院。现在,我妈身子骨可硬实了……”徐大妈的儿子说。
有利于建设新农村
辽源市通过千镇“小超市”、万村“放心店”的建设,建起了农村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
“我们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着力构建、提升农村食品药品行业的社会公信力。”刘建华局长说:“我们用政府推动与市场培育相结合的思路,构建以政府政策管理为主导、社会信用机构为主体、行业自律为重点,形成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参与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并在法律制度、国际惯例和行业管理的规范与调整下,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
食品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在广大农村的延伸,给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让经营者得到了实惠。
孙素华说:“不光是村里人,就是邻村的农民或者来往的过路人,也都得到了实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