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延年
哈尔滨人或许还会记得,1987年,曾经为哈尔滨城市交通服务了60年的摩电车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可甭管怎么说,当年哈尔滨主要的交通工具,与城里人相识相伴走过了60年风风雨雨的摩电车,还是给人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记忆和眷恋。
哈尔滨建立有轨电车的动议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当时市政当局决定在哈尔滨建设新的电厂和电车厂,哈尔滨商人徐志鹏一举中标,成立哈尔滨电业公司,并筹建哈尔滨发电厂和电车厂。与美国两家公司洽谈未果后,徐志鹏被迫辞职。1925年12月,哈尔滨电业公司转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签订了建立电厂和电车厂的合同,整个工程造价为253万元哈大洋。1926年,对于哈尔滨人来说,真可谓是双喜临门,电力、电车工程破土动工。
1927年,电厂和电车厂终于落成了。同年10月10日,哈尔滨特地举办了隆重的电厂送电、电车运行庆典活动。当日的哈尔滨,真可谓是万人空巷,人们不顾寒冷的气候,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摩电道两旁,翘首等待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当十几辆崭新的有轨电车徐徐开出厂区,沿轨道向前进发时,围观的人们无不欢呼雀跃。
有轨电车首批开通两条线路,一条是南岗区文明街至道里区警察街(现友谊路),另一条线路为南岗博物馆至大直街中东铁路公司,运营总里程为8公里,投入车辆14台,每间隔5分钟发车一班,营运时间是早4时至晚11时。票价一区段为0.05元,两区段为0.08元,三区段为0.15元。
1929年至1943年间,又开通了哈尔滨火车站至道外景阳街和道里银行至安和街两条线;1948年至1965年间,又先后开通了文明街至景阳街,景阳街至滨江站,秋林公司至太平桥,文明街至道外十六道街等5条线路,客运总里程达41公里,投入车辆(含牵引车)117台。最高年份客运总量达9323万人次。
解放前,在哈尔滨街上跑的有轨电车都是外国生产的,如德国的西门子、孔士,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川崎、芝浦等品牌,1953年以后逐步换上了国产机车。德国、法国、日本的机车长度9-10米左右,载客60人。国产机车长约11米左右,载客100人。摩电不分车头车尾,与其它车辆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备有两台牵引机,即两头都设有开车装置,车头根据行驶方向确定,车到终点不用调头,司机只要卸下类似摇把的操纵杆,安到相反方向就能开动。
早期机车采用的是手制动,国产的机车后来改为汽制动。一开始司机是站着开车的,后来在身后的档板上安有翻板椅,就能坐着开了。机车的车铃不是用手按而是用脚踏,车厢内的座椅与地铁列车相似,扶手上还安有吊环。每隔几站设有分区点,在一个区间内票价为0.05元,过一个区点票价相应提高一倍左右。每辆车除司机外,还配有车掌(售票员)。每位司乘人员统一着装,身上挎一个皮制的钱夹,手里还拿一个票夹子,上边有三种票。为了方便卖票,每张票都左右对折90度角。那个时候,当司机和售票员是一个很热门的职业,但工作起来很辛苦。夏天还凑合,特别是冬天,早晨4点钟天还没亮就出车。刚刚从热被窝里出来,就坐到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车里,那种滋味是可想而知的。到了通勤高峰时,车里人挤的如同沙丁鱼罐头,每到分区点还要验票,男售票员还好说,女售票员在人群里挤来挤去没点体力可行不通的。
哈尔滨人俗称有轨电车为摩电,至于为什么叫摩电,连辞海里都没有对它的注解。我猜测,可能当年老百姓看到车顶上的电线经常冒火花,以为是摩擦发电,车才能走,所以取名叫摩电;或许是这种当年进口的洋车,开起来左右有点轻微摇摆,就像走猫步的美女,样子很摩登,所以取了这个名子。
提起以输电线供电、驱动牵引电动机的摩电车,还不能不说一下“摩电头儿”。摩电头儿是城里人对有轨电车厂的称谓,因为每天运营的有轨电车都从这里始发,久而久之人们就叫它摩电头儿,管轨道叫摩电道。“摩电头儿”现在位于南岗革新街口,与哈尔滨发电厂毗邻,门牌号是文明街48号。解放前电厂和电车厂是一家,归哈尔滨电业公司管辖。你可别小看这个厂子,大凡了解哈尔滨党史的人都知道,当年中共地下党员冯仲云、赵一曼曾在这里建立党团组织和赤色工会,多次领导工人举行罢工活动,给日伪当局以沉重的打击,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众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志。这里应该说是一处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当年赵一曼等同志乘坐的有轨电车作为文物已被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收藏。
哈尔滨有轨电车退出运营后,这里的车库租给一家叫博恩的保龄球馆,几天前我去实地看了一下,看门的大爷告诉我,球馆早已停业了,房子正在闲置,我不由为这座具有革命历史的老建筑的命运感到担忧。
1972年5月,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访问哈尔滨之前,从火车站到博物馆之间的石头道被厚厚的沥青所覆盖,只剩下四条光秃秃的铁轨。到1987年,也就是哈尔滨有轨电车运行60周年之际,摩电车也正式退休了。原本韵味十足的摩电道在人们的眼前就这样的消失了。
时光荏苒。2004年,南岗区政府在果戈里大街上重新修复了一段用于观光的有轨电车。就这样,童年时的摩电车又成为果戈里大街上一条流动的风景线。我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它“静卧”的身影,为老街增添了无限的怀旧韵味。可与老式摩电相比,它太豪华了,豪华得甚至有些夸张。
作为人文景观,摩电见证的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新式有轨电车怎能担当如此重任,它的浮华与时尚怎能延续历史的厚重呢?
(作者为黑龙江省波斯特酒店集团干部)
--稿件来自《新晚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