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报上刊登过气象恢宏的系列深度报道,然后又结集行世,我印象极深的诸如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瞿秋白的《饿乡纪程》等。虽然是过去了的“新闻”,阅读也耗时;但读起来却兴味盎然,且引发出许多联想。 不知不觉,时下的报纸,政要讲话、时政要闻版以下各版的“版面生态”,特别是市井细民在茶之余饭之后切盼的专版副刊,悄悄地完成了向“快餐文化”转型。快餐文化,适应时代的特点,无疑也是需要的。老百姓,特别是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却时常渴望有博大而耐读、朴实而生动地讲述乡土故事,引导找回失去的精神家园的报纸系列深度报道。坚持了前后共计四年多、每周见报的《海之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这种需求。
久违了:恢宏的深度系列报道!
一百多期的《海之南》,编者把文章分类、整理,出版了《海之南———海南自然历史文化探源系列丛书》,煌煌五巨册,图文并茂。读者纷纷翘首以待,以期先睹为快。
广大读者的欢迎,固然是似曾相识,期盼再度握手言欢,以增进对乡土的深层理性把握。但若从读书界的学术情怀层面来看,还另有原因。
当下世界学术潮流,是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因为对地域文化作深度的开掘与研究,藉以张扬地域中人文主体意识,促进地域文化的疏理和文化根基的巩固、提升,对地域的发展起推进作用。还因为地域文化是全球文化生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地球上的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一样重要。所以,越是全球化越需要本土化,或者说,全球化加剧本土化。《海之南》以文献的厚重感,以现代观念为指导,用笔尖常带感情的情感化言说,再现海南的历史文化,举凡民俗风情、人地关系、民生疾苦以及自然特征中深蕴的人文精神等尽在其中。有的作者,能以超越时空而史论结合的雄奇笔法,显示一种格局恢宏的磅礴气度,再配以全景式鸟瞰或精巧的特写镜头,让海南的地域文化得到深刻的完整展现。《海之南》涉及到本土文化研究中的许多课题;作为学术工作者,不是在这些文章中去获取多少专业知识,而是在阅读中激活学术思路。至少,我个人有这种阅读的愉悦感受。
《海之南》还继续办下去,当然是希望她更好!有两点小建议:1、因为人物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风采及历史过程,人物可以激励年青人上进。希望有更多的本土历史名人显现在版面上,诸如王弘诲、韩槐凖等等。2、海南的黎、苗、回族、疍家人以及移民的历史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在已见报的文章中都在题中包孕了,但还嫌专题反映少了点。
(周伟民———人文学者,海南大学教授,担纲多种大型学术课题,近期已完成多卷本力作《海南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