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头:舒展成风和日丽的山水画
红——它是滕头村的主色调 激励着人们勤奋向上
来到滕头村,旭日似乎特别红,是朝霞映红了村庄,还是桃花染赤了阡陌,很难分清。走在绿菌广场上,但见白鸽划过红光飞向高天,野鸭在环村河里尽情嬉戏,广场中心的音乐喷泉,水花伴着节律起伏喷洒……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滕头人发扬“艰苦创业、永不满足;坚持两手抓,一犁耕到头”的精神,把滕头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科教进步、“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现在,这个红色的全国首批文明村,成了闻名遐迩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不妨去看看新建的野营基地,它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把“爱国主义、军事国防、科学普及”等教育知识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如“飞跃沼泽、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两军胜利会师”的模拟长征路;“过梅花桩、下壕沟、过独木桥、钻电网”的百米障碍赛;还有勇敢者之路、勇攀高峰、网上探险、智走迷宫,请军事教官进行三防救护知识讲解、演习等。晚上住宿帐篷,进行站岗放哨、偷袭军营、紧急集合、围歼特务等游戏,让人们在游戏中接受爱国主义、军事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在野外的困境中锻炼意志,熔炼团队精神,培养野外生活的能力,从中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并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998年,滕头村投入1500多万元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如今荣获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我能行”体验基地和“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培训基地等几十项荣誉,受到了莅临滕头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滕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伊始,便结合学生的特点,以“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为主题,开展了融爱国主义、科学普及、生态环保、国防教育等内容为一体的100余项实践活动,并专门设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展览馆由“奉化英烈厅、军事国防展馆、‘两弹一星’功臣事迹馆、宁波籍院士风采展厅、科普展览厅”等十大展厅组成。展厅内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仪器、火炮、飞机、导弹、军舰等实物与模型,使这些展厅展示的内容生动直观、形象、真实。
绿:它充满着勃勃生机,是春天绿色的意义所在
喜欢穿草鞋式样凉鞋的村党委书记傅企平,有一句口头禅:“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
据傅书记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初,滕头村成立了浙江省当时惟一的村级环保委员会,对引进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例如有个外商打算投资1000万元,在滕头办一家年预计利润有100多万元的造纸厂,谈判即将成功时,被村民组成的环委会一票否决。近几年,先后有近20个外商看中滕头这块“风水宝地”,这些项目也的确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因为过不了环保这一关,便于工作都被滕头人拒之门外,十几年来滕头共否定了30个经济效益好但污染环境的企业。
任何发展都是人灵魂的外化,滕头的发展也源自于村干部的一个理想。几十年前,这个地方有句俗话:“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有女不嫁滕头村。”老支书傅嘉良带领村民历时15个春秋,把1200多块高低不一、亩产只有100多公斤的靠天田,改造成大小划一、排灌畅通的高产“吨粮田。”同时又对农田水利进行了深层次的建设:开渠、挖河、修路,还构筑了暗灌暗排、沟渠纵横的地下秘密武器系统。1971年,为了增加集体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滕头村干部带领村民在田头种上了柑橘树,成为我国第一条柑橘观赏林。“一犁耕到头”是滕头人最初的梦想。现在橘树观赏林已经扩展到村子的各个交通要道、环绕在厂房边,构成别致的风景。
我们在村里看到一种独特的景观:清清的小河是葡萄藤,葡萄藤下是鸟笼,鸟笼下边是鱼池,这就是滕头人构思立体农业的一个典型代表:葡萄河。葡萄结子喂鸟、鸟粪喂鱼,河里的污泥再用来肥田,如此形成的生物链,只是滕头生态农业的一个缩影。
滕头的立体农业有这么几种形势:果粮杂间作、地面立体养殖、山林立体种植等6种立体模式,节约了耕地47亩。为了净化环境,滕头村还拆除了柴灶,实现了农居“无烟村”;投入近百万元,改建了16座生态型公厕,污水废水实现了无动力达标排放。
有了土地,滕头就开始了“蓝天、碧水、绿化工程”。过去,环村河道上游因采沙业而使河水混浊,滕头村用10万元买断了上游的采沙设备,把一些靠挖沙为生的农民热风聘到滕头企业上班,还了河道碧水盈盈。由于担心沼气影响空气质量,又在全村推广使用了太阳能、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现在滕头全村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63%。走在滕头村,到处是树木、草地和鲜花,几乎没有裸露的土地。
在现代绿化过程中,绿化建设起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草坪还是花木诸多种类,一般都有冷季型和暖季型以及过渡之分。因此如何养护管理,特别是在特冷、特热的环境下,如何采取某些特殊的养护管理措施更显得必要。反之,就会出现“草木年年栽,种时一大片,不久便枯萎,明年重新栽”的劳命伤财现象。
