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 青藏铁路开通消息
电影摄像师眼中的青藏铁路:那条通往天边的钢轨
时间:2006年07月19日06:09 我来说两句  

 
有奖评新闻
来源:中国青年报

  那条通往天边的钢轨

  本报记者 徐百柯

  在唐古拉车站,扎西旺加确信,自己正在拍摄的是一条“天路”。

  摄像机机位与钢轨平行,紧贴着地面。直直一条线,镜头从蓝天白云间徐徐拉过来。画面:钢轨破空而来。
切换。镜头缓缓推过去。画面:钢轨冲天而上。

  拍完这两组镜头,扎西自信找到了“天路”的感觉。

  在他脚下,钢轨正翻越唐古拉山口。5072米。这里是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点,同时它也超越了南美洲秘鲁境内安第斯山高原铁路上海拔4817.8米的拉奇车站,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

  扎西在资料片里看到过,秘鲁人在拉奇车站竖了一个巨大的标牌:“世界准轨铁路最高点”。而他要让自己的镜头里出现一块新立的标牌:“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正在拍摄标牌特写镜头之时,扎西忽然听见由远及近的汽笛声。他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青藏铁路还没正式通车,格尔木车务段也没通知摄制组这个钟点会有试运行的车辆通过。他原本只望拍摄几组唐古拉车站的空镜头。

  瞬间,扎西急忙回身,镜头对准了钢轨。一辆货车正隆隆驶来。急速的车轮闯入镜头,速度使火车的画面略显发虚,但火车背后的标牌却异常清晰。

  想想看,拍摄这些镜头时还是5月。在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之前,漫长的铁路线上只会偶尔有试运行的火车零星经过。能够捕捉到这样的镜头实乃可遇而不可求。

  “光拍车站和标牌,实在太静啦!”扎西摇着头感叹道,“在那样高的海拔,有时静得简直叫人有窒息的感觉。只有火车穿过,整个画面才会动起来,镜头也才会更有冲击力。”

  静与动

  扎西旺加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像师,现在为中央电视台拍摄专题片。这个藏历属马的汉子,此次专门被调往自己的家乡,拍摄《青藏铁路》专题片的后期镜头。给他拍摄的周期很短,4月中旬到5月。因为专题片要赶在7月1日之前播出。

  “将近一个月,天天跟火车较劲儿。”为了拍摄出火车和青藏沿线地貌的关系,扎西和摄制组以格尔木为基地,每天依据格尔木车务段提供的试运行车辆通过的时间,及时赶往标志性的地点等候火车出现。

  5月的一天,他和摄制组获知当日下午6时会有一列火车通过当雄特大桥。摄制组一早便从格尔木出发,直到下午才赶到拍摄地点。他选择在桥对面一座山坡上架好摄像机。此刻,大风怒吼着,沉重的摄像机若是没有人护着,瞬间就会被吹跑。

  到达预定时间,火车没能出现,老天却下起了暴雪。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像这样变化无常的天气几乎是家常便饭。雪停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但火车仍未出现。

  焦灼中,扎西依稀听见汽笛。他没在意,每天和火车较劲儿,都有些神经过敏了,常在旷野中出现幻听。直到看见机车的两个头灯,光束从远方射来,他才确信,火车真的来了。结果,“映着晚霞,那组镜头特漂亮”。

  见着一列火车实在不易,所以摄制组不时要和火车赛跑。一次,他们在三岔河特大桥拍完一列客车,又马不停蹄地冲下山去,驾驶越野车以170公里左右的时速在公路上狂奔,为的是超过这列客车,好到前面再“迎”拍一次,以便展示不同地貌条件下钢轨的雄姿。

  扎西告诉我:“当时也顾不上多想,等拍完了,连司机带摄像人员都觉得后怕。那种路况,开到那个速度,简直就是玩命。”

  雪山、草地、帐篷、羊群,还有铁路桥和隧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扎西旺加完成了火车行驶区间的一个个镜头。

  在扎西的镜头里,全景覆盖了远古的高原、遥远的地平线,万物异常平静,一切如他所言,“过于宁静了”。只有火车驶入镜头后,才会让他感到,画面一下子被“破”开了。火车非常快速地穿过,打破镜头的固化平衡,给整个镜头带来一种活力和动感。

  “以你的专业眼光,这样的镜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问他。

  “感觉非常美。”他答。

  “会不会不和谐?”

