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自主创新型城市正引起广泛重视。自主创新是个政策和战略问题,但从理念特别是哲学层面对创新进行探讨,对于把辩证法贯穿于构建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全过程,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创新是标新立异,是对过去的反思、批判和超越。
城市作为近现代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聚焦点,固然要以经济快速发展为基础,但没有先进的科技和教育的脊梁及丰厚文化底蕴的支撑,同样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创新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应有之义。创新是破旧布新,吐故纳新,造就了过去没有或未完全出现的新事物。标新立异是创新的一个特征,但并不是任何标新立异都称得上是创新。
创新包括原始创新,综合创新和引进、消化的再创新。近代创新理论创始人熊波特认为,创新是创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进行生产要素与生产要件的重新组合,实现经济新的发展的过程。其中原始创新最重要,但综合创新与引进、消化的创新更普遍。综合与再创新不容易,原始创新更困难。
创新和与时俱进相通,有“进”才会有“新”,所以它们都具有时代性、反映规律性和富有创造性。抄袭、模仿固然不是创新,华而不实、弄虚作假更是与创新背道而驰。创新是主体通过中介对客体进行改造的创造,是对过去的反思,在批判中进行扬弃,对现实的新的超越。
其次,创新不是无病呻吟,缘起于困境、压力和挑战聚集而成的忧患意识。
人类的出现使物质世界一分为二,形成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的主客体关系,他们在互动中依存,在矛盾中发展,使人类在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和有所前进中繁衍和延续至今。
近代城市开了市场经济的先河。市场经济的魅力就在于,使所有者、管理者和劳动者为了避免被淘汰而不敢懈怠,各行各业在竞争中造成的巨大压力,变成了发展的动力。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把这种忧患意识科学地概括为“哀兵必胜”、“背水一战”。现代西方流行的“危机管理”、“末日管理”,与此如出—辙。
当前,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在于: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人均GDP还很低;进入贸易大国行列,但核心技术主要在外国人手里,远不是一个贸易强国;科技和软国力的提升成为推进和实现现代化的瓶颈。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只有应战大于挑战,化被动为主动,才是推进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自主创新既是在面对我国阶段性的特征中应运而生,也是对我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的传承,不断开拓城市和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再次,创新缘起于困境、压力和挑战,同时也是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机遇和创新属于改革开放中的弄潮儿和强者。
创新缘于困境、压力和挑战的推动,但创新又给人们化被动为主动、实现新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机遇是一种偶然性,但马克思认为,偶然性有受必然性支配的一面。发现机遇固然重要,但是实现机遇比发现机遇更加重要。近现代,我国既有康乾年代痛失工业化机遇和战后错失现代化机遇的沉重教训,又有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抓住机遇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成功经验。
过去,中学的课本只讲述牛顿看到苹果掉地发现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在洗澡中发现浮力定律的顿悟,却没有强调他们的执着研究和长期的积累以及那个时代的积淀和成就,为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创新是人们自己的创新,它的实现离不开主体性、能动性和选择性,但抓住机遇和实现创新,始终属于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弄潮儿和强者。(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