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然而,神往之余,一个问题也扑面而来:在湖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新型工业化该怎样下棋落子,布局谋篇?
以史为鉴,可以照得失。改革开放前,湖南和全国一样,走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改革开放后,当东南沿海省份调整思路,大力发展轻型制造业、民营经济时,湖南的重化工业之路又延续了整整15年。 靠重化工业“一条腿走路”,往往是资本和技术代替劳动力,难以有力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往往是投资巨大,工业总量增长缓慢。其结果,必然是“三农”问题突出、工业化水平较低。
可以说,正是那条分割工农、分离城乡的工业化之路让湖南“农”高“工”低!
湖南人的视线回到了现实——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要不要把重化工业弃置一旁,另起炉灶?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究竟该怎样支持“三农”,反哺“三农”?
决策者的思路逐渐明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时,应当多条腿走路,既要立足重化工业这个现实基础和已有优势,在现实基础上加速,在已有优势上提升;又要立足惠及全省人民特别是农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给“三农”装上一个高速马达。
“湖南的工业实力还不强,不应把重化工业推到一边,而应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用高新技术加以改造提升,在新的起点上发展壮大。”湖南的这一选择,折射出一个工业弱省的脚踏实地。
湘钢的实践就是一个极好的注脚。
湘潭钢铁集团公司有一句名言:“不能用烤红薯的炉子烤面包”。要成为“精品湘钢”,就要舍得花钱打造“数字化湘钢”,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湘钢一口气投入2亿元,上了先进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有了ERP,生产快捷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在网上走,75%的产品能在15天内交货,在国内钢厂中数一数二。有了ERP,管理规范了:打开电脑,就能看到每一笔订单的详情,甚至连厂区内每列火车的位置都一清二楚。几年前,湘钢还潜亏10亿元,上门的债主坐满会议室;如今,利润已达6.5亿元。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眼睛要盯上百亿的大项目,更要盯惠农促农的金项目!”湖南的这个宣言,展现出一个农业大省的高远志向。
惠农促农,就要通过新型工业化来减少农民。
湖南,以居全国第二十三位的耕地面积,养育着居全国第三位的农业人口,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压力可想而知!专家估算,“十一五”期间,湖南有近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跳出农门”。
浏阳花炮的故事打开了湖南的思路。
“浏阳花炮响天下,天下花炮数浏阳”。1300多年来,浏阳花炮“制造益精,誉播中外”。
花炮产业,安全为天。近年来,全国大部分省份因顾忌安全而淡出了这一产业,但浏阳花炮却掀起了历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他们改造了火药,摔不会炸,撞不会炸,保证了生产安全;他们研发了感应烟花,手按遥控器就可远程点火,保证了燃放安全。浏阳花炮的产销每年增长30%;浏阳,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花爆竹生产基地。
花炮产业节节高,为的是农民,图的是就业。浏阳的974家花炮企业已吸收了21万农民就业,加上交通、包装、印刷等配套企业,共转移农村劳动力近40万人。今年,这些企业已将本地的富余劳动力“吃干榨尽”,不得不从湘西招来了4万名农民工。
小花炮,迸射出这样一个大道理:湖南,应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群,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就业。这,是新型工业化的题中之义。
惠农促农,还要通过新型工业化来带富农民。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猪’声一片”,有人这样形容湖南的农业资源优势。
多少年来,湖南的稻米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生猪出栏量居全国第二。“粮猪经济”,温饱有余,但致富不足。湖南的农民收入已连续1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走出迷局,就要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最佳路径是:推进农业产业化!
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但,湖南的龙头企业却偏之于小,偏之于弱:产值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6家。
“满天繁星”不如“一轮明月”!湖南决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型产业集群,增加科技含量,增强经济效益,锻造一批“航母”式的龙头企业。这,也是新型工业化的题中之义。
稻米龙头企业——金健米业就是这么做的。金健米业痴迷于自主创新,主持通过了“稻米深加工”课题研究,对于提高粮食附加值意义重大。此举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为感慨:“我们使水稻增了产,你们使水稻增了值!”创新中,金健米业也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已成为湖南米业的第一“航母”,成为全国粮食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其优质稻基地多达200万亩,带动基地农户100多万户,增收2.8亿元。
兼顾工农,统筹城乡,湖南的新型工业化就这样扬帆起航。
协调发展——打造区域新平衡
湖南和全国一样,有东部问题,也有西部问题。
京广铁路在湖南东部一路南下,串起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6个城市。这串珍珠,湖南人称之为“一线”。
“一线”中的长沙、株洲、湘潭呈“品”字型分布,彼此相距不足50公里,一条湘江由南而北,迤逦流过三城。这个“金三角”,湖南人称之为“一点”。
“一点一线”是三湘大地最具活力的经济长廊,长株潭更是芙蓉国里最富实力的城市群。
长株潭三市,以占湖南13.3%的国土面积和18.9%的人口,实现了湖南37.3%的GDP、36.5%的财政收入和50.6%的固定资产投资。
如果把长株潭“捆在一起”,其GDP、财政收入将超过武汉,位居中部六省第一!
