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一所重点中学在不到3年时间内,设立插班费、择校费、扩招费、超课时费等大大小小29种收费名目,违规收费金额达1.76亿元。记者调查发现:打着公办名校的金字招牌,按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无限制招生,是这所中学敢违规收费的“挡箭牌”。
样本
名目多金额大堪称教育乱收费大全
根据当地群众和老师举报,国务院纠风办2005年11月会同审计署、河南省监察厅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对河南省实验中学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的收费账目进行了调查,发现违规收费高达1.76亿元。记者获取的一份实验中学收费项目汇总表显示,其收费项目有29种。从名目上看,与招生入学挂钩的有择校费、赞助费、插班费、扩招费等;与教材相关的有卷子费、资料费等;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有补课费、超课时费、测试费等;还有各种变换手法、擅立名目或强制收取的如补课费、空调费、饮水费、小升初衔接教育费、自行车存车费等。关于收费标准,从2005年的学校收费细目看,既有动辄5000元至2万元不等的插班费,3500元至3万元不等的借读费,2.1万元的择校费;也有小到20元、50元的测试费,60元的衔接教育费,15元、30元的作业本费。2005年仅对初高中部学生收取的学杂费就达8691万元。国务院纠风办机关组组长施泽华说:“这所学校收费名目多,金额大,持续时间长,可谓‘集教育乱收费之大全’,其中多种为国家明令禁止向学生收取和擅自设立的收费名目。”
乱象
校中校 账外账 来钱容易花钱也快
拥有在校生1.03万人的河南省实验中学,是河南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也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2000年7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实验中学以50万元注册资金成立了“民办”性质的实验中学分校。然而,分校一直以实验中学的名义招生,与本校使用同一个校园、同一套师资和教学设施,学生混合编班,财务互相交叉。为对乱收费做“巧妙”掩护,实验中学在其下属的教育实验开发公司设立了“账外账”“小金库”。一面是大量的违规收费,一面则是违规使用。对于收取的“小头”费用,实验中学一般“全额缴入财政专户”,以“分校”名义收取的高额学费和通过公司收取的住宿费等则不上缴,而是以“分校”和公司名义在商业银行开设多个账户,自行管理支配。调查显示,仅通过在公司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实验中学就支出3368万元,用乱收费资金为学校教职工发放福利奖金、报销差旅费、招待费、赴国外考察费等。
恶果
扩招五倍破坏全省资源配置
自2003年以来,在占地没多大变化的情况下,实验中学连年扩大招生。短短3年,在校生总人数由2000多人增加到1.03万人,是原来的5倍。班级数也由原来的30个激增到171个,其中仅高中一年级就达40个班,超出了不少高校的规模。原任校领导颇为得意地自诩:“我们就是要打造中学教育的‘航空母舰’。”因为扩招,短短两年内,实验中学就从河南各地基层学校高薪“挖”来近400名聘用教师。而在全省范围扩大招生规模,加剧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
学生拥挤各年级轮流升国旗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所学校上万名的学生中,本部初、高中学生只有1955人,仅占学生总数的18.9%,其余8300多人都是交纳了数万元高昂择校费入学的分校生。高收费生达到八成以上,形成了名校生源严重的“本末倒置”。171个班的中学教学如何管理?一些教师反映,所谓教学管理,一靠密集的考试排名次,二是集体备课,三是要求老师每月交一份备课教案。退休老教师黄明卿说:“刚出校门的新老师有的连教案、课时计划都不熟悉就登上了讲台,怎能保证名校教学质量?”几名初二年级女生反映,由于没场地,课间只能在教室或走道里聊聊天,基本没做过广播体操,各年级只能轮流举行升国旗仪式。
余波
领导作了检查 学校还想蒙混
