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省长、发改委副主任
——陈德铭的四年三大步
■本刊记者 陈磊 发自上海
10天,陈德铭完成了他人生中又一次重大的角色转换。
6月14日,他被国务院任命为发改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25日,明确了分工的他,已经站在全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总结座谈会的主席台上。
“今后需要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约束功能,使规划在促进发展的同时,限制不计代价的盲目发展……”他侃侃而谈。
20多天前,他刚刚辞去陕西省省长职务,在那个位置上,他呆了一年零七个月,尚有许多未了之愿。
向前推四年,毫无征兆地,他从苏州市委书记位上被调至陕西。那时,首长对他说:“德铭同志,只有东部的发展而没有西部的崛起,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人既懂得东部,又了解西部,人生才更有意义。”
现在,站在了国务院第一大部委的新平台上,这位“苏州模式”的缔造者、“具有沿海、内陆工作双重经验”的发改委二号人物,将如何给他的期待者们一个新惊喜呢?
几乎“读不下去了”的博士官员
1949年出生于上海的陈德铭,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毕业于上海市西中学,“小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还痴迷无线电,曾经担任过上海市少年宫的无线电兴趣小组组长,“高中毕业时就能自己组装电视”。
时至今日,他的家中还经常备有一套小工具,有时家电什么坏了,他愿意自己动手修理。一来是喜欢,二来也借此调节、放松一下工作中的紧张情绪。
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陈德铭的正常人生轨迹。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紧接着,《人民日报》刊登《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由此掀起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幕——全国当年共有267万多知青下乡!
陈德铭无法例外,1969年4月,20岁的他踏上了南行江西的列车,去的目的地是瑞金,“红色故都”。
“在江西一待我就待了十年九个月,其中有五年是在崇山峻岭的生产队里面。户口也迁过去了,粮食也有供应,每天打工,记工分,得靠自己的生计来维持生活。”
身为部级高官,陈德铭坦然承认,那时候,作为上海知青的他,“晚上偷过一根黄瓜的有,实在嘴太干了”。只是他不喜欢用“偷”这个字,因为“觉得像孔乙己那样窃书不算偷”,“这个黄瓜属于窃过”。
在江西瑞金谢坊镇的崇山峻岭里呆了5年之后,陈德铭有机会进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今江西农业大学)农机系就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江西省农机局工作。三年后,因为夫妻分居的原因,他被调至江苏省食品公司。
此后,陈德铭的仕途步入快车道:1982年任江苏泰州肉联厂副厂长;1984年任江苏省商业厅办公室副主任、省食品公司经理;1985年任江苏省商业厅副厅长。当时,他年仅36岁,春风得意。
他不满足,在利用到下面挂职锻炼期间,恶补英语和经济学的知识,于1988年考入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攻读数量经济硕士学位。
“那时候,不像现在官员读书的风气这么浓,大学也没有给官员单独开口子的习惯,陈德铭考数量经济学研究生,需要考高等数学,完全靠自己。”陈德铭的导师周三多教授说,陈德铭读到一半的时候,由于一边要工作、一边要学习,而专业课和英语又比较难,几乎无法读下去了。
“那时,他就跑过来和我说,读不下去了,我就劝他和当时的省长顾秀莲讲一下,脱产专门过来学习。”周三多说,陈德铭听从了他的建议,脱产在南京大学专心读书,吃住在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天天和外国同学泡在一起,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1996年,已经是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的陈德铭再次入南京大学深造,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成为为数不多的博士官员。
从苏州到陕西
1997年12月,陈德铭从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主任的位置上调任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开始为政一方。
当时,苏州正处于风口浪尖。
原来,苏州市于1992年在老城西部设立国家级开发区——苏州新区;199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和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分别代表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在老城东部建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
一个城市拥有两个高规格的开发区,招商引资方面不可避免存在竞争,孰轻孰重成为考验领导智慧的一道难题。
1997年12月,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专门就此问题发表评论。
苏州新区开发已有时日,10多万常驻人口,可是新加坡方面建议中国将其关闭或暂停发展,陈德铭不同意,他顶住压力,认为应该让其“继续发展”。
如何安抚中新两国合作的工业园区呢?
