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不断有读者来信反映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委、盟行政公署所在地——锡林浩特市,从2002年起,为改变城市形象,扩大招商引资,先后在该市的城南、城北、城西筹建大广场,总面积竟达90多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广场面积达6平方米之多,如此一来,使得该市的经济负担加重。
近日,记者来到该市实地查看广场建设情况。在最先建成的锡林广场,记者向广场管理办公室的同志了解到,全市总人口(含外来常住人口)共计15万多。该广场是锡林浩特市的南大门,广场面积有22万平方米,于2002年耗资2000多万元建设完工。由于当地寒冷气候的影响,该广场的维修费用越来越高,以至于该维护的得不到维护,该发挥功能的发挥不了功能。记者环广场进行查看,发现偌大一个广场并没有多少人,几个老人围在广场中央的旗杆台边聊天。他们告诉记者,这个广场只有到6、7、8三个月,来游玩的人才会多一些,平时用场很少。老人们说,这里职工的收入很低,一般职工每月工资就是五六百元,花这么多钱修建它没啥用。记者发现,广场内的设施被人为或自然灾害破坏得相当厉害,如环保标识被撕裂、彩灯杆被折断、地砖被掀起、公用电话机要么被摘掉了头、要么干脆整机被盗走,与广场环境极不协调。
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记者又来到与锡林广场相距不到3000米、位于城北的贝子庙广场。与清乾隆八年修建的贝子庙相呼应的是庙前的贝子庙广场和庙后的额尔敦敖包山休闲广场,据当地群众讲,两个广场的面积有十几万平方米。与锡林广场相比,贝子庙广场显得更上档次,各种雕琢精细的玉柱布满广场四周,地面铺设也很讲究。但同样的感觉还是人少。
紧接着,记者又赶到位于城西锡林郭勒盟委、盟行政公署新办公楼前正在建设中的广场。
这个广场被当地人称为“中国最大的广场”,它被盟里命名为“蒙元文化苑”,规划面积达55万平方米。知情人告诉记者,虽然该广场被冠以“蒙元文化苑”,但实际真正属于蒙元文化的设施仅占3万平方米,加上其周边规划也不超过5万平方米,也就是说,其他的用地仍是广场面积。为了建成这个广场,盟里、市里想尽一切办法,由于当地财政状况不佳,拿不出这么多的钱来建广场,他们就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上做文章,用极优惠的条件与浙江宁波的企业做交易,把煤矿资源让给企业开采,企业负责出钱来建这个广场。
记者看到,目前该广场已经初具规模,各种雕塑、灯饰、水域以及大部分土方基本完成,周边道路畅通。只是被采访的市民认为建这么多、这么大的广场实在没有必要,还不如实实在在为市民们办点实事。
采访归来,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记者的心头: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城市,有必要建三个大广场吗?(记者 李同欣)
《人民日报》 ( 2006-07-19 第08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