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日,一位巴勒斯坦老太太举着火箭弹示威,抗议以色列在中东的暴行。 [图片来源:环球时报]
一度变得理性、温和的以色列,转眼间又换上了“狰狞的面孔”,将导弹射向弱小的黎巴嫩,已经打死了200多名无辜的黎巴嫩民众,而敢于反抗它的,就是一群被称为真主党和哈马斯的阿拉伯人——不管以色列人多么委屈,这就是阿拉伯广大民众对当前在中东发生的冲突之解读。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仇恨,如同你来我往的导弹和火箭,以最快的速度撒到了中东这片是非之地上。以色列开始也许没想到,这场战争带来一个副效应,那就是阿拉伯民族对以色列所有“历史仇恨”,都被黎以冲突这个火种点燃了。
阿拉伯民众推动政府声讨以色列
以色列针对真主党和黎巴嫩强大的军事行动,早已激起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应。沙特阿拉伯以官方名义发表声明,指责以色列对黎巴嫩大打出手是“这个犹太国家占领和控制中东地区霸权行径的延伸”,同时不点名地批评美国,认为正是美国支持了以色列,才导致联合国安理会无法通过相关决议,使巴勒斯坦合法政府和人民深陷经济封锁和生活困境之中。声明呼吁国际社会不要对以色列肆无忌惮的行动熟视无睹,而应行动起来,拯救中东和平进程。黎巴嫩总理呼吁在国际社会的组织下立即停火,谴责以色列搞大屠杀,要把他的国家“炸得倒退50年”。
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向黎巴嫩慷慨解囊,以示声援和对以色列的抗议。沙特国王阿卜杜拉下令向黎巴嫩提供5000万美元,科威特和阿联酋均已表示将提供2000万美元的援助,“帮助兄弟的黎巴嫩应对野蛮的入侵,缓解他们的痛苦”。截至18日,阿拉伯各国允诺的援助额已约1亿美元。
然而,毕竟阿拉伯国家的分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在几天前召开的阿拉伯国家外长紧急会议上,却发生了剧烈的争吵。据媒体透露,沙特、约旦、埃及等国或明或暗地批评真主党挑起战端,而叙利亚、阿尔及利亚、也门、苏丹等反以国家则坚决要求谴责以色列。
黎以冲突打得如火如荼,阿拉伯国家却没有统一的表态,这不能不说是件很尴尬的事。然而阿拉伯民众的态度已先于政府,空前地统一起来,沙特国内的什叶派穆斯林公开批评政府表态软弱,埃及也爆发了反以游行活动。终于在7月18日,埃及、苏丹、卡塔尔、阿尔及利亚、也门、巴勒斯坦六方同意召开应对以色列侵犯黎巴嫩的阿盟峰会,分析人士认为,这可以看作阿拉伯国家表示团结的一种姿态。
在民众层面,这几天反以情绪很高涨。在大马士革,过往的汽车上飘动着真主党的旗帜,从出租车和叙利亚电视节目中,不时传出嘹亮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和抵抗歌曲。杂货店店主纳赛尔说:“这种抵抗活动是唯一能使我们叙利亚人昂起头的事情。这是美国和以色列试图摆脱的抵抗。但它们不会得逞。这种抵抗始于伊拉克,然后是巴勒斯坦,现在是黎巴嫩。如今,叙利亚慢慢地也投入其中,还有整个阿拉伯世界。”
以色列国内也空前团结
就在阿拉伯人开始同声声讨以色列的时候,以色列国内也空前团结起来。最明显的表现是,以色列民众对奥尔默特执政能力的怀疑在持续一周的军事行动中转化为肃然起敬,勾心斗角的多党内阁在这种特别的局势下也取得了暂时的团结。
7月17日,奥尔默特在议会发表了声情并茂的讲话。“够了!”他说,“以色列已经到了必须直面现实的时刻,以色列决不允许人质事件再次发生,无论它是来自恐怖主义组织、恐怖主义政权,还是哪一个主权国家。”奥氏的讲话矛头直指真主党武装的“背后主谋”伊朗和叙利亚,指责“德黑兰—大马士革轴心”与“恐怖主义的代表哈马斯和真主党”订下了契约。
以色列民众对政府此次行动表现出了充分的支持。但是由于近年来相对和平的生活已经使以色列人对战争感到陌生,因此他们对此次战火的威胁感到了格外的不安和恐慌。不过老百姓普遍认为,以色列近年来一直遵守联合国决议,但在2000年与黎巴嫩达成停火协议并从黎南部撤军后,来自黎方的火箭弹仍然不断,现在真主党竟然越界劫持以军士兵,是该动手给他们点厉害看看的时候了。
以色列赢了战争,输了战略
以发泄仇恨为目标的战争,任何一方都不会是赢家。阿盟秘书长穆萨断言,经过这场黎以战争,“中东和平进程已经死亡”。原因很简单,有了这样一场残酷的战争,在未来的数年内,巴以谈判和叙以谈判将很难启动。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这场冲突最终引发全面战争,阿拉伯国家也许会因此而重新团结起来。
