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记者崔清新 俞铮)中国科研人员的研究表明,蚕有望成为长期生活在空间基地的航天员理想的高营养食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工程系杨玉楠、汤历漫和刘红通过对家蚕的营养构成、成熟期限、加工方式、空间蚕饲养设备、饲养条件和蚕饲养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论证了蚕在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中可以作为航天员食谱中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杨玉楠17日在此间举行的第三十六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说:“蚕的蛋白质含量高、生长周期短、生物转化效率高、活动所需空间小,饲养蚕的过程中气味小、不产生废水。因此,蚕将会是一种理想的高营养太空食品。”
刘红说:“建立月球基地、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中长期载人航天计划中,生命保障技术是关键环节,太空食品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他们的研究发现,5至6枚蚕蛹相当于1个鸡蛋的营养。以相同的重量计,蚕蛹中蛋白质的含量远比鸡蛋高,氨基酸含量也比猪肉、羊肉、鸡蛋、牛奶高数倍。蚕蛋白质还具有收获期短的特点,仅需一个月左右即可获得。蚕不需饮水,也不会产生废水。
刘红说,由于太空中无法提供蚕的主要食品——桑叶,他们已经发现用莴苣可以做蚕的替代食品。
美国、俄罗斯、日本已对太空食品的组成进行了大量研究。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开发了空间种植作物系统,如小麦、大豆、土豆等。它们能在光照下,生产供食用的淀粉、植物蛋白、维生素等,但这些植物的营养成分并不完全。
科学家提出,应该在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中提供动物蛋白质食品,并且将动物蛋白质获取过程中所发生的代谢作用与密闭系统的物质循环结合起来。
因此,各国针对空间动物饲养开展了多种研究。鱼类和两栖动物因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而成为比较理想的空间食物,目前已选择研究的鱼类主要包括鲤鱼、虹鳟鱼、罗非鱼、剑尾鱼和鳉。
此外,欧洲国家和日本分别对水生动物海胆和两栖动物蜗牛及蝾螈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动物对饲养条件尤其是生活水体条件比较敏感,因此对它们的饲养仍处在实验研究阶段。“中国造”保护,高能辐射难伤我航天员“发现”号复飞成功,对我航天有两大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