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本报记者 龚惠民 申赋渔 左中甫题记爱岗敬业为民谋利的好干部张璟,是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与那些面对烈火硝烟挺身而出、英勇牺牲的英雄相比,张璟所做的似乎平淡,但平淡中依旧能见出伟大。 如果一个人能在本职岗位上做到为党为民鞠躬尽瘁,那平淡之中就充满了伟大,平淡之中就蕴含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这种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同样震撼人心。与那些轰轰烈烈的英雄所不同之处在于,张璟是将瞬间付出和重大牺牲,转换成了漫长过程中的不断付出和牺牲。形式不同,本质一样。南京夫子庙北侧,解放军八一医院重症监护室,2006年5月3日。张璟醒了,她艰难地动了动左手。女儿把笔塞给她。笔颤抖着,在纸上画了一道浅浅的斜斜的曲线。她还是没能写出一个字。笔掉了下来。泪水慢慢地从她的眼角滑下。从2004年4月查出患有胆囊癌,到2006年6月,27个月,她动了7次手术,做了无数次化疗、放疗,她从来没有流过一次眼泪。她认为自己一定会好起来,一定会再回到自己深爱的工作岗位。可是现在,她无法说话,右手无法动弹。从最后一次动手术,到她去世的6月17日,整整一个半月,她清醒着,却说不出一句话。6月17日,52岁的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没能留下一句话,匆匆离开人世。也许,每个人在撒手人寰时,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眷念和牵挂,而了解张璟的人都说,张璟心中的遗憾,格外多:因为她放不下的事业,关系到全市几百万人。
连做7次手术,她依然忘我工作
5月1日晚,最后一次手术的前夜,张璟在给一个朋友打电话时说:“我不想动这次手术,我还有好多事没有做完,第三代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的材料我还没弄好。”一直到她永远地合上双眼,她最记挂的,还是工作。生前,她一再说:“公积金是老百姓一分一分缴存的血汗钱,必须管好、用好,责任重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是通过职工及其所在单位按比例缴存的一种长期的住房储金。每个职工名下的所有公积金均归该职工个人所有。职工在购房时,可自主支取自己和配偶的公积金,作为购房资金的一部分;当购房资金不足时,还可申请获得长期的低息住房公积金贷款。完全无能力购房者,可以申请将公积金作为住房租金的部分来源。而无意购房的职工,在其退休时还可以一次性或者分段支取作为养老金的补充。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党和政府为百姓圆梦的重大民心工程。因此,南京市委市政府对住房公积金工作极其重视,不但见事早,而且动作快。2003年,南京市住房基金管理中心从市房产局脱钩,由处级单位直接升格为正局级单位——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搭建管理中心领导班子时,市委领导对即将上任的主任张学义说:“你们一定要把这个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做细做好。市委决定派张做你的助手,希望南京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事业能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在这个关系民生大计的重要部门,张璟果然不负众望。因为工作突出,张璟连续被组织破格使用:从市房产局房改办副处级副主任,到2003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助理(正处级),一年后被任命为中心副主任,成为副局级领导干部。南京公积金,从几百万,发展到今天的近200亿元,凝聚着张璟无数的心血——1992年,张璟负责主持起草了《南京市公积金管理办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商业银行参与房改的热情高涨,张璟敏锐地意识到各银行之间的纷争将使得资金管理非常困难(事实上这个问题也已在全国不少城市出现不良苗头),她经过深入调研,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家归集、多家放贷”的“南京模式”,很快被业内所承认并借鉴。1993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她创立了南京住房公积金“中心”专户管理(指以住房基金管理中心为收款单位对全市缴交住房公积金单位实行统一管理,在中心账户下建立单位明细账,这样中心具有对资金的管理权、监督权和支取权,改变了以往住房公积金管理过分依赖银行的被动状况),这是全国继上海、天津、武汉之后又一个实行“中心”管理的城市,这在全省是第一个,带了一个好头,在全国也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1994年前后,为配合住房公积金“中心”专户管理,在计算机还属于“新生事物”的情况下,张璟前瞻性地主持开发出第一代由中心直接管理到单位的《住房公积金微机管理系统》,把每月从银行取回的几万张票据,经中心录入实行微机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1996年,在张璟的倡导下,第一代《住房公积金语音查询系统》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职工可以通过电话拨号和语音提示,查询出自己的住房公积金余额,让职工放心。