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奔赴唐山实地探访,见证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活动,展现唐山巨变
纪念“7•28”唐山在准备
花环贴上地震纪念墙
唐山比记者想象的要繁华得多,宽敞的街道、20多层的高楼,令记者不由得感叹起这座城市数十年来的奋斗。
在街道上,各个小区,随处可见有关抗震的宣传条幅。一些城市“蜘蛛人”、环保志愿者,活动在大街小巷,忙碌着净化城市。唐山的广场上,园林工人忙着布置鲜花;南湖公园的地震纪念墙上,死难者亲属开始用透明胶布把花环粘贴在地震纪念墙上。
地震遗址,地震纪念碑前,本地市民,外地客人,合影留念的人群络绎不绝。
地震遗址吸引游客参观
震后,经国务院批准,唐山保留了七处地震遗址: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唐山陶瓷厂办公楼、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唐山十中、吉祥路树行错动、唐柏路食品公司牛库、河北矿冶学院(今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楼。其中保存完好的地震遗址是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
这些地震遗址,随着7月28日这个特殊日子的临近而备受关注。记者在采访中,还不时能碰到不少外地游客打听“去遗址怎么走?”
30年,大家变得更坦然
“地震时,我刚过8岁,是自己从废墟中爬出来的!地震中,我的母亲,爷爷奶奶都去世了!过几天就是祭日,停车一天,要和爸爸一同去祭奠!”唐山“的哥”宋先生说,30年来的记忆,每个活着的人变得比以前更坦然了。
4天的采访,记者接触了18个唐山“的哥”、“的姐”,对于30年前的那场地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记忆犹新,而面对即将到来的7月28日,他们显得平静而肃穆。
“的哥”董振生地震时刚18岁,还在外地当兵。“当时,部队不让回来,快把人给急死了!”对于那场灾难带给家里的伤痛,他不想再提。
一位姓张的“的姐”说,他们全家人都受伤了,但庆幸的是没有人受重伤或去世。她记得,震后,由于缺水,家里种的几棵葡萄树帮了大忙,她把葡萄摘下来,分给身边的孩子吃。本报特派唐山记者 卢兴江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