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章迪思实习生周惠婷)奉贤区塘外镇农民邵根发这几天老往五四农场的葡萄大棚跑。因为那里的葡萄藤上“长”出了传感器,能关注每株葡萄的生长情况,他很有兴趣。借助数字技术,使农业种植更精准,如今沪郊已有20%左右的农民亲身体验到了“精准农业”的魅力。
在五四农场葡萄生长温室,如同小弹簧般的传感器紧挨着果实,成了葡萄的把脉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植物科学系教授王世平介绍,在葡萄果粒的生长期,每天都有几毫米的细微变化。果实膨胀收缩,传感器感受到的力也有所不同。弹力转化成电流信号,通过大棚内的控制盘,传回后方计算机。根据已有数学模型,农业专家可以据此分析出土壤的水分含量。如果水分偏低,自动灌溉机就开始工作。比起传统的目测估算法,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更及时更精准;如果每株葡萄都装上这个小玩意,不同生长需求的葡萄就能得到个性化的服务。
大田里的农作物也可享受个性化“诊断”和“治疗”。已使用过“智能收割机”的松江区农民老杨赞不绝口:安装在收割机顶部的高精度产量传感器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根据收割进来的稻谷的撞击力度,“读出”农田内不同区域的不同产量。如果产量偏低,就要用变量施肥机对这块地“对症下药”。据介绍,过去传统的施肥机是定量而平均施肥,出发前由驾驶员调整施肥机下端排肥轮的开口角度,精确度有限,肥量误差一般在10%左右。现在,给变量施肥机装上嵌入式智能控制系统,只要在触摸屏上轻轻拉动施肥曲线,数据指令通过电液伺服系统传到排肥轮,就可以随意改变排肥轮的开口度。以一块地平均需要25公斤肥为例,驾驶员仅需设定30公斤和10公斤的上下限,就可根据实际需要,拉开土地间肥料多少的梯度,做到因地施肥。目前,这个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刘成良教授课题组研制的变量施肥机,已在松江泖新农场投入使用,并成功施肥200亩。
“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施肥,不管土地肥沃贫瘠,要补大家一齐补,杀病虫害也是‘一人生病,全家吃药’。如此耕作,不仅造成人力、肥力的浪费,也不利于环保。”在上海精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杨星卫看来,精准农业的核心理念就是借助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有效管理软件等数字化手段,避免传统“经验主义”带来的不科学性,做到“因材施教”,对农作物实施个性化培育。专家笑称,对照电脑开出的“傻瓜式”菜单,即便一人种植3万亩地,也能做到精耕细作。
上海农工商现代农业园区精准农业实验示范基地的实验表明,有了数字农业鼎力相助,每亩试验田平均减少施肥6公斤,农作物增产40公斤。采用数字农业技术种植的葡萄,能使光合作用最大化,不仅糖度提高2-4度,投产周期也可缩短一年,最高“身价”可卖到每公斤30元。记者获悉,一套集成数字农业各项技术的系统集成软件已开发成功,可以完成在线数据采集、数字化生产专家系统、数字模型、标准化安全生产规程、蔬菜病虫远程诊断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