这在全国当时也是不多见的。以往银行只在每年7月进行年度结账的时候,才打印一次职工个人公积金余额,平时职工到银行查询很是不便。查询系统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增加了住房公积金的透明度。1997年前后,她从维护缴存人利益出发,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主持开发出第一代住房公积金磁卡查询系统,缴存人通过刷卡和输入指令就可打印出自己的住房公积金账面情况,使缴存人更直接地了解到自己名下的公积金数额。这项查询业务当时在全国也只有上海、天津等少数城市使用。张璟说:“要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靠管理进步和科技创新。”从1998年开始到2000年期间,张璟又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深化管理的要求,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开拓进取。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张璟主持开发出《住房公积金与房改金融网络系统》,一举淘汰了依靠手工记账且仅能管理到单位的落后的第一代计算机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网络传输获得实时信息并能记账到职工个人名下的高效计算机系统,使中心的所有资金账目适时、清晰、准确,政府更为放心、职工更加满意。这一管理系统的到位也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病中的张璟满含深情地说:“我是看着公积金从小到大,一步步成长的,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离不开,一天都离不开。”2004年3月,张璟已经一连数天高烧不退,中心办公室的同事劝她:“张主任,不能再拖了。”张璟说:“没关系,老毛病了。手上事情太多,等理得差不多了,再动手术。”这时候的张璟每天要挂六七个小时的水,她怕影响工作,总是一大早就去,挂到中午结束,下午赶去上班。要么就下午下班后,利用晚上时间挂水。而每次去医院,她总是拎着一袋子的材料,一边挂水,一边看材料。2004年4月19日,张璟终于住进省人民医院。选择这时候住院,是她考虑再三决定的。因为这样可以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七天长假休息,少影响工作。住院前,她有条不紊地给每个部门安排好工作,把自己回中心上班的时间定在5月8日。然而,她已经不可能再像往常一样正常上班了。4月22日手术之后,很快,病理报告出来了,多年的胆囊炎已恶变为胆囊癌,而且已是中晚期!紧接着,5月11日,张璟又做了第二次手术。“现在想来,我对张主任,不仅敬佩,更多的是内疚。”信息管理处的陆平说,“她一边在病床上打着点滴,一边听我汇报。她问得很细,从公积金管理系统的功能确定到关键设备的布置,不厌其烦,一一过问。2004年10月,她带病来公积金中心主持了数据库系统论证会。开会时,她不停地,悄悄地用手按着胸部的刀口。”就在这次会议后不久,张璟的腹腔壁上发现有癌细胞种植。2005年1月20日,她又接受了第三次手术。就在她动这次手术之时,公积金中心正在推行方便群众的委托支取还贷业务。这项工作推行之初,群众不很理解,银行也不积极,推行得不顺利。张璟十分焦急。手术过后的张,因为化疗,反应很大,经常呕吐不止,体质虚弱,可是她坚持来中心召开协调会。“那是2005年3月中旬,会议从上午9点开到中午12点,她一边在做记录,一边抹着额头的汗水,我知道她此时已经痛苦得难以忍受了,可是她怕被别人发现,就不断地用举杯喝药来掩饰。”坐在她身旁的办公室主任陆世平一阵阵心痛:“会议结束,我说送她回去,她说不能动,想吐,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过了几天,3月17日,她又坚持召开有银行领导参加的工作会议。她让医生破例,一早就把化疗的水挂了,赶来开会。她坐在主席台上,额头上不时地冒着虚汗。午间休息时,她累得连话也说不出来,饭也一口没吃。可是下午她还是坚持继续开会。”2005年6月,张璟第四次进了手术室。2005年8月,张璟第五次被抬上手术台。平均每三个月一次的手术,张璟仍不可思议地坚持着她的工作。仿佛,一次次的手术,只是她工作后的一个间歇。只要能动,她就要工作。张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然而,她更怕生命因为死神的追逐而使工作中断。第一次手术之后的两年间,张璟只要觉得身体有所恢复,只要觉得精神好转些,她就必定要去单位工作。单位没有人知道,坐在办公桌前的,坐在会议桌前的张,在她颈部的红色丝巾下面,埋着一根注射药物用的预置管。一般病人的预置管都是埋在锁骨之上,创口小,痛苦也小。可是张璟为了不让同事发现她在带着病痛工作,主动要求医院通过外科手术把预置管放到锁骨之下。由于锁骨旁有动脉,手术危险,而且病人又要忍受巨痛,主治医生劝她还是安心养病,不要做这手术。但由于张璟一再坚持,最后医生只得照做。这段时间,总在坚持工作的张背部,总背着一台化疗泵,而这台化疗泵正不停地将药物注射到她的体内。