  “没有。丝毫没有不和谐。要说完全原始状态,那么汽车、穿非本民族服装的人,都是不和谐的。人的动作、汽车行驶,都是一些有节奏性的东西。步伐的节奏总是从慢到快。铁路给拉萨、给西藏带来一种新的节奏。我是在这里长大的,我觉得,这块土地过去的节奏过于缓慢了。”

  慢与快

  十几年前,扎西旺加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毕业,在中央新影厂拍了20分钟的纪录片《拉萨韵律》。和新影厂传统的宣传片不同,这部片子没用一点背景音乐,没用解说词,完全用画面和拍摄到的原声来表现拉萨城从一天清晨到傍晚的景象。

  清晨,邮电大楼的钟声与寺院的法号几乎同时响起。接着,传来喇嘛的诵经声和学校孩子晨读的声音。然后是小商贩的叫卖声和交警上岗的动静,夹杂着外国游客的英语……扎西迷恋于这座城市异常丰富的声音。他的镜头是跳跃的,一个接一个特写,反差相当大。他希望以这种拍摄手法表现拉萨城内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但是它们非常和谐。”他强调。

  扎西坦承,也许是他本人的出生背景使他非常乐于看到这种“和谐的并存”。1983年,他高中毕业,新影厂从西藏自治区选了两个人进厂培养,他便是其中之一。

  扎西属于“团结族”,妈妈是藏族,爸爸是援藏汉族干部,家住日喀则。当年,从日喀则到拉萨,他整整坐了一天多汽车。东风大卡车敞开的后车厢,加之全是土路,等到了拉萨,他像穿了件盔甲,“像只土猴”。

  “现在,都是柏油公路,3个小时就到了。”扎西自豪地说。

  从拉萨乘飞机到成都,再从成都坐火车到北京,那是扎西对火车最初的记忆。坐的是硬卧,他的感觉,一是“舒适”,二是“好玩”,“像一个大房子,人在上面可以来回走动,和汽车上只能固定一种姿势不一样。还有餐厅,摆朵小花,非常干净”。

  在此之前,他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火车。小时候,听爸爸妈妈讲得更多的是汽车。父母到内地出差办事,火车只通到青海,从青海到日喀则得坐汽车。出藏有飞机,但需要到一定级别才可以乘坐。父亲出差次数虽然很多,但级别限制只能坐汽车。

  那时,汽车票特别不好买。买上了,也只能坐在“大解放”(卡车)的后车厢里,车况极差,一上山水箱就开锅。沿途天寒地冻的,一路上得裹在军大衣里,所以人们到内地办事,随身总带着军大衣和棉手套。路上要颠簸4天,全靠饼干充饥……

  扎西说,那会儿的家庭记忆,大多与遥远的路途相关。他常常在家盼着,爸爸妈妈经过漫长的旅途,能够早早从内地返回家。

  这样一条路,从最初的土路到后来的柏油路,时间从4整天到两三天。现在,一般的车只需要不到20个小时。4月中旬,接到拍摄任务后,扎西从拉萨赶到格尔木和摄制组会合,越野车只开了12个小时。

  7月1日青藏线通车后,乘火车从拉萨到格尔木,需要13个小时。

  扎西在新影厂跟着师傅拍了4年新闻纪录片,拍西藏农牧区的变化,“主要是些反映民族地区变化的宣传片”。然后他便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专业学习。

  上世纪90年代,他开始为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纪录片。在一部反映西藏社会生活的片子里,他担任其中一个组的编导和摄像,选了两个点,跟拍了整整一年。一个点是山南地区的一个村庄,另一个是拉萨附近的一个渔村。

  山南地区是藏族的发祥地,也是最早开垦农田、形成农耕文明的地方。扎西在这里看到,藏民已经习惯使用拖拉机等现代工具进行劳作,只是在开耕第一天,还遵循古老的传统,将自家牦牛精心打扮一番,在田间举行祈求丰收的仪式。

