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县通远镇何村的党员活动室,曾有三次迁移的经历。在何村人看来,何村党员活动室的一次次搬迁恰恰反映了何村经济发展的每一个关节点。何村党支部书记史安民说,这些年来,何村经济的发展同何村党支部和党员活动室的建设是一起成长的。
炎炎夏日,记者来到地处高陵县西北部的何村,走进农户家里,采访村党支部,感受何村党支部如何加强阵地建设,为何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在村民梁福州的家,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电应有尽有,梁福州笑着说:“光家里的11亩大棚菜,去年就收了10多万。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有了私家车,老三准备买个更好的。”在何村,全村8个村民小组共1964口人,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这里是全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何村却是高陵县最边远、最贫穷的地方。
在何村党支部的两层小办公楼门口,还竖着两块不同的牌子:高陵县蔬菜协会和何村老龄协会。何村的党员活动室门外还有一个印着“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书”字样的广告宣传牌。村党支部楼上的蔬菜协会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不时地为党员和村民举办各种技术讲座,活动室里电教设备不定时为党员播放教学材料,书柜里有各类书籍供党员学习,大院内,蔬菜交易大厅正要启用、电子磅秤已经开始发挥功用……
走进党员活动室,何村党支部的各种规章制度整齐地排列在墙上。党员岗位职责、为民代理制规章、党员风采等党建内容历历在目。《何村发展规划蓝图》则鲜明地告诉人们,这里正孕育着何村美好的前景。村党支委李西平介绍道:“这四面墙上可都是咱党支部发展几年来,攒下的工作法宝。”他指着为民代理制规章说:“现在村民们都忙着种大棚,搞生产,我们村就依托党员活动室设立了为民服务代理室,村里的党员无偿为村民代理各种生活、生产上的事情,党支部24小时有人值班。”“某某申请:新建大棚急需资金7000元”、“申请大棚用电问题”、“办理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手续”……在他拿出的一本为民服务登记簿上,记录着从今年2月起到现在上百条的群众服务申请,李西平说:“现在村民有个什么事都来找党员。最近我就忙着帮大伙办经济人营业执照。”
当记者问及村党支部怎么有这么多功能时,史安民笑着说:“这就是何村党支部的工作特色,这里也是全村经济发展的指挥部。”
上世纪90年代,何村党支部想方设法,找脱贫致富的路子,提出从传统的粮食种作向大棚蔬菜种作转换。一方面党员干部带头建大棚,一方面村里重金聘请专职技术员为大棚种植户提供技术教育,授课的地点就设在了何村小学的教室里。党员们在那里学习农业技术、交流养殖心得、销售经验,党员大棚也成为何村的第一批示范大棚,小学的教室和支部书记家里也成为当时支部活动的不固定阵地。
随着大棚种植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2002年,何村党支部结束了党员干部开会在支书家里的历史,在何村小学租了两间教室,正式建起了党员活动室。这个党员活动室从一建立就身兼数职,不仅要凝聚党员们的思想,还要为党员进行科技培训,为党员示范大棚提供技术支持。有了这个“家”,党员们就有了学习、议事、谋发展的好地方。2003年,村党支部投资2万余元在学校前楼建起了高标准的活动场所,给党员干部和村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
当活动场所已经不能满足全村发展的需要时,2003年,在高陵县委和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何村建成了如今正在使用的300余平方米的党支部办公楼,这里党员活动室等设施比较齐全。自此,村党支部有了更好的发挥作用的阵地。从建棚、种植、嫁接到最后的销售,村党支部是“一条龙”服务,追踪到底。
就在记者来到何村的前一天,高陵县工商局经济人培训班在此召开。何村党员活动室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培训基地,村党支部在这里对村民进行全方位培训,把各种技术专家和工商管理干部请来,不仅培养出了自己的技术骨干人员,还有了自己的经济人。每到传统节日,村党支部都要在楼上的活动室、楼下的大院里组织茶话会、举办戏曲比赛等,丰富党员群众的文化生活。
站在党员活动室楼顶的参观平台上,史安民望着一处处的大棚,神情自信。他说,现在的何村党支部战斗力强,党员个个练就了“军事化的腿,市场化的嘴”,能干大事,能做生意,“何村发展规划蓝图”将在这片土地上迅速实现……
(本报记者 万君 实习生 王睿 齐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