办公室,会场上,张化着淡妆,面带微笑,声音清晰而宏亮。她想让每个人知道,她不是个重症病人,她还能工作。上班下班,对每个工作人员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可对住院的张璟,却是那样值得羡慕。前来探病的同事,于是成了张璟与工作的纽带,她那么细致地问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她仿佛又回到了她挚爱的岗位。“2005年11月,正在接受化疗的她坚持让我把《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规定起草说明》给她。”草拟这份《说明》的周敦浩不忍回忆:“她就《起草说明》和我反复讨论修改,最后她说,内容可以了,就是五个特点,最好用相同字数的句子概括,写在每一段的第一句。她就是这样,忍着病痛的折磨,耐心地,细致地,一字一句地打磨着。”每次单位有人到她家里来看望她,张璟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工作。同事避开话题,她会马上又绕回来。她必须在规定时间吃药,可是谈起工作,她就忘了。有一次,女儿按时把药拿好,把兑成温热的水递到她手上,她放下水杯,轻声说:“不急。”等到两个多小时后,她跟同事谈完工作,水早已经凉了。2006年2月28日,张璟去上海华山医院拍PAT-CT片。报告出来后,医生对陪同人员说:她的时间不多了,让她休息好,吃些她爱吃的东西。几天之后的3月7日,张璟进行了第六次手术。这一次,张璟没有像往常一样要病理报告。她说,给我装个传真机和无线网卡。她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她在想什么,可是,亲人和同事都看出来,张璟其实已经知道,她的时间不多了。她在跟死神赛跑,她要抓紧一切时间,为党为人民多做些事情。她来不及等别人帮她从网上查找资料,她要自己查。她来不及把写好的材料送到单位,她必须用传真机。时间不多了。《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起草到了关键阶段。公积金中心主任窦汉生后来看到张璟修改过的这份草案时,大为震撼。张璟竟然对总计44条的条例做了多处修改,涉及9条条文的具体表述。在条文修改中,她特地提出要特别注意照顾困难群众,建议允许身患重病、遭遇灾祸等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有权按规定提取公积金以救急。这份修改稿字迹潦草、歪歪斜斜,而张璟平时写字从来都是认真工整,一丝不苟。难以想像,她在修改这份草稿时,忍受着怎样的痛苦!井深是张璟同事,就在张璟修改好这份《条例》的几天后,他到医院去看她。由于这次手术后的伤口愈合得不好,张璟一直在挂水,水挂得太多了,就有些挂不进去,整个胳膊都肿着。她就是用这只肿胀的胳膊,一字一句地改完了《条例》。她跟井深说:“《条例》已经修改好了。你要注意‘贴息’这一条,在操作中要好好把握。”站在一旁的张的丈夫老季惊讶地问:“什么《条例》?我怎么没看到你改。”张璟得意地朝他笑了笑。老季知道张璟的病情已到了什么地步,更知道医生的嘱咐,在医院他总是想方设法跟张璟打岔,想让她转移注意力,多休息,少工作。怕丈夫不高兴,张璟就常常找借口把丈夫支走。丈夫一走,她就在病房里拿出书本材料,铺开摊子,又干起工作上的事情来。“有时候我们7点钟到病房来,张璟已经在写材料了。病房里没有写字台,她就趴在电视机柜的拐角上写。腿没地方放,她就扭着身子。等我们看到她的时候,她已经写了几个小时了。”病区的护士长范丽丽不止一次地批评张璟,要她好好休息。张璟什么也不说,总是歉意地朝她笑笑。在她失语之前的最后治疗阶段,她和从山东来医院进修的吕杰医生闲聊时说:“我要是能像你一样,每天来上班,那多幸福!”饱受重病折磨的张璟,在生命的最后历程,依然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依然把为百姓谋利益而勤勉工作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把群众的困难和痛苦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困难和痛苦,急于去帮助解决。对于她来说,维护好老百姓的权益,让人民的钱更好地造福于民,与自己的病痛,甚至生命相比,重于泰山。也因此,为确保人民的每一分钱都花在该花的地方,她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把共产党人的宗旨——为人民服务这面旗帜,高高举起。从油漆工,到全国公积金管理专家张去世前的两个月,八一医院九病区正在装修两间病房,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王琳请张璟去看看,让她从病人的角度提提建议。张璟看完之后,说:“能不能在病房里放一张写字台,小一点也行,这样可以方便病人读书学习。”这是张璟,一个即将失去生命的晚期癌症病人,发自内心的建议。在张璟的病房里,床头柜上是书和笔记本,枕头底下是报纸,报纸上关于公积金的报道被她画写得密密麻麻。她去世之后,同事们在她的办公室里发现了38本新旧不一、形状不同的笔记本,一页一页打开,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和资料,工整、严谨。这还只是她的工作和学习笔记的一部分。也许,这字迹工整、一丝不苟的笔记,能够从一个方面解释,她如何从一名油漆工成长为大学教授惊讶、建设部领导赞叹的全国公积金管理的一流专家。1971年,初中毕业的张璟被分配到南京市房产局当一名油漆工。