在请示更高级别的领导人并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谈判之后,陈德铭明确表示:“苏州工业园区是我的重中之重,苏州新区将只作为一般性的商业招商,我政府不向外界推荐。”
“一对夫妻结婚5年,偶尔发生口角也是难免的,中新双方绝不会因小问题而影响合作,双方一定会继续长期合作下去。”陈德铭幽默过后,开始亲自担任工业园区的党委书记。
与此同时,在和新加坡有关方面谈判过程中,这位善于学习的市长,感受到了新加坡管理制度的优越。他把大量苏州的干部送到新加坡培训,不仅苏州工业园,苏州市所辖六个县主要干部全部到新加坡轮训一遍。
“新加坡和中国合作工业园实际上是两条线,一条是政府层面的合作,主要是帮我们培养人才,告诉我们一些管理的经验。另一条是双方共同开发,这一点是用市场和商业化的方法,大家出资。”
“现在看起来,共同出资开发,是我们和各个国家,各个企业都可以做的。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两国政府的合作,新加坡帮助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如何更快地熟悉和了解世界。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陈德铭说,现在苏州很多干部调任外地,很重要的也是国家要充分利用他们这种看问题的理念、方式。
摆平了“洋苏州”和“新苏州”的矛盾,派出官员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陈德铭开始腾出手来进行“老苏州”的治理,投入巨资进行河道治理以及沿河古迹整修。
2002年5月,正当他希望在苏州有进一步作为的时候,一纸调令将其从经济发达的沿海送到西部大开发主战场——陕西,三天时间,他从苏州市委书记变为陕西省常务副省长,2004年11月,任代省长。
“陕西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科教优势和地缘优势,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不能照搬苏州等东部地区发展模式。”他这样说。
然而,无意之中,他还是利用了过去的成功经验:上任不足一月,他率领陕西经贸代表团赴香港招商引资;任内,亲自给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写信,邀请其到陕西访问,并派出代表团到新加坡,希望能与该国展开全面合作……
“陕西有三大优势:一是资源;二是科教、文化;三是区位优势……”面对媒体,他不遗余力地四处推介陕西。但与一般内陆官员不同的是,他更倾向于打造一个公共政府:“政府应该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让大家自己去拼搏、去创造,以实现改善生活、提高收入的愿望。但提高收入并不是伸手向财政要钱。”
“哪个是陈德铭?”
“文革”中,陈德铭下乡到中国最落后的地方之一——江西瑞金当知青磨练了十年,这使他懂得了农村的贫困,了解了百姓的艰辛和他们的愿望,“对自己人生是一种财富”。
为官后,和许多平民官员一样,他频频推出亲民举措。
2006年的第一天,寒冷的清晨,他踏雪来到了陈家山“11·28”矿难警示碑前,敬献花圈,悼念亡灵。
2004年11月18日,刚当上代省长20天,他就到陕南农村走访。走进困难群众李家田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李家田都懵了,不知道该如何招呼这位贵客,只是手足无措地跟在他的后面。
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经常奔走在陕西各条高速公路上。这位细心的上海男人注意到,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厕所并不令人满意。有一次他实在看不下去,便把负责人叫来询问,这位负责人却说厕所一直没有人管理。
“政府每年投这么多钱在高速公路上,养这么多人管理服务区,连一个厕所都搞不好,这反映出我们的管理水平。”陈德铭常常能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还有一次,他去南五台爬山,下山的时候,突然被一个村子的上百名群众围住,投诉土地违规征用问题。
“当时车子在高速下坡的时候,突然两边有几十个人不顾生命危险跑出来拦车。驾驶员也没有思想准备,一个急刹车才停下来。当时老百姓非常激动,说‘哪个是陈德铭,下来下来!’这时候我想到的不是躲避,而是面对和解决问题。”
“我有一个基本的信念,绝大多数群众是讲道理的。果然,我下车接待他们后,他们对我非常客气。他们的两个代表过来和我对话,他们非常清楚国家的法律,也非常礼貌。所以我想,很多群众矛盾的激化,跟我们的工作粗放是有关系的。”
陕西省出现“宝马案”,刘亮爬广告牌揭露问题后,陈德铭请分管副省长连夜召集会议,布置查处。
“我们不怕有错误,只要自己真正想为老百姓做一点事,可以在工作中改正,最后大家会理解的。”他这样说。
“这不是省长来了吗!”
与一般官员喜欢表现自己拼命工作不同的是,陈德铭这位饱受西方为政传统熏陶的官员,更喜欢将工作和生活分开。
《南方周末》报道说,他经常在双休日的时候对秘书和办公室人员说:“我自己出去转一转”,和爱人一起叫上司机开车就走了。
一次他和夫人走到一个山庄,经理看到他大吃一惊:“这不是省长来了吗!”
