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在燕王朱棣谋夺帝位的“靖难之役”中不知所踪。此后,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众说纷纭,被史学家称为“明史第一谜案”。原江西上饶玉山县旅游局局长官涛十几年来一直参与三清山风景普查工作,近日,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推断建文帝曾隐姓化名为全真道人“詹碧云”藏身三清山,并经人掩护,在山上大规模建设三清宫等道教场所,三清山上立有“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碑石的地方就是他的墓冢。
上饶玉山民间长期以来流传着建文帝曾流落云南,后返回苏州、南京、三清山,在当地隐居并葬于三清山的传说。上饶文管所的黄上祈老先生曾写过一本关于三清山的著作,最后一节就提到了这一传说。据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方志远介绍,该传说主要依据清初人谷应泰所写的《明史记事本末》中“建文逊国”卷的内容,而该书的大部分内容则依据建文帝时代的人所写的《自身录》和稍后年代的人所作的《革除遗事》。
在听说官涛的推断后,方志远曾亲赴实地考察,发现其墓葬建筑风格的规制与南京明孝陵十分相似。方志远昨天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天依然要坐缆车上山的三清山,当年即使是从山脚下开采石块,要将石料运送上山并建成这样的道士墓还是很艰难的,绝不是普通道人可以完成。他认为此“墓葬”之所以取名为“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实际上暗喻了让人们来瞻仰曾经治理过大明的主人之意。他表示,詹碧云绝不可能是建文帝。首先,从立碑的年代“弘治十年(即公元1498年)”推测,如果墓主真是建文帝,则其去世时已有120岁,这一年龄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其次,从建文帝生平性格来看,他是个懦弱的人,不可能做官涛所说的事。基于历史上至今没有任何文献或文物记载建文帝曾到过三清山的事实和以上两点理由,方志远认为,即使该石碑真与建文帝有关,也应该是对建文帝流亡一事抱有同情的人或其后人所立,该“墓葬”可能是个衣冠冢、建文帝的信物或尸骨埋藏之所,建文帝是否曾在当地隐居目前还很难确定。
“历史研究中有一句俗话:‘说有易,说无难’,不能没有任何根据就保守地拒绝任何新线索,简单断定‘没有’,也不能仅仅为了炒作就草率说‘有’。”方志远表示,建文帝行踪之谜至今可以说获得了一个积极的信息,但仍不能最终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