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城村,是杭州湾北岸上海市金山区的一个行政村,因座落于金山卫古城内而得名。由于历史的变迁,距今600多年的金山卫古城已销声匿迹,如今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正在古城的遗址上崛起,高楼、马路、商业,新时期赋予了卫城村新的特征,成了名副其实的都市里的“村庄”。
土地征用,农民转岗,农村变成了城镇,面对新的实际情况,给卫城村干部出了一个新课题,村级经济靠什么来发展,靠什么来支撑。经过反复探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思路是:村要发展,就要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配合政府开发建设,在发展第三产业上下功夫。 目标确立后,村里就开始大胆实践,朝着第三产业的方向步步行动起来。
一、 盘活存量资产,做大集体“蛋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卫城村利用村内道路和居民新村点的有利条件,集体建造了一批商铺房和厂房,在黄金地段建造了金山卫市场1号楼和2号楼等商业用房,但由于时间的原因,这些房屋比较陈旧,出租价格低,有的年久失修闲置空关。为使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里决定高起点规划,总体美设计,利用3年时间,分步实施,逐步改造,使其升值,将商业用房建设成与城区建设相配套的具有现代风貌的建筑。
2003年春,村里改造商业旧房的计划正式实施,村腾出原村办公用房,将位于学府路上2300平方米的街面商铺旧房全部拆除,投入220万元资金,进行重新建造。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施工,一幢具有现代建筑风貌的商铺楼落成,成了新城区市容的一个新亮点。现在这幢商业房不仅成了村里的产权房,而且全部出租经营,房租每间每年由原7000元,上升为22000元,年租金比原来增加3.14倍,集体固定资产也由原来的33万元,增加到219万元。一幢商业用房改建完工后,村里又打算另一个改建项目。村部南面原有22间石棉瓦房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村干部脑子一转,这一旧房一改变,既给村带来可支配收入,又给市容增加新面貌。于是,村里就积极准备,请专家设计,找有关部门审批,筹措资金等,2004年下半年请来了施工队,将旧房拆除,新建一幢公寓式楼房。经过近一年的施工,投资480万元,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新楼又建成,完工后,村里又投入资金,建起了配套的健身场,绿化广场,停车场,将新楼的1100平方米用于老年活动室和村办公用房及社区服务中心,另有1900多平方米作为商业用房出租,年租金收入可达25万元。
二、 充分利用房屋资源,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卫城村发展村级经济的又一重大工作。由于村地理位置独特,区城优势明显,办厂经销,开店营业很吸引投资商的目光,但经济政策的变化,有时力不从心,而卫城村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搞,充分利用现有的厂房和经营房,积极实施“招得进,留得住、长得大”的招商措施,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投资方式,为客户提供方便。近几年,卫城村利用原有集体厂房,招进了上海金山粘合剂厂、中外合资塑料厂,厂房通过客商承租装修后,又分别办起了汽车修理厂、塑料制品加工厂等,在他们创造财富的同时,为本镇增加了税收,还解决了1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卫城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村级经济的发展,使村底子越来越厚,至2005年集体资产已达到2000多万元,近三年来,村经济增长年年以20%的速度递增,年可支配收入达200多万元。村级经济的发展,也给村民家庭增加了收入,村内家家户户也又出租房,村民腾出空杂的房屋,租给前来打工者或做生意的外来经营者,目前,住在村内的外来人口已达1100多人。有的村民还利用自房开店,有的租用村里的厂房办企业。村民杨士观租用村里120平方米房屋,开了一家塑化有限公司,年收入达15万元;村民朱超英在家开了杂货店,年收入5.7万元,象这样的经营户,全村已有10多户。据测算,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8500元。
三、 办好社会事业,为村民谋福利。
村级经济发展了,得益的自然是村民。近年来,卫城村积极办好本村社会事业建设,造福村民,在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上,已投入250万资金,把主干道都由原来的石子路改筑成水泥路,两个组的村民家里都安装了污水管地下排水管道,全面整治了村级电网、实施用水、用电户表工程,全村有线电线入户率达100%,全村村民的社保、镇保率达98%,合作医疗投保率达100%,老年退休农民都已享受镇保的退休待遇。卫城村已连续二届被评为金山区经济示范村,2004年度,荣获“金山区先进党组织”、“上海市五好村党组织”、“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卫生村”、“上海市安全小区”、“上海市人民调解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