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日前,随着南京晓庄学院与南京人才开发有限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项目的正式签署,南京市高校教育模式改革揭开崭新的一页。 南京晓庄学院王尧院长说,该项目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培养社会亟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日,就高校教育创新与就业等读者关心的话题,记者独家专访了南京晓庄学院院长王尧教授。
记者:南京晓庄学院是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今天的高等教育发展有何影响?
王院长:南京晓庄学院建校近80年了,我们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自身的教育优势。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近代最早提出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开放办学思想之一,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于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的高等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记者:您认为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应该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王院长: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大学主要是“社会型”人才的培养机构,并非简单的学历培训机构。大学生应具有较宽阔的思维,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文理素养。社会不欢迎学生高文凭,低水平,高学历,低能力。在这一点上,晓庄学院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做了许多努力。我们强调特色立校,突出服务意识,坚持“教学做合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应坚持开放式办学。学校要广泛利用各类社会资源,要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隔着的这堵无形的墙。任何高校自身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高校自身要发展,必须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社会的一切资源都可以是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社会的行业、企业、单位等等,都可以变为大学的各门类“分校”,学生可参与到其中经受锻炼,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能力。比如:我们培养的教师人才必须到中小学校去实习,中小学校就成了我们的“分校”;各类型的应用人才必须到一线单位去实践,各类单位又都成为了我们的“分校”;我们还和各种社会机构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各类合作,这些社会机构也都是我们的“分校”。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发展的潜力才是无限的,学校发展的空间才是无限的,教育创新的前景才是无限的。
记者:当前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许多思路,贵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情况如何?
王院长:的确,很多新的改革思路会成为研究课题。在这次和南京人才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的项目中,引进的E&T(educatingandtraining)人才培养理念,就是聚合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依托一种以能力为本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力推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强力推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们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学院计划在今年招收的50名汉语言文学(文秘)本科专业学生中,采取这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有被该专业录取的学生,根据全新的教育教学计划,大学四年学习期间给予全程跟踪指导,通过特设的实践课程及社会实习实践,缩短学生与市场需求的差距,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获得相当于多年的工作经验感受,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满足企业的需要。这样培养的大学生,将更符合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进而保证毕业生能够100%被推荐就业。
这是一个全新的改革尝试,在实际的实践中,我们会高度关注、密切沟通,整合各类资源,用最好的改革方案,做最好的组织实施,将这一改革导向成功。
当前,在全社会高声呼唤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大环境下,加强学校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与社会的各种开放式合作的大门是敞开的。在此,我们愿意借助媒体的力量,向社会各界,表达我们真诚合作的愿望,希望一切有识之士、各类社会机构,都参与到我们南京晓庄学院的合作办学中来,在合作中寻求机会,在合作中谋取共赢。 南京日报记者 聂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