据了解,按照国务院纠风办的要求,河南省教育厅已就实验中学乱收费问题向省政府作出书面检查,有关党政部门分别给予原实验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开发公司总经理等3人党内严重警告、警告、行政撤职等党纪、政纪处理,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向在校学生清退了100余万元违规收费。6月初,记者到这所学校采访,发现实验中学新的招生计划仍未将本校与分校分开,未公布招生班额和收费标准,给志愿到此校就读的学生及家长提供模糊甚至错误的信息。记者就此情况与省教育厅交换意见后,学校才将招生信息作了修改。然而,学校能否真正做到本校与分校招生的独立,人们拭目以待。
只有名校才敢猖狂
近年来,许多学生家长及教师多次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反映省实验中学乱收费问题,实验中学也曾两次被纠风办列入乱收费“黑名单”,被当地媒体曝光,但主管部门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止和处理,扩招、乱收费呈愈演愈烈之势。郑州市一些中学校长质疑:如果不是教育厅主管的学校,敢这样一再违规吗?一位河南省政协委员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如果不加强监管,狠刹“名校办民校”之风,很可能有更多学校重蹈河南省实验中学的覆辙。
当校长成为收费大师
本报首席评论徐迅雷
建议给这所中学原校长命名为“收费大师”!一所中学,不到3年,设立29种收费名目,违规收费金额达1.76亿元!这是教育吗?这不是教育,是捞钱;这是学校吗?这不是学校,是工厂,而且还是“血汗工厂”,它是靠1万多名学生的应试苦读为代价为学校换来的“名校”名声而赚钱的,赚的是这些学生家长的血汗钱!3年入账1.76亿元,这个“宇宙数字”还真让许多企业自叹弗如。这个“实验中学”,淋漓尽致地“实验”了教育赚钱的非凡功能,它作为一家“教育机构”,已经成功实现了“教育”与“机构”的功能分裂———没有“教育”,只剩“机构”,而且只剩挣钱功能的“功利机构”了!早在1795年,席勒就宣告:“功利是这个时代伟大的偶像,所有的权力都必须为之服务,所有有才智的人都宣誓为之效忠。”在功利的今日,学校的“收费大师”们,就这样为功利服务、为功利效忠。这无情地告诉我们:所谓教育是“最后一块绿洲”,已然成了海市蜃楼。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科顿姆著有《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无情鞭挞了教育的21宗罪,写的并非中国教育,但精准地概括、验证了我国这种没有“教育”只剩“机构”的功利教育机构的“教育”本质:教育无用,是因为它让我们脱离理想,让我们的心变得麻木,让我们意志消沉,使我们的身体变得虚弱,让我们自命不凡得意到昏了头,让我们沦为奴仆,让我们成为骗子,让我们成为书呆子……无用的教育,是无用的教育机构、无用的制度环境所导致的。盛行已久的教育制度,就是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让一些学校成为高升学率的“拳头”,使得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不得不把“交钱择校”当成是一种“教育投资”;而这样的教育机构,必然使自己成为驾驭“教育赚钱”的主人,而让学生及其家长成为“读书赔钱”的奴隶。学生成为赚钱的“产品”之后,当然是“多多益善”,就像这所中学,在校生竟然扩招5倍达到1.03万人,堪比一所大学!也难怪原任校领导得意地自诩:“我们就是要打造中学教育的‘航空母舰’。”大量的违规收费,必然是大量的违规使用———如果不是为了大量违规使用,大抵也就没有必要大量违规收费。该中学仅通过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就支出了3368万元,用以发放福利奖金,报销差旅费、招待费、出国考察费等。今日的教育收费大师,为什么能成功地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因为背后有着权力的支持、特权的支撑———有人一语道破天机:“如果不是教育厅主管的学校,敢这样一再违规吗?”权力、利益联手,打造出来的必然是“办学赚钱”的“既得利益航空母舰”。没有“教育”,只剩“机构”,把学校办成“赚钱机构”中的“航空母舰”,这可以用《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中的一个小标题来形容:“愚蠢就是力量”。在教育机构的功利主义导向性已经日益增强的今天,“愚蠢”确是赚钱的力量,而谋杀的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明天。那么,最后我要问:还有多少地方的多少学校是这样干的?偌大的中国,难道仅仅只有河南这一家吗?(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