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文、图/日报记者 颜明华
接到大地公司的“考卷”,仅一周时间,基地首批需要的50亩田地就有了着落。
谈起当“老总”经历时,熊庆成说:“除了企业管理的理念对村里工作有帮助外,我们还增强了商品意识和科技意识。”
镇党委副书记袁志明说:“别小看村干部在公司里的那个职位,他们的转型具有多重意义。”
大地公司一技术员说:“村干部是企业进村的桥梁。”
村民在公司的基地劳动。
科学种植的苦瓜好大!
日前的一个凌晨,7点刚过,熊庆成就骑着摩托出门了。
8点20分,他从镇里领回一份文件,来到村里的无公害蔬菜基地时,10多名村民干得正欢。
“熊书记,哦不,熊总,我们没有一个人迟到哟!”村民徐华琼说。
“感谢大家支持我的工作!”熊庆成说这话时笑呵呵的。
这个时候,熊庆成的身份已切换了一次———由忠县任家镇中河村支书成了大地科技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兼生产部长。
“以前,大家叫‘熊总’我感到怪不舒服。现在,习惯了。关键是这经理当得值!”熊庆成对记者说道。
这亦“官”亦商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砸锅卖铁都给赔上”
2005年5月,忠县大地科技开发公司与重庆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签订了联合建设陶然居无公害原料基地的合同,由大地公司每年向陶然居提供2000多万元的无公害蔬菜。但大地公司起初在几个乡镇选址时均遭碰壁,由此发现企业进村实施产业化面临两大障碍:很难说服村民将土地有效流转起来;很难将技术标准统一执行下去。
公司辗转来到任家镇时,“盯”上了该镇中河村新上任的支书熊庆成。36岁的熊庆成显得血气方刚,立马拍了胸膛:“行,建设新农村,我们村里正愁没有好的项目!”
大地公司却决定先考考熊庆成,表示将先期发展50亩秋马铃薯,但需要村里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迅速集中50亩土地。如成,公司将按每年每亩400公斤谷子的市场价付给村民土地租金,并聘请部分村民务工。熊庆成依旧拍了胸膛。
采访时,熊庆成告诉记者,他在拍胸膛时还是有底气的,因为村里种一季、撂荒一季的田地不少,如果每年每亩真能“坐收”400公斤谷子的价钱,土地流转应该不成问题。其实,更令熊庆成胸有成竹的是,他和村主任彭明仁都是在全村党员、群众强烈要求下上任的———既然大家选他们,他们就该相信大家!
接到大地公司的“考卷”,熊庆成与彭明仁相继组织召开了16次党员会议、群众代表会议和群众大会,并挨家逐户地作解释工作,动员村民将部分土地流转出来。
仅仅一周时间,基地首批需要的50亩田地就有了着落。
在带着大地公司的人逐一跟农户签土地出租合同时,熊庆成每到一户都这样说:“如果谁在大地公司拿不到租金就来找我,如果我讨不回来,我砸锅卖铁都给赔上!”
大地公司就这样突然发现了“金钥匙”:这能干事的村干部就是“牛鼻子”,一抓就灵!
为了进一步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大地公司内部反复磋商后于当年7月决定:将熊庆成聘为公司副总经理兼生产部部长;将彭明仁聘为公司生产部副部长,其工作职责是招聘村民参与基地生产以及配合公司技术人员实施技术管理。
村支书谈起了“人性化管理”
今年6月的一个下午,在基地翻土的村民邱大定突然闹起肚痛,便向熊庆成请假。熊庆成一看时间,离下班只有一个小时了,便说:“你回去吃点药就不来了,好好在家休息。”
不想,半小时后,邱大定居然回来了。熊庆成吃惊地问:“你还来干啥子?”
邱大定一脸诚恳地说:“大家都是一样的工钱,我提前一个小时下班不好意思嘛!将心比心,如果个个找你请假,这任务啷个完得成?”
就在前一天,63岁的邱大育担水浇菜时不慎摔倒,被扁担上的铁钩划伤。熊庆成主动要付他医药费,可邱大育说什么也不干,说是自己的责任。
熊庆成在与记者谈起这些事时,嘴里蹦出了“人性化管理”。他说,你越是关心人家,人家就越是对你好。他因此感叹:“在这个地方,村干部以前连唬带吓的那一套来不了了!我现在做起村里的工作来也细心多了!”
