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6日,在印度尼西亚班图尔地震灾区,印尼《国际日报》特约记者陈志平(右)拍摄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生为印尼灾民包扎伤口的照片。近一段以来,印尼一些报刊以多个版面和篇幅报道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印尼灾区开展的救援行动。新华社记者王小川摄
新华网石家庄7月18日电(记者王文化、张洪河)7月14日至18日,第四届中国国际现代救援医学论坛在河北省唐山市举办。不久前刚从印度尼西亚地震灾区救援回国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有关专家参加了这次论坛,并做了主题演讲。
成立于2001年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人员经过严格的国际救援培训,全部获得国际紧急救援组织颁发的现场急救资格认证。5年来,救援队频繁活跃在世界各地自然灾害救援舞台上,先后出色完成了新疆巴楚、云南大姚以及伊朗、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印尼等9次国内外大型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共出动医护人员118人次,累计执行任务112天,总共救治伤病员16996人。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5年国内外救援实战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医疗救援模式:早期:(震后1—3天)联合当地志愿者分批、分组、全天候在废墟处进行搜救,对幸存者进行及时救治,在相对安全区域展开移动医院医治外伤病人。中期(震后3天):卫生防疫、外出医疗巡诊、联合转运偏远地区重伤员、继续开展营地移动医院。后期:帮助恢复当地各级医疗机构,进驻医疗单位,建立中国病区,捐赠药品、设备,协助开展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就医途径。
据介绍,这一模式可根据灾害发生的地点、性质、严重程度以及救援队到达时间和装备给予相应调整。实践表明,这一模式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提高医疗救援效率,服务灾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