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神童何以如此被追捧
各界人士热议神童谎言现象的三大隐忧
本报记者 华诚 实习生 刘明祥 崔振巍
“13岁神童”谎言的揭穿和它的“问世”一样,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让人有些目眩。 在“假神童”现象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关心下一代的有识之士思索的警句。究竟是什么让21世纪双语学校变得如此的文过饰非而热捧这么一个“13岁的神童”?!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工程出了问题!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民族的基石,我们需要反思。
“神童”金字招牌价值几何?
时下,高校、民办学校以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都不遗余力地忙着宣传和招生,对他们而言,这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种植的季节。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深老师一语道破天机:招不到学生,他们明年喝西北风啊!
显而易见,招生,招好生,招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这是时下生源大战的动因之一。这位老师分析说,学校的长足发展自然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投入,有钱能请来名师,名师能教出高徒,甚至能培训出“神童”来。即使培训不出神童,只要出了一个清华或北大的学生,学校名气就大了,学校一下子生源如潮,又会有多少学子要踏破门槛,哭着喊着要过来。
最关键的是这些孩子的身后,有他们背着装有钞票的袋子而来的家长。因为这样的学校在许多家长看来,是个能出人才的学校,是个师资不错的学校,是所名校!而这些无疑将给学校带来巨大的暴利,够分数的要进来,不够分数的花钱也想买进来,那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没有谁会问有没有乱收费。
在这种利益诱导和促动下,“13岁神童”的出现就像一面旗帜,插在哪里都鲜艳夺目,威风八面。况且,一个能培养出清华、北大苗子的学校是学子心中永远的圣殿。对于学校而言,如果能炮制一个“神童”神话,那真是一个活广告。既有说服力又经济实惠。
从前期记者的采访中,不难判断,21世纪双语学校也的确尝到了炮制“神童”的甜头。据该校招生点透露的数据,光两个高考补习班60个人,每人一学年1.6万元,就是近百万元的进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神童”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非昙花一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散发着熠熠生辉的永久光芒,并成为这所“历史名校”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炮制一个“神童”还是划算的。尽管有一定的风险,但回报同样丰厚。
民办校长为假“神童”辩白
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来类比时下21世纪双语学校所面临的窘境不可谓不合适。在昨天的采访中,21世纪双语学校集体失声,用“沉默是金”来回应着媒体和公众。记者原本也想听听校方在“13岁神童”谎言背后是否真有什么难言之隐,但校方最后连电话都不愿接,不知道是害怕还是心虚。
倒是有一个不愿具名自称是民办校长的男士在电话里向记者叙述了一肚子苦水。或许他的一席话对民办学校的招生怪现象的发生有一定的诠释作用吧!
这位自称李姓校长谈起“神童”炮制事件首先是一声叹息唉,我们都是被逼的。他说,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比,有时就像抱养的子女和亲生子女的差别一样。游戏规则不公平。众所周知,对于公办学校,生源多或者少,对教师或者学校并无多大影响,因为公办学校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属于公益性的平民学校。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学校的运转资金包括教师的工资等都是由财政拨付的。学校根本无需为学校的生存担忧。相反,倒是民办学校,没有了生源,他们的生存就会出现困难。
这位校长还指出,名校办民校,对真正的民办学校冲击最大。目前“名校办民校”基本有三种类型。一是“卖招牌”,名校仅仅输出品牌,由此衍生的民校与之没有根本的联系,纯粹是坐收渔利;二是“联姻”,名校与企业、个人或社会组织办学,走一条“克隆”名校之路;三是“一校两制”,招生划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计划外自然高收费,实行的是双重标准,是典型的“校中校”。在这种情况中,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残酷。“我不知道,21世纪双语学校属于哪种结构,但据我所知,他们目前形势并不比我们好”。
“当然,民办学校境遇严峻,并不是炮制“神童”神话的托辞和理由。我个人持坚决反对态度,因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从事的是一项高尚的职业,别人眼里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怎么能玩虚的呢?肯定行不通。”这位校长最后总结说。
给21世纪双语学校的几点忠告
毫无疑问,“假神童”事件已经干扰到了时下学校招生秩序。南京市第一中学、金陵职大创始人之一、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高级顾问朱刚老先生也是不无惋惜的感言,现在教育变味了,真得变了!
