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东深圳市许多市民趁着周末,纷纷来到农村,体验不一样的农家趣味。图为市民在乡间钓鱼。
陈运思摄
湖北省武汉市近日气温又如“火炉”。而在这座江城举行的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代表们却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田野。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是中国农村旅游今天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农村旅游自20年前起步,今天已经形成年收入400亿元的产业规模。其中最引人瞩目之处,就是通过实现“大旅游”与“大农业”的互相渗透融合以及城镇居民旅游需求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对接,把大量的财富转移到了农村,送达农民手中。从而昭示世人:在中国,发展农村旅游,是建设新农村的一条有效路径。
“农家乐”发源地今昔
让人们始料不及的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作为主要吸引物的农村旅游,并不是在中国沿海地区首先出现,地处西部有着独特人文底蕴的成都居然成为其发源地。
前不久,国家旅游局把“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的称号,授予成都市。农家乐作为当今中国农村旅游的一种主要业态,也被人们所重新认识。
早在1987年,成都郫县农科村的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吸引城镇居民前来度假休闲,附近农民纷纷仿而效之,“农家乐”从此遐迩闻名。20年来,成都市的农家乐从东向西、由城郊逐步向平坝、丘陵、山地延伸,逐步涌现出农家园林、花果观赏、避暑休闲、古镇民俗等不同类型的业态。据成都市旅游局局长杨小英介绍,2005年,全市农家乐数量已达5596家,接待游客2038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7.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由农村旅游支撑起的巨大旅游市场,不仅满足了成都市民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也为该市跳跃性地率先跨入“宜居城市”行列创造了条件。
目前,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农村旅游接待的游客,已占国内游客总量的近一半。而在中国,目前已开发旅游的地区约有七至八成在农村。因此旅游界人士期望,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农村旅游产品,未来几年能够初步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格局,也能支撑起国内旅游市场的半边天。
向农村转移财富的有效途径
农村旅游给各地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四面八方财富向农村地区的迅速转移。
成都市锦江区打造农村旅游新产品“五朵金花”,便吸引了民间资金1.6亿元。市内外企业、团体、机构乃至市民,都纷纷向农村旅游投资,至去年底,仅乡村休闲娱乐会所、度假村、乡村酒店等即建起了452家。
四川九寨沟因当地拥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前些年当地建立保护区,实行退耕还林,藏族村民收入只有390多元。开发旅游以后,藏民收入急剧上升,2005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4200元,为全省最高。
“没想到,幸福来得这么快。”在四川等地,农民一旦从事旅游业,便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而旅游业本身具有的产业联动性与拉动效应,又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贵州省安顺市天龙村,居民大多是明初从江淮迁到云贵屯垦戍边军民的后裔,至今仍保存着600年前南京一带居民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传统。当地村民们2002年起办起旅游,如今每天游人如织。村民从接待游客吃住玩中获利,还带动附近芦车坝村播下了早熟蔬菜,雷家垌村种上了西瓜,周官村做起了民间工艺品脸子雕刻。未办旅游时,全村每天只宰两三头猪,现在一天得宰十多头,仅养猪一项,即为本村和附近农村提供了500多万元的致富空间。
村姑变导游,农夫成老板
农民是农村旅游的主力军。村姑变导游,农夫成老板,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农村屡见不鲜的新景观。
贵州山清水秀可人均只有6分田,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上千万人。以风景资源开发旅游业,显然是劳动力就地转化的一条出路。据该省旅游局局长杨胜明介绍,目前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已达1000余个,直接与间接从业人员逾15万人。而省里期望在“十一五”期间,旅游业能够安排500万人就业,以此帮助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江苏省华西村,目前5万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1万美元。近年来这个“小康村”又找到了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去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32万人次,为1200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村里成立的华西旅行社,目前经营业绩居然排在全国国内旅行社“百强”中的第四位。近几年,华西村不但接待了天下客,几乎所有村民也都先后走出国门开阔眼界。按该村领头人吴仁宝的设想,下一步,村里在现有5000张住宿床位的接待能力基础上,农户还可提供1万张床位。旅游业一定能够成为华西的一大特色产业。
今天的华西村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美国游客观赏了这里的农村新景和农民生活后,忍不住说道:“这样好的社会主义,我们美国也要!”
显然,随着农村旅游业态不断成熟,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水准与之相适应并不断提升,人们在中国乡村旅游中感受到的自然就不仅仅是舒适与惬意,而且可以触摸到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脉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