由于早年和爱人在桂林结婚,在陕西工作期间,陈德铭没有惊动任何人,联系了旅行社安排,悄悄地到桂林旅行了一次。
“一个省长以这种方式去旅游名胜地,也能够多了解一些老百姓的实际情况,比如车子是怎么挤等等。也可能会碰到一些尴尬的事情,不过还好没有碰到什么大的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报道说,陈德铭“平时最大的放松就是每天吃过晚饭,尽可能和爱人在省政府大院里走四点五公里路”。
“为什么路程这么精确?因为我用计步器量了一个月,是四点五公里不会错。绕着省政府大院,固定的路线,大概三圈多,基本上是45分钟走完。有时候碰到会议、接待、外出啊,就不能保证,但是八成的时间我都能坚持。”
“在现在这种矛盾凸显期,除了个别腐败官员外,省市两级主要领导的工作是勤奋的,压力也很大。我们这些人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没有一个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支撑不下来的。我们自己要创造这种锻炼的机会。”他说。
在秘书的任用上,他也与众不同。当年在苏州市任上时,他的秘书不是文秘专业出身,不是学行政管理,居然是个计算机硕士!
“现在许多秘书工作需要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苏州市不少工作与IT业有关。许多技术问题,比如宽带网啦,传送图片或图像啦,三网合一啦,不懂点技术,连用都用不好。况且,要搞好工作光懂得使用是不够的。”陈德铭认为,有了计算机基础去学行政、文秘,上手比较容易,而学行政、文秘的去掌握计算机,往往难以深入下去。
据悉,陈德铭的家庭很简单,太太是他“青梅竹马的同学”,有一个孩子在外工作,不在身边。他有空会陪太太聊天、散步。太太对花卉很有研究,这方面是他的“老师”,而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父亲,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三个省长出自苏州
苏州是个出高官的地方,有实例为证。
梁保华,现任江苏省省长。1945年出生,1998年6月任苏州市委书记,2001年升任江苏省常务副省长,2002年12月后任江苏省代省长、省长。
陈德铭,现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1949年出生,1997年12月任苏州市代市长,后任市长,2001年1月任苏州市委书记,2002年5月当选为陕西省常务副省长,2004年10月任陕西省代省长,后任省长。
2006年6月调任国家发改委排名第二的副主任。
王珉,现任吉林省省长。1950年出生,2002年5月出任苏州市委书记,2004年10月调任吉林省代省长,后任省长。
章新胜,现任教育部副部长,1948年11月生,1989年至1997年连任两届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2000年起任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副部长。
王荣,现任苏州市委书记,1958年出生,2004年10月从无锡市委书记调任苏州市委书记,11月,进入江苏省委常委序列。
从梁保华、陈德铭到王珉再到王荣,四任苏州市委书记学历都很高。梁保华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章新胜则毕业于哈佛大学,陈德铭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度考入南京大学读书,拿到博士学位。而王珉与他的接任者王荣都有共同的特征:出身高校,博士生导师,典型的学者型领导。
不仅苏州市主要领导大都升迁迅速,在苏州市下面各区县工作过的主要领导,也大都会被委以重任。
最为典型的是近年来以台资经济名声赫赫的昆山,在行政级别上还是一个县级市,连续四任市委书记都被提拔为厅级以上干部,其中包括两个副省级干部。
上世纪90年代初任昆山市委书记的李全林和他的继任者张卫国,均已官居江苏省副省长。
张卫国调走后,季建业2000年8月上任昆山市委书记,一年还没有任满,便于2001年7月被突然调往地级市扬州,出任市长和市委书记。他的接任者张雷上任一年多,即出任江苏省外经贸厅厅长。
从昆山升迁的并不止于市委主要领导。曾任昆山市长的周振华现任江苏省检察院检察长,同样任市长的郑坚,现已调任省地税局局长,而曾在昆山开发区担任领导职务的王金华,现任苏州市委副书记。
调出的不仅仅是昆山的干部。曾担任县级市张家港市市委书记的蒋宏坤,今天是计划单列市南京市的市长;而另一个县级市太仓市的市委书记徐建明,也曾调任常州市市长。
苏州干部纷纷在省内外出任要职,带动了苏州经验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大面积推广。陈德铭调任陕西,开始到香港、新加坡等地积极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王珉在吉林,也是马不停蹄地穿梭于香港、俄罗斯等地,为吉林招商引资做贡献。
张卫国调到镇江任市委书记后,首先把城市改造一番,建了一条引资大道———这正是昆山特色的做法;颇有意思的是,张卫国的继任者季建业也被调到一江之隔的扬州任市委书记,上任没多久,便迅速开建了一条引资大道,接着同样是打造开发区和引资———典型的昆山套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