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拾荒者带着孩子在找可以回收的废品。记者 黄一冰 摄
海口晚报网7月18日讯(记者 李少荣):
顺着海口市海秀路侨中里不足2米的小巷上去,经过一条臭水沟,约200余人的“拾荒族”常年与垃圾为伴。在“外人”看来他们是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而在他们看来,拾荒这个“自由职业”给了他们生存之本,让他们在贫穷中坚韧地活着。
拾荒者的一天
老匡,35岁,湖北荆州人,年初携妻女来到海南,加入拾荒一族。早上7时许,老匡和老母亲开始对前几天积攒下的废品进行分类。按照行规,拾荒者的工作一般有三个程序:首先是尽可能多地捡、拾废品,其次再将混杂的废品逐个分类,最后再将分类后的废品卖给收购站。大约一个小时后,老匡他们终于利索地将一大袋混杂的废品分成了四小类。
上午8时许,老匡戴顶草帽,骑上自行车出发了。拾荒族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级的拾荒族以捡为生,高级一点的以收为生,最高级的是废品收购站的老板,由于从业时间短,老匡还属于那种主要靠捡为生的人。
记者跟着老匡的这天,他起初在南沙路、面前坡、海德路一带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约15分钟后,他在海德路一家水果店收到了4斤纸箱,说好每斤付0.3元,收购站的行情是0.36元/斤收,这样老匡一共可以赚0.24元。9点多钟,气温越来越高,但好运气并没有因此光顾老匡。老匡有一个铝合金小店固定收购点,上午10点多钟,他终于转悠到了金垦路这家小店。老板对老匡的态度显得比较冷漠,但他还是答应让老匡十二点半再来收。转悠了一上午后,老匡顶着高温再次来到了金垦路那家铝合金店,收到了16元多的蛇皮带,估计可以赚几元钱。
下午,天公不作美,雨天让老匡没了任何收获。
拾荒者简陋的家
老匡所在的拾荒村,两排十几户低矮的房子分别以“∏”字型排在道路的两边,大袋的废品成堆地摆放在房子周围的树下,200余名拾荒者携家眷住在这里。房子是拾荒村废品收购站李老板兴建的,专门租给拾荒者,每个月的租金是50多元/间。
拾荒者往往是一家三口挤在10多平方米的房子内。这些房子都是清一色的砖块砌成,房顶用毡片封顶,勉强隔出卧室和厨房。近期正是海口多雨的季节,由于通风不好,这些房子显得比较潮湿。
拾荒者匡升宏和妻子以及六岁的女儿就住在其中一间简陋的房子里,拥挤的卧室里靠墙的角落里用砖块撑起一张床垫。房顶上盖着一个废弃的厚床垫,匡的妻子告诉记者,这是为了防止大风将房顶吹走,同时这张床垫还可以用来防大雨。
拾荒村女人和孩子
在拾荒村的女人看来,丈夫永远是她的依靠和幸福的源泉。相对于在家种田,拾荒也算是不错的营生,只要男人不怕脏、勤快点,维持一家生计没问题,何况还能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在一起。拾荒村的孩子们也许还不懂得生活的艰辛,更不知道大人的物质世界巨大的悬殊,有时在废品堆里捡到一个漂亮的画册,也能让他们开心好多天。而饱经日晒雨淋的男人们,他们要承担起遮风挡雨的重任,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能像身边的那些有钱的城里人一样,当白领,开靓车,过着衣食无忧令人羡慕的生活。
上午8点钟后,拾荒村男人们一般陆续出去“捡活”,剩下的基本都是女人和孩子,女人买好中午菜便三三两两一边忙着家务一边闲聊开来。午后,女人们常四五个人围坐在树下打牌消遣。
一般的拾荒者每天平均能捡60斤左右的废品,大约可赚20-30元,所以每个月就有600-700元左右进账,他们在养活三四口人的同时,甚至一年还能存下几千元。
也许从狭隘的角度,拾荒村的存在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有所伤害,但如果不给拾荒群体合理的生存空间,那么不仅大量的可再生资源将被作为垃圾掩埋,而且城市坚硬的模块是不是也少了一些善良和温情。对拾荒者们来说,我们能给予他们的,除了那些被称为垃圾的废品,还有人和人之间起码的理解和尊重。(来源:海口晚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