在一次填表时,时任市房产公司宣传科长的张学斌看她写得一手漂亮字,立即安排她当了文书,负责到各个工地上出黑板报。从部队复员的季广新就是在“小文书”帮工人干活时认识她的。季广新第一眼看到张璟时,她正很危险地把身子探出四楼的窗外,认真地铲着窗框上的油漆腻子。后来,年轻的季广新在张璟的鼓励下,白天工作,晚上去读夜高中。“从那时起,张璟就有记笔记的好习惯,我来不及记的,都是课后拿她的抄。”丈夫老季回忆道。记笔记,这个伴随张一生的老习惯,在她重病中依然保持着。在手术之后的一个半月中,张璟没能给家人留下一句话,只是留下一本记得满满当当的病中日记。在这本日记里,她从第一次动手术写起,用什么药,剂量多少,用药时间,药性,用药后的反应,动手术的情况,每次化疗、放疗的感受,都记得清晰明了,完全不像一个重病在身的病人的记录。丈夫觉得她太累,劝她不要写。她说:“我这也是一种学习,我要对自己的病和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我这样详细地记录下来,或许对治疗也有帮助,说不定,对医生给别的病人治疗也是一个参考。”52岁,张璟英年早逝,她的生命太短暂,然而,学习、体验、思考,让她短暂的生命丰盈而饱满。她的文化知识底子薄,但她学习的毅力却是让所有熟悉她的人既钦佩又惊讶,甚至她还用她的好学精神影响了身边乃至她周围的一大群人。杨国良是张璟1985年读电大大专时的同学,他说:“如果不是张璟,我不可能读完电大。当时课程很难,读了一学期,我已经没有信心了。张璟说,这次读书机会难得,我们一起咬咬牙,一定会过去的。在她的鼓励下,我硬着头皮坚持。星期天也不休息,一起来教室里学习。我们几个人坐在前排,互相提问。那时她女儿才两三岁,也常带过来,在教室后排自己玩。最后我们18门功课能全部考试过关,常人可能想像不到我们付出了多少代价。”“因为有同学的这段经历,后来,有什么困难,我们就经常互相鼓励。今年5月,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有些郁闷,发信息给她,想约她谈谈,可是一直没有回音。后来才知道,她已经病危。到医院看她,她看着我,她说不出话来,只是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紧紧地握着。”杨国良说:“张璟一直在读书,也几次鼓励我读。1999年,她读了东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02年,又到省委党校攻读政治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她从来都是班上的优秀学员。”在张璟的热情鼓动下,她的年轻部下齐焱、贾淑萍、李伟、王汝梅都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当他们取得成绩时,都是第一个向张报喜。对待知识和学习,张璟的执著着实令人钦佩。在她的辞典里,根本没有文化知识起点低以及年龄大、困难多的人所常有的那种自我放弃。在张璟家的墙壁上,至今还挂着一张儿童学拼音的塑料卡片。她以前不懂汉语拼音,电脑打字、手机发短信都不会,她就下决心从头学起。从刚开始一分钟打两三个字,最后一分钟已经能够打几十个字。手机发短信更成了她指导工作、和同事朋友交流感情、信息的得力助手。她不仅右手能发,左手也能发。她在学习上好像总是“吃不饱”,总有一种饥渴。在她的办公桌抽屉里,放着一本英语教材,她跟丈夫说,等病好了,她要好好学学英语,公积金里有许多关于金融方面的知识,她想看看外国人是怎么写的。住房公积金管理跨越金融、投资、房地产、计算机技术等多项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对只有初中底子的张璟来说,每走一步都意味着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市建行的同志至今仍然记得,建立住房公积金“中心”专户管理时,为了弄清楚公积金如何由用户向银行缴存再转入管理中心的账户,张璟甚至从一张张票据的格式和规范入手,详细了解银行的工作流程。翻开张璟的一本陈旧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电脑键盘每一个键的名称和作用。在接触公积金这项工作之前,张璟还没摸过电脑。2004年12月,两次手术后的张璟,参加了一次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市科委的专家学者参与的公积金数据库会议,在会议上,张璟与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作了总结性发言。会后,东南大学的一位资深教授私下问道:“你们张主任很专业,是不是学微机出身的?”从门外汉,到赢得专家的尊敬和认可,通过10多年的学习,张璟成为了南京这座争创学习型城市的一个表率。让我们来看看只有初中底子的张璟,所取得的骄人业绩:1992年,她主持起草了《南京市公积金管理办法》;1998年,她应国家建设部邀请,赴京参与起草中国第一部住房公积金法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她,先后发表了《关于住房公积金立法的思考》等数十篇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参加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等10多部专著的撰写;她,一次次应国务院有关部门邀请,去北京,去西北,去华南,讲授住房公积金相关课程……国家建设部住房公积金监管司原副司长姚运德说:“张璟是个学习型干部。