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地震时被救治的庚小涛(左二)特意来沈洲医院看望救治过他的大夫恩人们。赵敬卫摄当年中西医科主任王勤在察房时为
庚小涛听诊。 当年的小护士李玉芝(现沈洲医院工会主席)为伤员们熬药。赵敬卫翻拍
30年前,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称为沈阳市第二人民医院。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后,该医院火速组成29人抗震救灾医疗队,赶到唐山地震灾区救护伤员。在23天内,他们共治疗了5769人,为706名伤员做手术,并为9635名唐山市民投放了防疫药物。如今,参加当年抗震救灾的医疗队队员,年龄最小的也已逾50岁。7月21日,当他们回忆起这段终生难忘的往事时,仍激动不已。
板条做夹板,电线当导尿管
沈洲医院党委副书记姜辉,30年前是中国医科大学59期医疗系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唐山地震当天下午2时许,姜辉便随医疗队乘坐飞机赶往唐山灾区。
姜辉介绍说,当时,他们乘坐的卡车刚刚抵达医疗地点,支好用作手术室、处置室的帐篷,伤员们就呼啦啦挤进来。望着远处一望无边的残垣断壁、砖头瓦砾;看着眼前这潮水般涌来的伤员,姜辉顿时觉得,这场面绝不亚于战场火线救护伤员。
他们立即忙碌着为伤员们的伤口清创、缝合、手术。电压不足灯不亮,他们就用手电筒作辅助光源,坚持为重伤员手术。没有水源,他们便拉来河水,待泥沙沉淀后,配比上食盐,再清洗伤员伤口。
伤员太多,他们的医疗器械远不够用。他们便到废墟中拆下板条,捡来棉被,用板条做骨折固定夹板,将棉被撕成布条进行捆绑。导尿管不够用,他们就到机场找来电线,抽出中间铜芯,消毒后为伤员导尿。一次,为一名女伤员进行大腿截肢手术时,姜辉抱着女伤员大腿半个多小时,累得大汗淋漓。当时,他们轮流休息,每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
残垣边抢救,烧木头消毒
李玉芝是沈洲医院工会主席,30年前参加医疗队赴唐山救护伤员时,她才23岁。她随医疗队乘坐火车赶到秦皇岛时,余震不断,列车左晃右摆,随时有颠覆危险。当天晚上9时许,当部队汽车把他们接到唐山时,迎接他们的是一场瓢泼大雨,把他们携带的大米全都淋个透。
起初,他们没有帐篷、住处,只好在露天的断壁残垣阴凉处,为伤员清创、缝合、骨折复位固定。当时余震不断,有时正在救护伤员,断壁残垣便突然倒塌,他们便立即换个地方继续救治伤员。所带器械有限,他们便从瓦砾中拣来木头点火,将医疗器械放到大盆中煮沸消毒。
到唐山后的头3天,医疗队员们的食物只有饼干,夜里露宿瓦砾中,3天没刷牙、洗脸,更不能洗澡、更换衣服。直到第4天战士们赶来搭帐篷、送饭,他们才喝上大米粥。一天,李玉芝突然拉肚子,高烧40多摄氏度。当晚,她打了一瓶点滴后,依然咬牙坚持救护伤员。那时候,他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尽多抢救伤员。
钻被单睡觉,险些丧命房梁下
沈洲医院保卫科任兴华,当年险些在唐山救护伤员时遇难。任兴华回忆说,当时,唐山伤员头皮撕裂伤的较多,因条件有限,他们便用酒精消毒,然后为伤员缝合,每人一天要缝合七八名伤员。刚刚抵达唐山时,他们没有帐篷,只能钻进携带的被单里睡觉。第二天起来,每人的被单外面都是星星点点的血迹,当地的蚊子十分厉害,隔着被单就能叮人。
一天,一名伤员来到医疗队帐篷外面,就突然晕倒了。大家打开伤员左胳膊上缠着的破布条,惊讶发现,伤口处露出骨头因天热已生蛆,如不及时截肢治疗,这名伤员将因化脓导致败血病死亡。当时的麻醉师韩东、外科医生安昌斌,立即为这名伤员实施了截肢手术,保全了他的性命。
一天,当地群众在清理歪斜的残毁房屋时,任兴华等人前去帮忙。突然,一根直径约50厘米的房梁,紧擦着任兴华左肩轰然坠落,将地面砸出一个深坑,在场人们都吓出一身冷汗。任兴华说,尽管时隔30年,每当想起这段往事,至今仍然十分后怕。
据了解,沈洲医院当年的医疗队赴唐山23天救护伤员后,100多名唐山伤员被运送到沈洲医院住院治疗。沈阳医护人员的无私无畏奉献精神,早已在唐山人民心目中深深扎根。本报高级记者邱宏(沈洲医院提供部分照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