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7月18日讯熊熊的炉火在燃烧,上下翻飞的铁锤敲击出铿锵的丁当声,通红的铁块像橡皮泥一样在打铁人的手上变换着形状。粗壮的胳膊、黝黑的脸,在炉火的映照下,汗水犹如晶莹的露珠挂在腮帮顾不上擦一把——在他们的心中,苦点累点没什么,面对动荡的未来,他们追问,谁来为我们安排一个能够安心生存发展的地方?
也许是30年前,也许更早的时候,在板桥附近,有人开始支起打铁的炉灶,生产一些锄头、镰刀等农具,附近的菜农都从这里购买需要的农具,因为好使,这里的名声开始传遍四面八方。 直到2004年,这里聚集了近30家专业的铁匠铺子,他们来自周边的县市,有祖传的也有拜师新学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合肥市最有名气的铁器生产地。随着时间和城市化的进程,这里生产的铁器逐渐发生了变化,建筑工地的工具成为他们的主打产品。
蔡大姐说,她的丈夫丁振金师傅世代打铁,26年前,18岁的丁师傅来到板桥,见证了这里的风雨变迁。轻工商城工程拆迁使他们那种前店后坊的格局被打破。必须离开时,所有铁匠都知道,离开板桥这个地方,生意就没办法做了,本来这个营生面对的客户群就窄,如果搬到陌生的地方,恐怕一件铁器也卖不掉。
像平静的水面上扔下一块石头,所有的铁匠铺像水波一样四散开来,围绕原来的地方找房栖息下来,30家铁匠铺没有离开板桥原地超过一站路的。对于他们来说,板桥就是宝地,板桥就是他们心中多年的圣地,难以割舍的故土。
原来月租500元的房子就可以生产、经营、住宿都解决,现在不得不租一间门面经营,租一个房子生产,再租一间房子居住,如此下来,一个月多开支2000多元,对于一个打铁的,压力可想而知。搬家三年穷,加上曾经的客户很难找到新地方,刚搬离的时候,生意冷淡使得蔡大姐焦急万分,忧愁使她生病一个多月。
去年底,有20多家铁匠铺找到了暂时安营扎寨的地方,在濉溪路铁路桥的东南侧,有一排破败的平房,虽然条件很差,但是他们说比露天强多了。丁纯松师傅说,就这样的日子也不会长久,听说后面的小区建成之后,这排房子就会拆除,那时候铁匠铺又面临着无处落脚的危险。刘泽波师傅说,这里的产品都是以质量过得硬来赢取客户的,如此频繁搬动地方,导致客户流失严重,他们都去那些五金店购买外来的东西,其实那些产品往往不如这里人工打造出来的。打铁20多年,如今改行也没有好门路,这种动荡的生活让养家糊口都变得困难起来。
丁纯松说,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有一块属于我们这个行业生存发展的地方,毕竟我们的产品是市场上暂时不可或缺的,如果能够将这些经营户统一安排在一个地方,哪怕费用高一点,也是乐意的,像这样打游击一样,简直就是活受罪。在场的铁匠师傅们纷纷赞同他的说法。
但是谁来为他们安排一个能够安心生存发展的地方?丁纯松望着炉火的眼神透露出一丝难以抹去的迷茫。(刘光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