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走在全国前列,她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智慧。”从初中毕业到进修大专,再到读完东南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班课程,直到获得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证书,张璟的学习一直是与工作同步的。同事们说,张璟深知,如今最大的挑战是能力的挑战,最大的危机是本领的危机,最大的恐慌是知识的恐慌。她学习不是为了拿一纸文凭,而是要结合工作实际学到真功夫。在张璟办公室和家中的两个大书柜中,可以发现她看的书很专,从《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公积金国债投资指南》、《南京房改指南》到《中国土地问题研究》、《南京经济史》、《WTO与中国》、《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满满两大柜书,没有几本是没做过批注、没有翻阅过的“新书”。通过10多年的学习,张璟从对公积金的一无所知,成了南京公积金行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成了全国公积金领域的知名专家。她说:“学习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晚上晚睡一点,早上早起一点,下班迟走一点,上班早来一点……”张璟挤时间学习给同事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中心财务处的王汝梅一次和她一起去溧水出差,早晨七点钟起床,发现张主任已经不在房间,出去一看,她已经在房间外面看书。见王汝梅出来,张璟赶忙问,没吵着你吧?她已经起床看书两个多小时了。张璟的学习永远没有终点。学习不仅是她提高业务的途径,也是她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的法宝。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单位同事因为她经过连续三次手术的打击,卧病在床,就没有通知她写《党性分析材料》。张璟却主动地一次次打电话给先教办的同志,了解学习进度和要求,一次次让同事朋友给她查资料,一次次带病参加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2005年4月26日,即将面临第四次手术的张,在病床上写下4000余字的《党性分析材料》。在材料中,她这样鞭策自己:“要保持学习上、思想上和信念上的先进性,解决疏于学习、急于思考的状态”。她发自肺腑地说:“要做到心中装有百姓,一切为百姓着想,公积金管理正是涉及百姓的利益。因此,我们的立足点应当放在解决为民服务、简化程序、方便百姓的实际问题上。”她这样写道:“我在病中,常常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选择入党又为了什么?我觉得,人活着就要有理想、有追求,选择入党就意味着选择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终生的追求。”这是张璟的肺腑之言,每一句话,张璟都用生命,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张璟的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她还经常考虑公积金的充分利用和未来出路。她说,庞大的公积金必须要寻找出路,由死钱变成活钱。为此她专门给国家建设部写过相关建议,提出向新加坡学习,把住房公积金改称为公积金。她多次谈到:“应该扩大公积金的内涵,使它兼有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功能。社会再发展、再进步总有穷苦人,对这部分人,房子就是再便宜,他们也买不起啊。应该让公积金在为全社会所有老百姓服务方面发挥它更大的效应,应该可以用来帮助遭遇灾难的困难群体。”收到她的文章后,建设部有关领导跟她开玩笑:你考虑的问题都是建设部领导考虑向总理汇报的问题,你的文章我们负责转交给国务院有关领导。这就是一个人民公仆对父老百姓的拳拳赤子之心。2006年5月1日,在她做最后一次手术的前夜,她念念不忘的,仍是如何更大地发挥公积金效应的第三代管理系统。她说,她还没有弄好。她在病中已经整整琢磨了两年,可是还缺一块。那是2004年11月23日,齐焱、陆平和贾淑萍,三个人到医院来看张璟。刚刚坐下来,张璟就问起公积金系统数据库选型的事情。“我当时坐在她床头柜旁边,柜子上放着一本书,书打开着。我看了一下,是一本关于投资决策的书。当时我挺不理解,她看这本书干吗?”贾淑萍说:“后来,到2005年9月1日,她到单位来,召集我们开会,在会上,她提出,要在第三代公积金管理系统中加进一个投资决策分析平台。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早在一年前,她就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她并不满足于仅仅是看牢一二百亿公积金这堆‘死钱’,她想得更多的是怎么让老百姓的这些钱变成‘钱能生钱’的活钱,她拼了命在学习、要解决的,是公积金领域的一个全国性大难题。”第三代公积金管理系统即将运行,第三代公积金管理系统还没来得及运行,张璟——她走了。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公积金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才能真正把一腔“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之心,化为“执政为民”之力。张璟的追求和实践,画出了一道党员干部高标准要求自己、剖析自己、提高自己,为保持先进性而不懈努力的感人轨迹。
