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种语境下,人们习惯将东西部作为两个地域提出,如果将中国的边境以海洋与内陆为标准划分,可以清晰地发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则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达与建筑的全球化程度是呈正比的,但全球化是否意味着中国未来建筑的趋势呢?业内人士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全球化程度越高,地域特征流失得更彻底,建筑师的压力更大,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建筑师反而有更多的空间与时间去琢磨中国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克成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直接影响了地区建筑水平的发展。相对而言,由于东部沿海且经济发达,其设计市场对外开放,国内建筑师也频繁与国外建筑师交流、合作、竞争,这些都使得其设计水平成长迅速,全球化程度更高,在国内处于主流地位;西部则地处边缘,经济与建筑等方面都在追随东部,其本土建筑师也多紧跟东部建筑潮流。
但让人玩味的是,西部建筑界在向东部看齐的同时,东部建筑师却在向西方看齐。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中国西部建筑向东看与中国东部建筑向西看的本质是相同的。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先进?中国建筑的未来走势究竟是立足于本土还是与国际接轨,素来是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表示:在中国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北京、上海等东部城市与世界过于同步,建筑师难以拉开与西方的差距,未来中国建筑的希望只能寄托于远离东部的地区。
据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王冬介绍,许多西部建筑师没有太多的机会,只能在本土进行创作,也正是这种地缘性使他们对本土与建筑相关问题,如气候、材料、历史、习俗等的关联非常熟悉,所以他们的作品也会非常连贯,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西北建筑设计院的张锦秋、内蒙古的张鹏举等,他们都试图追忆西部曾有的好时光,以文化遗产为新的创作源泉,努力在历史中发掘创造,但这股力量仍显得有些单薄。
由于中国的边境地区具有不同且独特的地理特色,如此具有挑战性的地貌特征自然不能为国内的先锋建筑师如张永和、王晖、马清运、刘家琨等放过,如王晖的西藏阿里苹果小学、张永和的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等都试图探索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