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西北部,有一个建在大草原上的小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五十年来,杜尔伯特人在这里辛勤耕耘,加快了城镇建设的步伐,铸就了一座现代化的草原新城。
在人们的记忆中,杜尔伯特县城,是一个土房成片,风沙弥漫,蒿草丛生,道路泥泞的“蒙古大屯子”,一座三层的小楼和几条柏油路成了县城内的“标志性”建筑。
近年来,该县大手笔勾画了城镇建设蓝图,实施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使昔日的“蒙古大屯子”绽放出现代都市的风采。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建设投入资金30多亿元,是前30年总和的10倍;城乡新增建设面积165万平方米,是前30年总和的11倍,楼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12.8平方米,县城内铺装道路21条,23.07公里,形成8纵5横的交通网络格局,建起了达尔罕立交桥、草原广场、站前广场、天湖公园、街心游园等146项公益基础设施,阳光假日酒店、超粤购物广场等新型建筑相继完成。如今,给人们的印象是:“环城都是水泥路,高楼广场一处处,绿树鲜花满城香,到处都有路灯亮。”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富规划穷建设的原则,该县投入资金400多万元,请省规划勘察设计院、黑龙江建工学院规划设计院、大庆市规划设计院、香港伟信集团等实力强、名望高的规划设计院制定了规划编制,规划出了具有系统性、超前性,突出城镇发展个性和特色的城乡建设蓝图。2005年,编制完成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在全省县级城市规划中第一个通过省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审定。现在,全县城镇规划、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园区的新格局,规划建设了翠薇小区、绿茵小区、望湖小区、阳光小区等高档住宅小区,满足了现代人们生活的需要。在农村建设中,完成了10个乡、50个村屯规划,农村初步建立了由中心镇、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和基层村构成的5级村镇规划体系。从打造“旅游大县”的角度出发,完成了连环湖、寿山、当奈湿地等专项旅游规划。随着规划水平、规划档次的不断提高,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杜尔伯特,是一个楼房布局合理、道路宽敞明亮、基础设施完善、村镇建设有序的品位高、面貌新的北方小城。
通过多年的探索,杜尔伯特人转变了城镇建设的观念,大胆运用市场机制来筹集资金,把民间和外地大量的资金吸引到城镇建设上来。1994年,该县出台了11项优惠政策,鼓励职工集资建住宅楼。1997年,研究制定了与城乡建设相关的户籍政策、投资开发政策、土地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多项优惠政策。对动迁成本高,开发难度大的地段实行“零收费”,有效地鼓励了建设者、优惠了投资者、刺激了消费者,推动了城镇建设迅猛发展。近年来,这个县靠优惠政策吸引来了大庆等地一大批投资开发建设者,建设了绿茵小区、翠薇小区、阳光小区等8个小区。十五期间,全县累计投资15.4亿元,开发建设面积35.42万平方米,建成达尔罕立交桥、草原广场、天湖公园等146项公益基础设施。近年来,通过哈尔滨铁路局投资,全县职工捐资,县政府出资等方式,该县还筹集资金6000万元,建成了万达尔罕铁路立交桥、恩和铁路立交桥和站前广场。
前卫的草原小城,让草原人民感受着大都市的风采。每当夜幕降临,漫步在人行道上,满眼绿草如茵,鲜花怒放,路灯、广告灯箱和楼体彩灯交相辉映,让人感到这座草原小城奇特的变化和美丽。(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