200亿元公积金,没有流失一分钱
雪越下越大,车子只能缓慢地向前。2006年2月28日,张璟去上海检查身体。每次去上海拍PAT-CT片,张璟总是早上5点就出发,当天就赶回来。她不愿在上海住,她要尽量为单位节省开支。这一天从医院出来时,天已经不早了,经过一项项的检查,张璟已经疲惫不堪。陪她一起去的同事说,张主任,天下着大雪,沪宁高速又在修路,到南京可能会很晚,今天要不就住下吧。张璟笑笑:“怎么啊,你怕我吃不消啊?我没事。吃过饭我们慢慢往回开。”每次去上海看病,吃饭、买东西,张璟总是急急忙忙让丈夫去付钱,付完钱,她就把小票拿过来,悄悄撕掉。车子在黑夜中向南京运行着,张璟不停地吐,坐都坐不住了,最后把车上所有的垫子拿过来,给她垫上。等到了南京,她已经下不了车,同事们只好把她抱出来。周围的人都说,张璟太自律,太自尊,太自爱了。她总是那么苛刻地要求自己,从不愿搞一丝一毫的贪污腐败。对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难度,一般人不甚了了。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张学义告诉我们,住房公积金是块货真价实的“唐僧肉”,以致一些城市数以亿计的资金因使用、监管和投资不当而处于风险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不善。以此为背景看待南京市住房公积金“零风险”,张璟的贡献才更为清晰:10多年来,为了堵塞漏洞、加强管理,在张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先后建立和完善了我市住房基金管理及房改金融业务网络系统,创设了我市住房公积金单位台账系统、住房公积金查询系统,完成了会计电算化的认定、验收以及各家银行计算机系统联网工作,她还亲自指导和参与了公积金系统升级工作……在全国住房公积金行业内,张璟的“名气”既来自她在管理上的内行,还来自她的廉洁自律。“南京市住房公积金制度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没有一分钱流失,这在全国都是了不起的。”建设部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司的领导姚运德曾多次这样表扬张。为了“不让一分钱流失”,很少有人知道,张璟为之承受了多少压力。还是在张璟担任副主任之前,一位同事有一次问她:“你只不过是个副处级干部,这么多人找你,你都顶着,你不怕得罪人吗?”张璟一脸的无奈:“公积金是老百姓的钱,没办法,我只好得罪人了。”用“大权在握”来描述张璟毫不为过: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管理着全市人民200亿元左右的“血汗钱”,资金规模之大,不亚于一家商业银行;想打这笔钱主意的人之多,更甚于任何一家银行。作为主抓业务的副主任、机关党支部书记,只要她稍微松松手,也许即刻就会家财万贯。但她从来没有那样做。有一次,找她投资的人把她堵在办公室,说各种招呼都已经打好了,只等她点头。张璟把那人安排坐下,问了他几个围绕专业的问题,那人一个也回答不上来,愣愣地坐着。张璟拂袖而去:“等你把这几个问题弄清楚了,再来找我。”制度再硬,也要靠人执行。只要是单位,都会有制度,单位负责人都有可能遇到领导、朋友或者至亲相求,有些同志有时也会“稍微灵活”一下,可在张璟这里,是一律不行!张璟一个亲侄儿买房要办理公积金贷款,由于他本人在江宁工作,爱人在南京,单位效益不好,每月公积金按28元缴存,因此测算只能贷1万余元,侄子找到她想多贷点,张璟一边向他说明中心的各种规定,一边让他想方设法向亲戚借一点。因为确实困难,侄子缠着她磨了好一阵,最后还是按规定只贷到了1万余元。一位老领导的司机不符合住房公积金提取政策,找到张璟,想要“通融”一下。面对有十几年交情的老熟人,张璟不好直接拒绝,就坦言相告:“按规定,这钱不能贷给你。你要是急需用钱,我个人可以借给你。”那位司机见话说到这个地步,只得打消原来的念头。“有时家里亲戚也嘀咕,张璟现在怎么这个样子啊,一点亲情都不讲。”张璟的姐姐张勇霞说:“我们家兄弟姐妹多,有五六个没找到工作或者下岗在家,张璟一个都没帮安排。她一个一个做工作,说,我找别人走后门帮忙,别人也会来找我。我是管公积金工作的,这全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能用它来做自己的人情吗?做一点人情,就会出大事情。”2002年下半年,丈夫老季单位改制,即将失去工作。他参过军,又在机关干了这么多年,一下子没了工作,连关系都要转到街道上去,觉得面子上有些搁不住,就跟张璟商量,能不能想办法调到一个不改制的单位去。张璟用少有的严肃口气跟他说:“你工作的事我不好管,该你回家你就回家吧。”老季回家后,很长一段时间心里不舒畅,张璟又反复劝慰他,直到老季思想疙瘩消除为止。张璟坚持原则,但张璟最常采用的是女性特有的方式:以柔克刚。所以,在同事眼里,她总是谦和地微笑着的;而在人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副处长朱国陵眼里,张璟却是个敢于“金刚怒目”的人。2003年中心设立之初,不仅面临着系统升级、建章立制的重任,更为头痛的是要限期收回项目贷款。