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构想。然而,这一构想的问世却几经波折。
上世纪50年代,有专家提出,三市合一,取名“毛泽东城”,但没有实现。
1982年,又有专家提出,把长株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形成湖南的经济中心。
此论一出,波澜四起。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长株潭已经是湖南最发达的地区,再作为战略发展重点,对其他地方“太不公平”。受平均主义思想影响,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一度搁浅。
省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省长周伯华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的非均衡发展是绝对的,越是优势地区,越会快速发展,并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周伯华爱说这样两组数字:从国际上看,美国大纽约区、大芝加哥区和大洛杉矶区这三大城市群对美国GDP的贡献率高达67%;从国内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三大经济区占中国GDP的比重也高达58%。“‘一点一线’地区应当率先发展,长株潭应当成为湖南发展的‘核心引擎’!”
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按照“五同”的要求,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在“十五”期间实质性启动。三市城际通话已按本地计费;存款已开始通存通兑;从空中俯瞰,长沙的最南端与湘潭的东北端、株洲的西北端不断延伸对接,相距已不足30公里,株洲和湘潭甚至只有5公里。
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进入“十一五”,长株潭又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新“五同”建设。
湖南,正在勾勒这样一幅画卷:“十一五”期间,长株潭和“一点一线”地区的GDP增速将分别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到2010年,其GDP占全省的比重将分别达到40%和70%!
但,这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湖南,人们不能忽略它的另一极——湘西。
湘西地区,面积占全省的1/3,GDP却不到全省的1/8。如果说,长株潭地区每平方公里能创造出7个单位的GDP,那么,湘西地区只能创造出1个单位。这里的32个县市区,有21个戴着“贫困县”的帽子。
“既要富庶的长株潭,又要繁荣的大湘西”。湘西开发,跃入了决策者的视野——
抬头是山,低头是山,绵延不绝的大山造就了湘西,也把现代文明与富足挡在了山外。曾有一位省领导,走了3个小时的山路,来到白云深处一个不通公路的瑶族山村。村子里,只有一座刚建了一半的红砖房。房主人说,为了建这三间房,光搬运材料就累死了三匹马。
基础设施就这样卡住了发展的咽喉。只有突破瓶颈,才有起飞的平台!
130多亿元资金汩汩注入到湘西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中:一条条铁路穿山越涧,一盘盘公路势走龙蛇,一座座桥梁气势如虹……到2010年,湘西将基本实现高级路面公路到县、油路到乡,95%的村通公路。
突出基础设施,突出产业开发,突出社会发展,突出生态改善。按照这样的方向,湖南将在5年内投资1140亿元,使湘西地区的GDP年均增长10%,到2010年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湖南人自信地说,长株潭是湖南的第一增长极,是“绩优股”;大湘西将是湖南的第二增长极,是“潜力股”。
既要抓“一点一线”,又要抓湘西开发;既要允许非均衡发展,又要力求总体上的协调发展;既不能平均主义,又不能单兵突进。湖南人说:“这就是统筹区域发展的艺术”。
守护家园——促进人与自然新和谐
“人与自然要和谐,就要守住几条‘底线’”,张春贤说,“湖南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5%,这是湖南最可宝贵的财富,一个百分点也不能降;清洁的水、新鲜的空气……这些都是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一个指标也不能少!”
“如果为了搞工业化,水是臭的,空气是污浊的,患病的人增多了,那么,就连子孙后代都会骂我们的啊!”这位省委书记动情地说。
守住底线,就不能让一时的经济利益冲破环境底线。
湖南花垣县地处与贵州、重庆的交界处,是世界著名的锰矿产地。“发锰财,猛发财”,随着锰矿的大规模开发,花垣县的经济增长速度从全省倒数第二“跃居”全省第一。但,相伴而来的是矿渣、污水大量排放,昔日清可见底的河水变得浑黑恶臭,用毛笔蘸水就可以在纸上写字。蔬菜变黑了,粮食变黑了,连人的皮肤也变黑了。
“这样的黑色GDP不能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拿出壮士断腕的魄力,全面整治全州的49家涉锰企业。26家被责令停产,18家被限期治理。一场环保风暴之后,“锰三角”已基本告别了锰污染。
守住底线,还要在不冲破环境底线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让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造纸用的木材约占世界工业用材的27%,造纸业被视为破坏生态系统的“冷面杀手”。然而,湖南泰格林纸集团的“林纸一体化”却让“杀手”变成了“天使”。
“林纸一体化”,就是要造纸,先造林,让造纸和造林牵手。目前,泰格林纸已投资建设林业基地150万亩,苗圃1.3万亩。算经济账,这150万亩纸材林为企业储备了丰厚的原料资源,成熟后可带来44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4亿元的利润;算环保账,这150万亩纸材林可使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近1个百分点。就这样,林业促进纸业,纸业反哺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双赢。
未来5年,湖南坚守的底线还将逐步抬升:森林覆盖率将从现在的55%上升到57%;城市污水处理率将从60%上升到70%……一个山川秀美、环境亮丽的“生态湖南”正向我们走来。
岳麓为琴,湘水为弦,今日湖南,新曲正酣——
在统筹中发展,在发展中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