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君 实习生 王立鹏 陈正栋金陵晚报报道苏州南宋民间紫金庵内的一棵银杏树冠突遭雷击,雷电击中紫金庵罗汉堂隔壁的墙体,险些酿成大祸。近日,它披上了高科技的“防雷衣”。记者从省气象台防雷中心了解到,七八月份仍是雷电的高发季节,也是一年中防雷任务较重的时刻,相较于一些高楼防雷设施受到关注,很多人忽视了文保单位的防雷,历经千万年传承的国宝,一旦遭遇了雷击的“概率”事件,损失不可估量,利用高科技手段给文保单位穿上防雷衣,已是现在防雷的一个严峻的任务。
文保单位最怕直击雷
其实,雷击虽然偏好高楼,但它作为概率事件,却也对珍贵的古建筑造成普遍威胁,记者了解到,从建国至2000年,我国共发生重大古建筑灾情8起。如1957年7月15日,北京十三陵之“首陵”长陵受雷击起火,当时周恩来总理曾亲临现场处理灾情。1987年8月,北京故宫博物院景阳殿遭雷击引燃大火,大殿局部被烧毁,还险些引发整个紫禁城的大火。2004年5月,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稷山县大佛寺大殿被雷击,受击点达13处之多,损失惨重。而去年4月29日晚6时,创建于梁陈时期,苏州紫金庵内的一棵银杏树冠突遭雷击,雷电击中紫金庵罗汉堂隔壁墙体,强大的电磁耦合感应在侧墙上的电缆线上,随即感应电流击穿了紫金庵房内的配电箱,造成电线短路起火,幸好被值班人员及时发现,保住了紫金庵。否则殿内珍贵惟妙惟肖的泥塑彩绘罗汉像很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现代建筑中,电脑机房绝对是防雷的重点,而重点文保单位,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雷击?防雷中心的杨主任说,与高科技单位防感应雷不同,重点文保单位最怕的还是直击雷,雷电直接在文保建筑“炸开”,具有极强的破坏性。而直击雷主要还是“认高”,因此对于文保单位来说,塔顶、高大的古树都容易成为雷电的“落脚点”,这些地方最需要进行雷击防护。
古人防雷手法很精妙
其实防雷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有意或无意的防雷设施,令现在的这些防雷专业人士也叹其精妙。比如,古塔的尖顶多涂金属膜或鎏金,高大建筑物的瓦饰制成动物形状且冲天装置,都起到了避雷作用。杨宾说,正因为不了解古人的一些防雷手法,目前在对文保单位进行防雷检测的时候屡遇障碍,比如位于中山陵的灵谷塔,民间俗称“九层塔”,曾经请防雷中心的专业人员进行过防雷的检测,但是塔身太高,尖顶的针状防雷物无法进行防雷检测,而接地的引下线又不外露,太过隐蔽,令检测人员无从下手,古人惊妙的防雷手法,如今给防雷检测出了一道难题。
大树架避雷针护大殿
省气象局防雷中心检测科副主任杨宾说,除了固有的雷电装备的检测困难,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雷电加护,也很复杂,因为受到的条件限制太多,比如挂上普通的避雷针很有可能破坏文保单位的美观,内部接线,也有可能破坏文保物的结构,因此防雷人员为设计文保单位的雷电防护可谓“煞费苦心”。比如,南京栖霞山一带,由于雷电发生概率偏大,而其大雄宝殿等文保建筑又是依山而建,防雷要求比较高,为了防雷隐蔽,最后防雷设计人员将避雷针装在了附近的一棵大树上,而且经过周密的计算,整个建筑都处于防雷的“安全区域”之内,而通常这里“枝叶繁茂”,游客很少能发现这个“隐蔽”的避雷针。
文保单位应该“年检”
省气象局防雷中心检测科的杨宾副主任说,但文保单位其实对于防雷有着更高的要求,国家重点一级的文保单位和一些易燃易爆的单位一样,防雷要求是最高的一级,而即便是省级文保单位,防雷要求也在二级以上,它们的防雷要求都远高于民宅的三级防雷。因此,对于每个文保单位都应该有一件高科技的防雷外衣,不过,目前主动到省气象局申请每年一次的防雷检测的文保单位还是极少数,杨宾表示,目前防雷中心是南京唯一一家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单位,建议文保单位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防雷“年检”。
热岛效应令雷电频发
今年南京的雷电来得晚,4月4日才炸响首场春雷,整个梅雨季也给人留下了雷电不多的印象,不过省气象局防雷中心检测科副主任杨宾却说,根据最近几年的雷暴日的统计,南京的雷电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过去雷电一般发生在惊蜇后,在夏季频发,而现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雷暴,热岛效应让南京的雷电来得更频繁了。据了解,江苏是雷电发生的“中雷区”,一般来说,一年中连续雷击的天数大概在35天左右,约占全年的十分之一,南京两三月份始雷,但是雷暴频发的日期却是从5月开始,尤其是七八月份最为激烈。不过,杨宾发现,最近几年,雷电的“出没”时间稍有变化,其中最迟的12月31日还发生过冬雷,这在历史上也比较少见。杨宾说,城市里的汽车尾气、粉尘,都将加重局部的对流效应,而激发局部雷电,城市热岛效应也让雷电更容易发生。据他观察,在南京城市里的雷暴日数比郊县更多,而雷电是被联合国减灾十年所确定的最为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雷暴的威力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