熊庆成说,他从公司学来的这套人性化管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干群间的关系更为和谐了。“我们常常是一起劳动,一起说些玩笑话,感情很融洽的。”
“以前哪见过跟我们一起下地做活的书记!”村民吴智全告诉记者,前些年,村里的农税提留老收不上来。农税取消后,“一事一议”也很少议起来过。现在的支书、主任跟大家的关系“好得很”。村里若是要议个什么事情,村民随喊随到。
谈起一年的“老总”经历时,熊庆成感触良多:“除了企业管理的理念对村里工作有帮助外,我们还增强了商品意识和科技意识。”
以前,中河村村民都是在田地的边边角角种少许本地辣椒自食。但大地公司今年种下的辣椒有朝天椒、美人椒、辣妹子早尖王等许多村民尚未听说过的品种。技术人员还天天到现场监督,实施统一的施药、施肥标准。不少村民起初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但不久便惊讶地发现,仅仅是初产期,平均一株辣椒竟挂上了50只辣椒。技术人员还说,成熟期最多可挂200只,每公斤均价1.5元。而以前一株本地辣椒仅挂20多只,即便拿到场镇去买,每公斤不过四五角钱。
不仅是辣椒,大地公司在村里种植的秋马铃薯、白菜、番茄、苦瓜等等原来在村民眼里不太值钱的东西,无一不在市场买了个好价钱。
“不得了!不得了!依靠科技,增收潜力还很大。看来,我们今后得好好研究研究要种些啥、怎样种才赚钱!”熊庆成说。
转型具有多重意义
“别小看村干部在公司里的那个职位,他们这一转型具有多重意义。”任家镇党委副书记袁志明告诉记者,两名村干部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已成了龙头企业生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技术的管理者、推广者。
记者了解到,中河村有775户2710人、3300多亩耕地。可以想像,一个企业以陌生的面孔直接面对“众口难调”的农户,要想动员他们、说服他们岂是易事?
“大地公司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已由初期的50亩发展至400亩,今年还将扩大。该公司在任家镇进行了一次龙头企业如何完整进村的成功实践。”袁志明透露,其实该公司初聘两名村干部时心里并没底。但后来熊、彭二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显现出来后,他们感觉到:这“牛鼻子”抓对了!
袁志明认为,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村,村干部与群众沟通有着其他人难以比拟的优势:有信任感及权威性。而对于龙头企业而言,这样的群众基础当然是企业平稳降落的极好平台。
任家镇党委书记杨树生说,村干部到企业兼职,是农税取消后解决村干部出路,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市场和科技意识的一种有益尝试。
任家镇一干部告诉记者,在农税时期,村干部一年的多数时间在催这收那的,而农税一经取消,一些人便觉得无事可做,个别人还跑到场镇的酒馆、茶馆消磨时光。
对此,去年上任的熊庆成和彭明仁也颇有同感:去年上半年,他们有不少时间闲在家里看电视。“现在,我们是感到时间不够用,成天忙这忙那,有做不完的事。但想到村里经济发展有项目,群众增收有来源,我们忙点、累点也值!”熊庆成说道。
短评:这个“牛鼻子”值得抓
村官村官,“官”小作用不小。纵观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虽然行政权力止于乡镇,但处在最基层的村一级组织,其领头人起着承上启下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承上,承接各项农村工作任务,将其具体实施到每个农民身上;启下,则是将中国农村最基层民众的所需所求上传至上级部门。
政府工作尚需村官接力,难道企业概莫能外?答案是否定的。近些年各地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引入龙头企业进村入户,但无一例外地遇到两大难题:一是土地难以有效流转起来,规模种植实施起来难度不小;二是即便土地集中起来了,但因为生产管理跟不上,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
企业对于农户而言,必定是陌生的。但与农户朝夕相处的村干部对于农户,则是可信任的、权威的。因此这样看来,企业要想进村长驻,面对众多农户不同的利益诉求,必然“众口难调”。这时候,具有较好群众基础和一定头脑的村干部就是一抓就灵的“牛鼻子”,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当然,在任家镇“公司+基地+村干+农户”的模式里,聘村干部为企业管理人员并非惟一出路。也许在今后的实践中,人们会探索出既能调动村干部积极性,又能更直接有效地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的更好招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