由于历史原因,公积金项目贷款一度是合乎国家有关规定的。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清收住房公积金项目贷款、专款专用的文件后,追贷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当时南京市项目贷款规模高达8个多亿,其中尤以郊县问题最为突出,有部分贷款因为项目经营不善面临流失的风险。张璟心急如焚,一次次带病上门催还,甚至与某郊县领导拍起了桌子:“不还钱,我们就不走!”一时间,平素文弱的她让人刮目相看。由于她据理力争,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强力支持下,终于争取到通过签订责任书由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限期归还。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到2003年底,8个多亿的项目贷款如数收回,为此南京市受到了建设部的表彰,市领导受邀在全国会议上介绍了经验。看护好老百姓的“血汗钱”是张璟的身心所系。全市公积金200亿元的庞大资金规模,不仅关系着全市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增值保值的问题。而在投资方面,全国一些城市在执行国家关于公积金投资政策方面把关不严,有的城市甚至出了大问题,造成资金流失、相关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张璟和管理中心领导统一思想:任何人不准将公积金给证券公司、银行、房地产商和其他投资机构;如买国债,则只准在一级市场购买,绝不允许由券商经手进行投机。这项规定,恰恰点中了国内某些城市资金流失的“死穴”。严格管理带来的是老百姓利益的切实维护。截至2006年5月底,南京市住房公积金规模达到200亿元,归集余额超过105亿元;通过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帮助112078户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去年公积金实现了较好的增值收益,为南京市经济适用房建设提供了数千万元资金支持,有力地支持了城市的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病中的张璟在反思自己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要带头用自律、用制度制约自己的用权行为,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警钟长鸣,提高清正廉洁的自觉性,保持党员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正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让张璟充满着令人感佩的正气、锐气和勇气,让她所全力看护的百姓血汗钱,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压力和诱惑,都能够“风雨不动安如山”。
张璟,一簇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
在八一医院九病区配餐室的一只易拉罐里,开着一朵小小的石榴花。这是张璟送给卫生员小姑娘的。在这个病区,几乎所有的人都认识张璟,都喜欢张璟。“她从十五病区搬到第九病区,我们那里每一个护士都去看过她。我们是肿瘤科,医生和护士都不能和病人交朋友。大家受不了病人离去时的那种打击。可是,她们还是都一个个跑过去看她。”十五病区的护士长说:“有一次,我到她床边去看她,她跟我说,你离我远点,我感冒。那是因为她挂完水后,从医院出去参加一个工作会议,她身体虚弱,受不了会议室空调的冷风,她又不想提早退会,回院后,一连发烧三天。三天里,她一次次嘱咐我们,小心点,离远点,别传染了。”“我从医20多年,很少和病人交朋友。”肿瘤内科的主任医师王琳说:“我不敢和重症病人交朋友。在最后的时刻,我跟他们一样的苍白无力,一样的无助。我帮不了他们。我还要一再地欺骗他们,说会好的,坚持住,会好的。我不能面对这样的痛苦。可是,当张璟走的时候,我去送她了。这也是我二十多年从医生涯中,唯一的一次。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能像她这样坚强,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她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王琳一起为张送行的,还有一位何医生。张璟是在失语之后才转到何医生的病区的。何医生说:“在张璟最后的时刻,要给她做骨髓穿刺,这要病人配合。这时候的张璟已经完全没有自主能力,可是她在努力地把头低下,努力地弯下腰去,看着她痛苦挣扎的样子,我的眼泪一阵阵地往心里流。”最后的日子,张璟放不下工作,放不下学习,也放不下她深爱着的人们。她那么痛苦,那么努力地想活着,却难逃死神的魔爪,这是何等无奈,又何等残酷的一段日子啊。2006年1月25日,单位春节联欢晚会。张璟也来了。她特地选唱了《大长今》的主题歌《希望》,她唱了《神话》的主题歌《无尽的爱》——“相信我不变的真心,千年等待有我承诺。无论经过多少寒冬,我绝不放手……”是的,她不愿放手,她无法放手,在她的心中,牵挂的太多,舍不得的太多。2006年4月24日是张璟52岁生日。