  然而摄像机对村民们来说还是新鲜玩意儿,很不习惯,甚至有明显的抵触。这使得初期的拍摄很困难。扎西和同事们想方设法与他们沟通,拍一些镜头,便给他们回放,让他们看到镜头里的自己,逐渐熟悉这个陌生玩意儿。后来,村民们接受了天天对准他们的摄像机,也接受了这群穿着大红大黄户外服装的电视人。久了,彼此十分融洽。

  在拉萨附近的渔村,扎西了解到本民族一个奇妙的传说。藏民族信奉佛教,不杀生,所以忌捕食鱼类。而这个渔村的存在,是因为相传很久以前,天上落下大量的鱼,堵塞了河流,为疏通河道,佛祖特意命令这个村庄的人去捕鱼。于是,他们世世代代便以捕鱼为生。

  拍完这部纪录片,扎西的镜头开始对准更广阔的世界。他加入“走进非洲”摄制组,4个月间足迹遍布非洲20多个国家。他参与重走郑和路线,一路拍过15个国家。他还参与了三峡截流的纪录拍摄。

  扎西说,走进非洲,让他和同事充满疑问。他拍镜头的内涵,就突出好奇。重走郑和路线,他的镜头试图表现600年前远洋航行的不易。为了拍三峡截流,他在三斗坪待了3个月,镜头的内涵,是这项工程的庞大。

  那么,回到西藏,拍青藏铁路,镜头的内涵是什么?扎西思考了片刻,说:“海拔摆在那儿啊。镜头要拍的,就是它的难度。”

  小与大

  扎西自认为拍得最有力量的镜头,很简单,只是一枚道钉。钢轨上一枚普普通通的道钉,多次被他放大,大到占据了整个画面。那是唐古拉车站的一枚道钉,是那曲特大桥的一枚道钉,是沱沱河特大桥的一枚道钉。

  为什么拍道钉?扎西告诉我,他总是在想,就钢轨上这么一枚道钉,在海拔那么高的地方去拧动它,要付出多大的精力。所以,“一枚道钉有资格占据我的整个画面。有时候,这枚道钉比雪山草地的大全景更有说服力”。

  拍那曲特大桥时,前一天下过一场大雪。钢轨上到处是积雪,只有道钉露在外面,坚韧地凝固在那里。这打动了扎西,于是有了一组道钉的镜头。拍沱沱河特大桥时,正值夕阳西下,整个钢轨呈现出一种暖色调,一种很奇异的红色。扎西又拍了一组道钉。

  在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车站,这里的背景没有羊群和帐篷,只有冷冰冰的山。扎西站在这里,默默地想:这里所有的道钉、一砖一瓦、各种设施,是怎么运上来的?运上来后,在这么高的海拔严重缺氧情况下,又是怎么组装起来的?这可不像是在平原,轻而易举就能钉上、装好。

  已经到了5月,唐古拉山口还有积雪、冰块和冰碴儿。扎西掌镜,长焦压过去,把它们和钢轨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这里的生存环境,已非简单的“恶劣”二字可以描述。在这里,也许本不该出现铁路。但出现了,难道不是一道奇观吗?在唐古拉山脉的大背景下,车站的尺度显得极其渺小,但扎西那双摄像师的眼睛看过去,整座车站的色调显得“非常暖、非常跳跃”。

  扎西拍三岔河特大桥之前,视觉上完全没有印象,只能从文字中读到:从昆仑山北缘的纳赤台上行15公里,一座雄伟的大桥拔地而起。这就是青藏全线最高的铁路桥——三岔河特大桥。大桥地处海拔38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峡谷由冲积地层形成,如利斧将一座高山从中劈开,大桥的两端就悬架在地势陡峻的山崖之上。大桥全长690.19米,桥面距谷底54.1米,共有20个桥墩,其中17个是圆形薄壁空心墩,这种桥墩具有截面积小、截面模量大、自重轻、结构刚度和强度较好的特点。墩身顶部壁最薄处仅有30厘米。

  在一个阳光直射的中午,扎西第一次看到了这座桥。当时他“惟一能够有”的感觉,就是高大。在这么高大的工程面前,人显得渺小,只能叹服于施工难度之大。

  扎西突然涌起一阵冲动,觉得这桥离天很近,于是他决定仰拍,把太阳和桥连在一块儿。镜头从桥墩开始往上摇,一直摇到桥梁,慢慢地太阳“滋”出来,太阳和桥梁被定格在同一个位置上。

