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明是南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的负责人,平日里经常在南京的山林、湿地间“巡逻”。今年5月底,有媒体发布关于幕府山要造人工“天池”的消息,这让他和一些环保志愿者非常担心:“幕府山被人为破坏的教训太深刻了,‘旧疮’未平,‘天池’会不会又添‘新伤’、‘天池’方案会不会对山体造成再一次的破坏?!”
管理部门建“天池”利于生态恢复
幕府山位于南京北郊、长江南畔,因东晋宰相王导将其幕府设在此处而得名。 自1950年代起,为了开采山上盛产的炼钢材料———白云石,幕府山遭到了近50年的连续开挖。1998年,南京市政府决定关闭采石场、禁止开山,并启动幕府山生态植被恢复工程。至今,园林部门先后完成了8期绿化工程,恢复绿化面积210万平方米,耗资4000万元。如今,幕府山上绝大多数山头又恢复了绿树成荫。然而,幕府山最西端的原白云石矿采石坑却仍是光秃秃的“伤疤”,植被恢复异常艰难。
南京市幕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处长方长久告诉早报记者,为了消除“疮疤”对南京带来的影响,景区酝酿出一个大胆的创意:因势利导,把采石坑稍加改造,建设成一个人工“天池”。为此,他们委托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对矿坑进行设计改造为一处公园景观,“以旅游度假功能为定位,以矿区改造为主题,构建城市游览休闲、科普教育的自然生态的景观空间”。
在初步的景点规划中,最核心的、也是引起公众争议最大的工程,就是名为“碧湖云烟”的人工“天池”。幕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处长方长久非常赞同“高处筑山、低处凿池”的方案,既然已形成了矿坑,就应当“顺势而为”,将其修筑成小湖泊,不仅掩盖了“疮疤”,也为动植物提供了水源。专家、环保组织“天池”方案值得商榷
幕燕风景区有关负责人此前向媒体介绍称,天池占地约50万平方米,海拔高度为70余米,大约需要100万立方米的水。“且不说耗资巨大了,‘天池’方案的科学性都值得商榷”,国内著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南京会员组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天池”会不会对环境和生态带来破坏、当地地质条件是否允许建“天池”、这100万吨的水引到其中会不会存在地质灾难或隐患……这都应是“天池”方案上马前应慎重考虑的。
类似的疑惑同样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6月16日下午,幕府山“碧湖云烟”方案咨询论证会召开。有专家表示,应当先进行建湖的可行性研究。
从事地质勘探工作近40年的专家、江苏省核工业272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姚秀峰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幕府山的工程地质条件很差,已愈1亿年年龄的幕府山已进入了“老年期”,而且50年来的炸药开采,对本来就脆弱的岩石又有了连续多年的“冲击”。
“幕府山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已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吴士良教授向记者介绍,“如果建‘天池’,蓄水很困难。”另有一些民间环保组织人士称,“生态工程搞与不搞,不应由一个部门、一个人说了算,公众的声音应被充分考虑”。
地产商盯上“天池”
工程造价问题也是不少专家学者担心的问题。方长久处长对早报记者介绍,若“天池”方案通过,整个投资约在3000万元左右。
早报记者还了解到,紧挨着幕府山南侧的一处楼盘目前已经动工,这家房地产公司打出的广告语首句是:“幕府山50万平方米人工天池,7万平方米休闲园区,我的景界!”看来,精明的地产商已经盯上了大型人工“天池”这个“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