头天下午,女儿请了半天假,陪妈妈逛街。她们在路旁的一家茶社坐下,女儿给妈妈买了一束鲜花,两小块蛋糕。这是女儿第一次给妈妈过生日。张璟递给女儿一瓶幸运星,这是她住院之后,跟一个小男孩学折的,幸运星724颗,因为女儿的生日是7月24日。她们小心地微笑着说话。因为女儿知道,这,肯定是妈妈最后一次过生日;因为母亲知道,她也许已活不到女儿生日的来临。就在张璟病重期间,南京的多位市领导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她的关切。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详细过问了张璟的病情,他对中心领导说:“张璟同志工作很敬业,个人素质很高。在决定提拔前组织部门经过了解考察,各方面对她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评价都很好。对她的治疗你们要全力以赴,有什么困难随时跟我们反映。”市委副书记杨植、副市长陆冰等专程去医院探望张璟。领导和同事们多么希望张璟能快快好起来,回到大家中间啊。4月24日张璟生日这天,办公室主任陆世平带着几乎所有的同事都来看张璟。张璟兴高采烈,她笑着说:“过完五一,我一定回来上班。”陆世平的眼睛湿润了,他希望张璟能好起来,他希望张璟的信念能够支撑着她战胜病魔,可是,医生明确跟他说,实在遗憾,她已经没有多少天了。此刻,他只能强作笑脸,什么也不敢说,他怕控制不住会流下泪水。在张璟病逝后,更多的人想起她,不像是想起了一位女领导,而像是回忆起邻家大姐,那么热情亲切、温和体贴。“在她化疗期间,张主任听说我女儿要交流去法国学习,竟特地一个人去街上转了半天,买了一块小玉佩,在女儿出国的前一天,送到我办公室。”办公室的一位同志说:“别人的事,即使再小,她都放在心上。”4月28日,离她最后一次动手术只有三天时间,她听说办公室副主任韩朝圣染病住院,一等自己挂水的针头拔下,就立即朝省人民医院赶去。5月1日,司机诸俊敏因病要去北京治疗,张璟先给单位财务打电话,要他们给诸师傅带上足够的医疗费。晚上,她又把电话打到火车上,细细地叮嘱。而第二天,她自己就要动手术,她的最后一次手术。2006年5月1日,是张璟和丈夫结婚28周年纪念日。张璟不知道,丈夫也不知道,这个纪念日之后的张璟就再也不能说话了。28年来,这也许是第一次,两个人坐在一起,慢慢地回忆着过去。张璟说,结婚这么多年,我们还没买过结婚戒指呢。丈夫说,等手术过后,我们买两只,也戴一戴。张璟笑了:“那好啊!我们再去补拍个结婚照。”这是张璟留给丈夫最后的话。5月2日下午,丈夫老季走进重症监护室,张璟渐渐从昏迷中醒来。老季握住她的手对她说:“手术很成功,我明天再来看你。”5月3日,清醒了的张璟因为脑梗,全身瘫痪,再也说不出话来。她用微微能动的左手,握着笔,试图写出字来,可是试了几次,还是不行。泪水慢慢地从她的眼角滑下。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还牵挂着什么?她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吗?医生心里酸楚,却还是好心地隐瞒着她:“张璟,只要你有坚强的毅力,你就能活下去。”心里明白的张璟轻轻地点点头。在她的床头柜上,放着她的病中日记。在日记本的扉页,她写着这样一句话:“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扬起前进的风帆;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坚定的信念,是永不凋谢的玫瑰。”那不是永不凋谢的玫瑰,那是深埋在张璟心中的,一簇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那不是永不凋谢的玫瑰,那是深嵌在张璟脑海的,一盏熠熠放光的指路明灯……2006年6月17日,倾注了张璟无限心血的第三代公积金管理系统即将运行、《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即将颁布之际,张悄然离开人世。6月21日,天气酷热。400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殡仪馆为她送行。国家建设部公积金监管司领导姚运德来了,省建设厅副厅长彭向峰来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皓、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奇来了……在为张璟送行的人群中,有两位是亲眼看着她闭上双眼,并深深为她的精神所感动的医生,还有更多的人是在听到张璟去世的噩耗后匆匆赶来的。南京市几乎各家银行的房贷部主任都自发地来为她送行,全国各地的公积金行业的同行们连夜赶来为她送行,殡仪馆中站满了哀伤的人群。国家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罗志军,市长蒋宏坤,省建设厅领导、全国兄弟城市的同行为张璟送了花圈。身覆党旗的张璟安眠在鲜花丛中,数百个花圈层层叠叠地簇拥着她,写满了人们的崇敬与怀念。张璟走了,然而她为党为民、鞠躬尽瘁,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勤苦学习、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岗位奉献,严于自律、清正廉洁的精神,永远地留在了她生活着的这个城市的上空,留在了她所深爱着的这个城市的人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