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佳木斯三江湿地保护区一瞥
佳木斯是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平原的中心城市,它是我国的东极,中国的“大豆之乡”、“鲟鳇鱼之乡”,更有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三江湿地自然保护区……这些名称洋溢着强烈的诱惑,具极大的魅力。
三江口水色奇异
我们在同江边的三江口码头登船,水色橙黄浩荡。船溯水而上,江心洲迎面。突然,水色有变:右边黑绿的水流如龙游弋,奔腾而下,再看来路,乃如黄龙翻滚。此时船上呼声四起:两江汇流它们竟是如此平和相处。
黑龙江流经地域为腐殖土,因而水色黑黝,也由此得名。松花江源自长白山天池,含沙量大,水色橙黄。合江并流之后,江面色彩分明,大江之中,黄黑各半,连绵而下。可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真是一大奇观。
民间传说这黄黑二龙为争夺河道,征战不息。东海龙王下旨:合江并流吧。可两龙心中不平,仍是各走各的道。提起这个传说,是因为地质学家说,大江大河都有袭夺河道的禀性,也就有了汇流,也就有了百川归海。我很想再上溯黑龙江,可船已调头,在黑黄分明的两江中线行驶,倒也别有一番风趣。
赫哲人渔猎风采
《乌苏里江船歌》悠扬的旋律中,赫哲族人向我们走来。
赫哲族博物馆就建在他们的聚居地三江口的江边上,建筑风格颇具赫哲人传统居所撮罗子、地窨子的特色。
赫哲族人口只有4600多人,是我国北方唯一的渔猎民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博物馆中,独木舟、鱼叉、吊在顶梁上的桦树皮摇篮、鱼皮衣、狗拉雪橇……都在叙述着历史的沧桑,生命的顽强。在历史上他曾被称为“鱼皮部”、“使犬部”。他们与水、与渔、与犬的不解之缘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因纽特人。当你看到他们居住的撮罗子,也自然会想到印第安人的住所。
街津口是赫哲人聚居乡,大江边的村落已是砖墙瓦屋。民族文化村正在上演“伊玛堪”,一位赫哲族的魁梧汉子正用浑厚的中音铿锵顿挫、手舞足蹈地说唱民族英雄的业绩。当地的朋友说,这种说唱文学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一样,可说唱几天几夜。赫哲族口头传承的说唱文学现存有50多部经典。
演唱“赫尼哪”民间小调的是一位赫哲族的大嫂,歌声婉转多变、悠扬嘹亮。她着一身鱼皮服更是光彩照人,衣上流畅的云状花纹,三两朵小花洋溢着对美的追求。大嫂说,这套鱼皮服是由几十条鲢鱼皮、用鱼线缝制的。鱼皮要经过不断捶打鞣制,才绵软。现在,只作为工艺品的鱼皮服装一套价值一万多元。
天之美,东极凌晨三时日出
心灵一激,醒来了,临江一面的窗外已有了晨曦。
鱼肚白已将天陲弥亮,正在驱散铅蓝的夜色。大江上响起了黎明鸟的叫声。
顷刻红霞四射,大地生出一团血红,这时正好凌晨3时。啊,绀紫、赤红、黄、晶蓝、青绿的彩霞迸射,托着一轮如火的朝阳,蒸腾磅礴,天空无比灿烂辉煌!
连连按动着照相机的快门,我要记下太阳的诞生历程,倾听血脉中回应着太阳庄重坚实步伐的律动……又圆又大的一轮红日腾地跃出了江面,水中骤然竖起红艳艳的巨柱,如它巨大的脚印……
地之美,生命摇篮的五彩湿地
三江平原的湿地碧草中点缀着红蓼、黄花、紫穗,苔草,芦苇圈起雪亮的水沼,江河纵横、银练旋环。几只白鹳正在闲步,一群白鹭在绿地中展翅……野性之美惊心动魄。
三条大江奔流、几百条小河蜿蜒所形成的三江平原,是我国沼泽分布最广泛、最集中的区域,原有500多万公顷,现仍保存了100多万公顷。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数不清的水泡,水中台地上挺立的小叶樟,苔草、菖蒲、芦苇编织成各种图案……构成了多种湿地类型,在一定意义上说这里是湿地博物馆。
眼前一片沼泽上,林立了一个个塔头,如水沼中突然生出的一片蘑菇林。所谓的“塔头”,是多年的丛草根逐渐淤积形成的突兀草墩。我试着在这梅花桩似的“塔头”上跳着。朋友们告诫要小心,一失足那下面很可能就是会没顶的沼泽;但踩在“塔头”上,那种绵软的弹性,感觉真好。
据考察,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生活着脊椎动物近300种,高等植物近500种。“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就是最好的写照。每到春夏,有十多万只的水禽到这里生儿育女,天鹅嘹亮的歌声、丹顶鹤的桑巴舞姿,野鸭、鸿雁……与湿地组成了有声有色的大地之歌。
湿地中最丰富的可是鱼类了。在抚远的鱼展馆,我们看到生活在这里的近百种鱼类的标本。大马哈鱼、鲟鱼、鳇鱼尤为著名。鲟鱼可长到上千斤重。鳇鱼籽名贵到数千元1斤。全国唯一的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就建在抚远县,年生产孵化能力突破了5000万尾,已向黑龙江中投放了大量的鱼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