业内教育人士分析说,这种“变”在招生上就表现为生源大战。不少学校无不使出浑身解数,耗费了校长们和部分教师很大的精力。同时,无序的争夺战还扰乱了整个招生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整个教育的形象和信誉。
学校作为国家实施国民教育的场所,校长和教师作为此项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必须对所辖区内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必须履行好相应的义务和职责,而不应该把这些作为获取个人荣誉或利益的手段。而有些只看重生源而轻视“内功”修炼的学校,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和信服的成效。所以说,生源是相对的,关键还是看这些学生在到了你的学校以后,学校对他们施以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
与其使出浑身解数去抢生源,甚至于去造假,不如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强化学校管理,苦练“内功”。只要具备了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良的师资队伍,严谨的校风学风,过硬的教育质量,还愁没有好学生自动前去吗?所以,学校的当务之急还是要静下心来,认真地清理和调整一下办学思路,把主要精力用到最该用的地方,这才是办好学校的正确选择。
该人士认为,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有板凳一座十年冷的韧性。不否认生源在一所学校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它决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
应试制衍生的众“神童”现象
有识之士毫不客气的说,21世纪双语学校的“假神童”事件其实是招生现状的一个缩影。对于21世纪双语学校而言,他们是不幸被“多事”的媒体揭穿了。
从事多年中考招生的苏南某中学陈军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总结说,每年招生都是他们最头疼的时候。为了完成“生源”数。首先是广告大战。招生广告无处不在,广告内容大肆渲染,“高考升学率居同类之首”、“在同类学校中成绩最好,升学率在同类学校中最高”之类的字眼比比皆是。其次就是公关。报名之前,很多学校都会举行初级中学校长联谊会,酒宴相邀,礼品(金)相诱。现在都是校长负责制,校长可以通过控制老师来控制考生的报考方向。多招一名学生,就多得一份回扣。谁的回扣高,谁就有可能招到更多更好的生源。
其三,利用奖学金来多争取生源,是招生的又一重要手段。在奖金的设置上,一般学校大肆宣传其奖金的数额之大、奖励面积之广,以吸引考生报考。这些手法,都是招生时公开的秘密。
苏北一位人民教师李小兵给本报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谈到了时下生源战之下衍生出的“假神童”现象。老师有时也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比如,他所在学校,会给每个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分配指标,谁留住的学生多,谁就有奖励;谁让学生流失到其他学校,就会受到一定的处罚,如扣发奖金等。很多学生迫于老师的压力,选择了报考本校。那些选择报考其他学校的考生,就会背负起诸如忘恩负义、道德品质上有缺陷等恶名。
当然,对那些拒不报考本校的学生,教师往往会在其毕业鉴定上涂上不光彩的一笔。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对考生实施硬性措施,不让其报考其他学校。之所以出现21世纪双语学校将并不在本校毕业的高分考生刘昕牵强附会地说成是本校成绩,也是一种变相的“抢生源”。!
“神童”炮制背后的冷思考
现行的教育体制下,“13岁神童”刘昕不是第一个受害者,但也绝非最后一个。“神童”谎言在还原本色、一切回归沉寂之后,留给我们又是怎样的思考呢?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黄梵老师,一直关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话题。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教育功利化范围扩大是这种炮制“神童”的深层次原因。
黄梵认为,现代社会没有了封建社会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但是等级还是客观存在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一个人可以完成等级的跨越,可以从平民进入中产阶层一般百姓也正是依靠这点出人头地。因此现在很多家长不惜重金也要让孩子上名校考大学这是市场需求.那么一些中学就会利用家长的这一心理大力宣传学校的考生″明星″达到招到优秀生源的目的,这是教育功利化的一种表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下真正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公民素质和国民教育水平上的教育机构凤毛麟角很多教育机构忘记了自己所背负的教书育人的责任而把提供教育作为一种赚钱的方式。我们那个时候有人为了上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伪造身份证报假年龄但那只是个人行为而现在很多教育机构则是集体功利这样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学校间的竞争加剧这种行为还会继续下去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与介入。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