  另一次强烈的视觉冲击来自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清水河特大桥。大桥飞架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全长11.7公里,处于高原多年冻土地段。为解决高原冻土区施工难题和保护好自然环境、保证铁路路基的稳定性,此段路基采取了“以桥代路”的形式,成为青藏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特大桥。桥墩间的1300多个桥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面对清水河特大桥,扎西意识到自己的设备受到了限制。这么大的工程,全景怎么拍?用广角,桥梁显得小。用特写镜头,又只能拍局部。最理想的方式,是航拍。但航拍不可能,扎西只能退而求其次。他选择了比桥身略高一点儿的机位,用整整30秒的长镜头,从这头到那头,缓缓摇过来,这是除航拍之外惟一能表现整座大桥雄姿的拍摄方式。但扎西至今提起来仍心有不甘,因为他觉得大桥所具有的那种张力,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来。

  扎西说,在他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大多数难题,以及自己内心对于拍摄对象的感受,总能通过自己的镜头表现出来,依靠普通的设备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但这次面对青藏铁路,他不止一次体会到设备的限制,普通的设备让他感到力不从心:“毕竟青藏铁路的工程太宏大、太艰难了。”

  隧道是青藏线上另一道风景。扎西和他的摄制组多次徒步穿过隧道。在他看来,要想表现隧道的张力,就得从里往外拍,镜头从黑暗中向着隧道口推过去。这时有两种曝光方法。按外面的亮度曝光,则隧道里面暗成一片,只在远处有一道亮斑,镜头朝亮斑推进,出现非常漂亮的画面:雪山、草原、钢轨伸向远方。另一种方法,按隧道内亮度曝光,则隧道口及外界曝光过度,显出“疵”的效果,出现一团全白,这样特别有冲击力。

  拍隧道,扎西不仅想拍出画面的美,还想拍出其中所蕴涵的意味来。按照他的话说,“其实我这么拍,是有很多感情色彩在里面的”。用镜头捕捉隧道内外那种从黑到白的巨大变化和反差,他自己用语言阐述,是想呈现一种从没有到有、一种亘古高原正在发生变化的状态。

  天与人

  拍摄中,扎西惟一一次把镜头对准人,是在风火山冻土观测站。摄制组到观测站,本想只是拍拍观测站的牌子和外景。可到了那儿,扎西问工作人员,有没有什么人动起来的画面,比如一边观测一边做记录什么的。对方回答,当然有,我们天天都在记录。

  当时,蓝天、雪山,太阳非常直接、非常耀眼。扎西一下子找到了感觉,他要拍一组画面,把这些工作人员和天联系在一起。在青藏线上,铁路是高的,人也是高的,和天相接。

  工作人员到室外观测点摆弄仪器,记录地表温度。扎西采用仰拍的视角,镜头从太阳摇下来,强烈的日光形成光柱,罩住仪器。镜头再摇,出现人眼的大特写,然后是一只手的特写,再是地表的温度计。“啪-啪-啪,全部是特写镜头”。直到今天扎西说起这一切仍很兴奋。后来他再看央视播出的《青藏铁路》,又被当时拍的这组镜头感动了一次。

  太阳、仪器、眼睛、手、仪器。镜头里的手和眼睛,其实并不好看。那只充斥了整个镜头的手,正在压一种气球状的观测仪器。手很糙,指甲里有污垢,“丝毫经不起美学检验”,但是它“太有冲击力了”。那只眼睛,戴着眼镜,眼丝发红,眼眶的肤色暗黑,但在镜头里显得非常执著。镜头拉开,一整张脸,这张脸一点儿也不像科研人员,更像是护路工,头发脏得打结,衣领皱巴巴乱糟糟,根本就没整理过。

  拍摄过程很短,只用了半个小时。扎西没有和他们多交谈,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然而他心里很清楚,这几只手、几张脸,会一直在自己心中占据位置。

  我虽然没到过风火山观测站,但为了上青藏线采访,准备了不少资料。其中一篇本报资深记者叶研采写的报道,恰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个观测站和坚守在这里的人们。我拿出来,给扎西看:

  “孙建民在海拔4700多米的风火山冻土观测站年复一年地待了27年。每天干着同一件活儿,观测记录冻土数据。他不算是风火山冻土观测站干得最长的。最长32年——第一代观测工周怀珍,从1961年建站干到1993年退休。1968年上山的唐庭华,干了28年,儿子唐学松1995年接着干,还是一样的活儿,冻土观测。

  “冻土成为修建青藏铁路首先要解决的课题。1961年,为了认识冻土规律,铁道部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建立了风火山冻土观测站。

  “最初两年,风火山的观测人员借住在公路道班。其中10位职工竟住了18年帐篷。主食是青稞面,大雪封山的时候,每天的菜是一个土豆、一棵葱。用水则需凿冰融化。曾有一次暴风雪掀开帐篷,6个人飘在空中坠着才拽回帐篷。火炉熄灭后冻裂了,暖水瓶冻炸了。在这种气候下坚持观测,摆弄水平仪和经纬仪,孙建民的右手小拇指被冻残。可可西里夏季天气变脸快,瞬间黑云密布,雨雪冰雹交加。一次孙建民和同事观测时,一个巨大的火球从山顶滚下来,草皮燎得冒烟。这就是风火山因而得名的滚地雷。

  “风火山观测站的观测和建设一天没有停止。人们将这里建成了世界惟一一个高原冻土定位观测站,它包括冻土气象、冻土热学、冻土力学试验场和长483米、含有23个不同试验断面的试验路基。40年呕心沥血,查清了沿线冻土分布情况,积累了1200万个数据和一大批科研成果,为青藏铁路再上马完成了科学技术储备。

  “高原苦寒,艰苦不在话下,寂寞却让人没法熬。1983年春节,风火山只剩下李桓、袁海二人。大年夜相对无言,半导体收音机只会沙沙作响。李桓寂寞难耐,呐喊着挥拳捶墙。冷静下来,两人穿上皮衣皮裤,到屋外把炉渣扒拉一遍,借拣煤核排遣寂寞。

  “这是生命的寂寞,是所有青藏铁路建设者漫长的等待。参加过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的王占吉1966年来到风火山观测站。他1980年因患癌症去世前说:把我的骨灰撒到风火山上,我要看着将来列车从我脚下通过。

  “2000年,铁道部多次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交通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论证,一份关于修筑青藏铁路的详实报告上报国家领导人。同年7月,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来到格尔木,问到青藏高原的冻土观测工作。

  “铁道部西北研究院的人回答:40年了,每年365天都有人坚持观测。

  “孙永福说,的确不容易,太艰苦了。我理解你们,现在该你们发挥作用了!

  “2003年9月,我们来到风火山冻土观测站,看见孙建民和他的同伴还在,最早的老式高压锅和煤油灯还在。经过2001年以来的施工,路面海拔4905米的世界第一高隧道已穿过了风火山,钢轨已铺到近在咫尺的秀水河。孙建民偶尔会到观测站对面高山上王占吉的墓边,俯看脚下的路基。有时,会看到藏族老大妈背着柴草沿着路基走过。这是铁路通车前最后的画面。不久的将来,随着火车开进西藏,会有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从自然形态的游牧生活中摆脱出来,一个新的现代化的高原将崛起。那时,孙建民这一代人是不是该下山了?”

  扎西看罢,长叹一声,半天没说话。良久,才冒出一句:“我拍的,该不再是孙建民了吧?”

  虹与车

  一次,摄制组从拉萨出发去当雄拍摄。回来的时候,经过堆龙德庆县,暴雨初歇,扎西坐在车上,悠闲地说了一句:“不知道会不会有彩虹?”话音刚落,就有人叫了起来:“看,彩虹!”

  果真是一道彩虹,跨越山间谷地,钢轨从中穿过。更巧的是,此时竟然有一列试运行的客车,从天边驶来,穿越彩虹。

  第二天,摄制组拍拉萨河特大桥,本打算拍回一组空镜头,将远处的布达拉宫和大桥叠在一块儿,再衬上河中桥的倒影。扎西觉得,这样画面就挺美了。正拍着,格尔木车务段的电话打了过来。

  “扎西你在哪儿?”