在历史上,阿拉伯国家曾经很团结。在1948年开始的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始终站在一起,共同出兵对付以色列和英法等国。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海湾国家更是拿出了石油武器,给美欧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但此后阿拉伯阵营就开始走向分裂。首先是1978年埃及单独与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协议媾和,激起了阿拉伯国家的愤怒,阿盟总部从埃及西迁突尼斯,阿拉伯国家纷纷与埃及断交。接着,以1991年的马德里中东和会和1993年巴以签订《奥斯陆协议》为标志,阿拉伯国家再次分裂,约旦与以色列建交,部分海湾国家和北非国家开始与以色列进行政治、经济往来。而在1990年伊拉克侵入科威特及引发的1991年海湾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分裂成两大阵营,双方严重对立,埃及、叙利亚、沙特等国甚至加入了美国为首的联军。到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给外界的印象是,阿拉伯国家几乎已经放弃对中东重大问题的参与权。自1948年建立起来的所谓“阿拉伯阵营”至此已名存实亡,而以色列正是借着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分裂,几十年来平稳地在该地区推进“各个击破”的战略,在矛盾重重的中东地区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然而,一场黎以战争,重新唤起了阿拉伯人心中的民族仇恨。尽管以色列几乎肯定会在战场上大获全胜,真主党将遭重创。但正如黎巴嫩《每日星报》的社论所说,“以色列猛攻,只会加强而不是削弱真主党地位”,以色列即使在短期内成功地消耗掉真主党的武器库,甚至完全摧毁了真主党的军事能力,也不会减弱真主党政治上的号召力和吸引力,相反,以色列对黎巴嫩无辜民众的每一次残杀,都只会激起阿拉伯民众的政治情绪,使更多的人站在真主党一边,从而不仅在黎巴嫩,而是在整个中东地区催生出更多类似真主党这样的激进抵抗组织。
不仅如此,反以呼声的高涨还将导致温和派在中东被排挤。哈马斯的上台可以说是以色列自己种下的苦果,如今,黎以冲突又把黎巴嫩的温和派逼到了墙角。而且连日来的反以行动已经牵连到作为以色列后台老板的美国,如果冲突不停或不断升级,以色列就会输了战略。
以色列政府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前几天还威胁要打叙利亚,到了18日,以色列外交部长利夫尼在接见到访的联合国代表团时,已经表示在对黎巴嫩继续实施军事行动的同时,愿意接受旨在解决以黎冲突的外交斡旋了。以《国土报》则透露,政界消息人士估计以黎冲突可能在20日或是21日结束。毕竟,激怒整个阿拉伯阵营是谁都要好好掂量的。本报驻埃及特派、特约记者黄培昭 金 谷 本报驻以色列特约记者 刘欣伟
《环球时报》 ( 2006-07-19 第16版 )
24年前,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以其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为由,对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几天后,占领黎巴嫩半壁江山,史称第五次中东战争。历史在重演。
半个多月来,以色列人仿佛回到战争岁月:南方,同哈马斯作战;北方,和黎巴嫩真主党对决;国土成战场,城市遭袭击;军舰、坦克、飞机……最先进的军事科技,制造了最痛苦的人间悲剧。炸弹的轰鸣,妇孺的哀号,也压不住以总理奥尔默特拍桌子的声音:以军在加沙和黎巴嫩两条战线上的军事行动将无限期持续下去。>>>点击详细
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的冲突已持续多日。这场实力相较极不对称的“公开战争”,给双方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截至7月19日,冲突已造成237名黎巴嫩人和25名以色列人丧生。特别是以军对黎巴嫩的狂轰滥炸,更使成千上万无辜百姓遭殃。轰炸导致黎巴嫩一些地方房屋被毁、交通中断、停水停电,人民苦不堪言。为躲避战火,各国从黎撤侨行动也在全面展开。>>>点击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