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支持下康复村落成
在这种境况下,很多人犹豫了,但积极生活、想要追求幸福的心态让他们冲破了重重阻力,毅然决然地选择在一起生活。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因地震致残住在疗养院的截瘫人员,开始频频向上级政府部门递交申请,反映自己想要组建家庭的愿望,希望能够为他们创造共同生活的条件。
1988年,康复村第一任村长王宝占被国家选派到日本参加国际残疾人马拉松大赛,在那里,他看到了一些残疾人集中居住的小区,受到启发。 回国之后,他与朋友宋乃轩一起筹划在唐山建立康复村。
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包括《河北日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以及唐山市政府、残联的大力支持,政府出资加上募集的资金共120万余元,在路南区选址动工兴建康复村。
历经3年多的建设,1991年,为满足截瘫人员走到一起、互相照顾扶持的心愿的康复村终于建成。从第二年春天起,50名地震截瘫幸存者组成25个家庭,陆续在村里安家落户,开始了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康复村的现状
整洁的院子里分布着几排平房
小区里种满柿子树
现任康复村村长杨长禄坐着轮椅带记者走进了康复村。
这是一个十分干净整洁的院落,一排排的平房,组成几个小院子,共有26套房子。一条条甬道旁边种着缠有葡萄藤的柿子树,树上已经挂满了果实,月季等各种花草分布在院里的每个角落,几乎每家门前都放着几盆长势很好的绿色植物。
“整个康复村于1991年建成,到现在已经15年。其中的25套房子用来居住,另有一间作为村里专门的办公地点。”杨长禄说,刚入住时村里有50人,目前仍有40人健在。去年,唐山市政府出资170万元又对村里的住房、绿化环境及居住设施进行了改造。将从前的健身器材移至中心小花园,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添置了很多树木花草。
每户面积58平方米
初建时,村里每户人家的建筑面积只有40多平方米,经过去年的改造,屋外的走廊被封闭到室内,建筑面积一下扩大到58平方米,空间增大后,坐在轮椅上活动起来更加方便自如。
“村民门住得宽敞,心里也透着亮堂。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件家用电器差不多家家齐备,有些还买了电脑,平时上上网,学点知识。”杨长禄介绍说。
领取补贴又自食其力
杨长禄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工伤补贴和民政局发放的救济补贴。地震前有工作的,由单位按照工伤待遇,有些一两千元一个月,有些四五百元一个月;震前无工作单位的,每月可到建设银行领取225元低保。目前,村民们正在办理一种医疗优惠卡。
杨长禄说,虽然村里住的都是截瘫人员,但依然坚持自食其力。每天早上,村民会开着电瓶车到附近菜市场买菜,回来后收拾屋子拖拖地就开始忙活中午饭,吃过午饭后睡会儿觉,下午起来后,有的村民会找邻居聊聊天、打打牌,有的就开着三轮车出去拉活儿、刻图章、修锁配钥匙,尽自己所能地挣点钱补贴家用。
康复村的神奇
藏在墙里的卫生间让人惊叹
虽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设计建造,但整个康复村却体现出极高的科学性与便利性,真正考虑到了截瘫家庭的实际生活需要,甚至令人感到“神奇”。
截瘫人员亲手绘制图纸
康复村第一任村长王宝占向记者介绍,这些房间的所有特殊设计都是唐山一位名叫宋乃轩的截瘫人员按照自家的房屋构造修建而成的。
在唐山大地震中致残后,宋乃轩经过多年的生活经验累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设计并修建了一座能够满足截瘫人员特殊需要的房子。1988年,王宝占和好朋友宋乃轩一起筹划把这个房屋样式“搬进”康复村,给更多的截瘫人员带去便利。“这些设计完全是宋乃轩自己想出来的,没有任何现成的参考,自己设计、自己画图,然后让专业人士检查安全性。他并不是专业人士,但是相当聪明,造福我们大家啊。”王宝占说。
家具设计高度特意变矮
走到每户门前,迎面就是宽达1米的大门,进门处设计了一个缓坡,坐在轮椅上进出十分方便。屋子高度约两米八左右,不会让人产生压抑的感觉。同一般家庭的家具和设施相比,考虑到截瘫人员要长期坐在轮椅上活动,所以高度设计得比较低矮,窗台、衣服架、桌子、床等等,全都低了一些。
现任村长杨长禄的老伴张阿姨坐着轮椅在厨房里洗菜、切菜、刷碗,完全像健全人家庭的日常生活一样。“这可能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处,专门为地震后致残的截瘫人员建造的无障碍住宅,并且在房屋结构上做了改进,能够抵抗住8级地震。”
卫生间“藏”在墙壁里
厨房、客厅、卧室、残疾车停放间,记者在整间屋里绕了一圈,始终没有找到卫生间在什么地方。当向杨村长提出这一问题时,他的老伴张阿姨笑着让我们推开靠床另一面墙上的推拉木板,一间宽敞而且实用的卫生间很快露了出来。
“截瘫人员很容易生褥疮,所以干净、卫生特别重要。但因为活动不方便,平时上厕所都得找人帮忙,洗澡就更成了难题。不用坐轮椅到别的房间,只要坐在床上拉开木板门,从床上移动到旁边卫生间里设置的水平垫子上,马桶就位于垫子的中央,再向里就是供洗澡用的喷水龙头。”张阿姨骄傲地对记者说,“你知道为什么很多截瘫人员一直想方设法要搬到我们这儿来住吗?就是因为这里的房子是真正的无障碍,把日常生活需要的全都想到了。”
室外设施同样人性化
不仅屋子内部的设计十分人性化,屋外环境设施也充分照顾到截瘫人员的实际情况。放置在每家屋门前的垃圾桶高度约在1米左右,坐着轮椅不用抬高胳膊就能轻松地把垃圾扔进去。小区里的健身器材同样适合截瘫人员锻炼身体。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康复村里,截瘫人员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他们在感到便利的同时,仍在更加积极地生活着。
(责任编辑:张剑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