  “在拍拉萨河特大桥。”

  “太好了!马上有辆客车从拉萨站发车,很快要经过大桥。”

  扎西顿时幸福得懵了。真是天赐良机,昨天拍到彩虹,今天又拍到火车、大桥和布达拉宫叠在一起的镜头。

  看着扎西再次沉浸在当时的狂喜中,我问他:“你作为一个西藏人,对于青藏铁路,除了一个摄像师通过镜头的专业感受外,你觉得铁路对这片地域,它的文化、它的人民,有什么影响?”

  扎西没有直接回答。他说,他最中意的镜头,是火车穿越彩虹的场景。雨后山峦明暗相间的纹理、村庄和田野,这样的背景中,火车出现。这幅画面在他看来有着象征意义,可以代表很多种心情。“西藏被称为与天相接的地方,这片高原常会出现彩虹,本来是不会看见火车的。现在,一列火车驶过,穿越了彩虹,你想想,这里面所包含的东西……这超越了镜头的尺度。”

  我坦率地告诉他,我并没有完全理解这番话。他笑了。

  他接着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乘坐拉萨至西宁的旅客列车。傍晚,火车穿越可可西里。夕阳照射车厢,在土地上投下阴影。这片阴影堪称壮美,让这个朋友生出一番感慨来:

  亘古以来,日光投射在这片高原无人区,形成的阴影,巨大而静止的,是雪峰、山脉。或笼罩四野,或星罗棋布,缓慢漂移的,是云团。小巧而迅疾移动的,是藏羚羊、野驴。现在,这里的阴影增加了一种。因其长度而显得巨大,并急速地移动着的,是火车的影子。

  除了极少数的游牧民,这是人类首次在这片无人区投下自己的影子。



共找到 2243941 个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 精华区 辩论区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图片新闻】
手机竟收到色情图片
情侣河边偷情被电视直播

手机竟收到色情图片

性文化扑克牌亮相
少女半裸尸首惨不忍睹

性文化扑克牌亮相

【热门新闻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点击今日

佛山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佛山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乌兰察布居民区连发爆炸
·忻州煤矿安监局好气派
·杜世成助推青岛房价?
·平安夜女子遭遇飞车党


频道精彩推荐

·印度孟买发生连环爆炸
·车臣匪首巴萨耶夫被击毙
·俄罗斯客机A-310失事
·2008奥运会 NBA 科比 F1
·2006世界杯 姚明 王治郅
·2006年德国世界杯
·世界杯赛程/电视转播表
·世界杯视频 积分榜
·世界杯精彩图片
·日产轩逸 奇瑞V5 s.h.e
·蔡依林身着CPU芯片衣





一个人哭
退后
断了的弦
还是朋友
水晶蜻蜓
唱给你的歌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百姓论坛

·泰国情侣流行拍的全裸照
·21岁大学MM网络征友(图)
·日本超女选秀必须亮内裤
·台湾辣妹的激情艳舞表演
·女星沙滩竟当众吻胸激情
·曹颖印小天酒店激情曝光
·MM浴室自拍完美浑圆身体
·实拍泰国真正色情红灯区
·裸拼AV女优翁红日本脱光
·女孩旅店偷情被暗拍全程

·半裸女高空玩跳伞乳横飞
·用胸推拿的异性泰式按摩
·李倩蓉放荡全裸照性感照
·游戏MM选拔现场随便碰臀
·女星拍戏时胸部惨遭蹂躏
·老板电脑里和二奶开房照
·视频女屋内裸身挑逗一幕
·无耻病人手机拍护士裙底
·美女明星透视装近乎全裸
·惊!世界各地的怪物(图)
芙蓉姐姐性感极限火辣比基尼登场
娱乐基地

大胆的美丽女孩

·AV女优圣诞装自拍写真
·国外球迷怎么恶搞火箭队
·震撼人心的人体干尸[图]
·女人内裤的奇特广告创意
·明星最近流行黄金甲造型
·美人鱼彩绘 朝比奈真人秀
·宠物连连看 合金弹头游戏

热点专题
·2009年全国两会
·2009全国两会
·关注2009年春运
·"团团圆圆"赴台
·燃油税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年
·2008美国大选
·2008珠海航展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
·神七飞船涂鸦
·神七宇航员如何太空行走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
·西班牙客机燃烧失事
·神舟七号择日发射
·蒙古首都骚乱 政府镇压

news-seo 网友意见箱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