滕头村的做法是以科学的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处理。物理处理方法是指不改变植物生产自身的内部生长因子,而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周围环境因素为主要管理手段。内容包括种子选择、水的浇灌控制、修剪措施等;化学处理方法是指利用化学试剂等化学措施改变植物本身内部的结构或增加某部分的功能,从而提高植物各种性状。通过不同手段的化学处理,增强植物的抗旱、抗寒、抗盐碱能力。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管理措施,包括松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蓝:它是文化的代名词,一种凝重又活泛的色彩
农民公园、农民博物馆、农民图书馆、游泳池、灯光球场、室外健身中心……这些文体场所和设施,足以说明滕头村落文化的繁荣程度。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场所和设施不是简单的概念或摆设,而是实实在在地走着文化效应的,它们已成为了滕头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改革开放之后新崛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滕头村是从一穷二白的状态中逐步蜕变而来的。不同于运河边的那些江南古典村落,这里的文化氛围更多不是保护,而是建设,有着许多现代的元素,更多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惊人变化。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丰富,从实用到高雅的过程,正说明滕头村落文化建设的与时供进,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建设性和开放性,一些优秀的文化将被不断吸收进来。
壮大的村级经济为村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其一,经济投入造就了一大批文化设施、场所;其二是提高了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提高了村民的文化需求和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其三是吸引了大批外来人才,扩大了文化交流,增强了都市意识;其四,加快了一些新文化新技术的传播;其五,也是最重要的,加快了企业文化、旅游文化、生态农业和村落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化氛围,直接造就了文化产业化。
从大文化角度考虑,滕头人也十分明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前滕头村多年不出一名大学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村里高薪聘请了优秀教师来执教,并花巨资修建了校舍,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设立了全国第一台村级天文望远镜等,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及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早在1989年,村民自发捐款设立了育才教育基金,并定于每年的7月10日对当年的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及优秀家长进行表彰和奖励。村民子女考上大学的给予2000元至1万元的一次性现金奖励,考上研究生的再奖励2万元,考上博士生再重奖5万元,现在,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考入大专院校。累计大学生达46名,其中一名博士生,5名研究生,奖励金额共计39.1万元。
除了加大投入力度,狠抓文化教育以外,滕头村还通过各种活动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如组织开展争做合格小公民的“五小”活动;让学生们在家里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阿小”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村民、家长普遍反映孩子们比以前更懂事明理了,也更孝敬父母了。此外,村里还大力开燕尾服“三结合”活动,如开设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与教育,告诉他们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家长。现在家长学校已开办了23期,受教育人数达480人次。
滕头富得名气远扬,可走进滕头,绝对感觉不到“大生产”的节奏和气味。
漫步村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柑桔观赏林环绕着厂房。在这个生态旅游村中,有江南风情园、盆景园、农民公园等景致20多处,许多景观都有极浓的人文气息。比如婚俗园,有着“人口、生态、环境园林”的创意;比如石雕园,保留了江南民间珍贵的古石窗实物;比如将军林中,都是国内外知名人士亲手栽种的树木。
村里最高的标志则是“中国古代农具耒”,作为滕头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标志。我们在农业园中穿行,抚摸着那些早已没有使用价值的古老农具,感觉到它们亲近自然的灵魂还活在这个小村子里,并将世代延续。溪流柳树边的石磨、水车、风车,篱笆墙边的看门老人,一切都很和谐,小村中现代与古朴交相辉映。
走在小路上,看着野鸣、灰天鹅在小河中自由嬉戏,雪白的鸽子悠闲地在草地上散步,举起照机尽管拍照,绝对不会惊动这些小生物,它们早已习惯与人亲近。
游走滕头,犹如欣赏一幅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它们既有着古朴悠远的农家乐情调,更有着神采飞扬、生机盎然的现代气息,那里的建设者们,继续以智慧、勤快、开拓为颜料,描绘着令人惊喜的传世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