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我们身边的这些河流吗?———来自市区入海河流的生态报告之一
夏季是威海旅游的旺季,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然而,不少游客在饱览美景的同时,往往感到美中不足———某些河流入海口处不堪入目,异味难闻。 原因不言而喻,很多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7月17日至19日,记者对市区多条入海河流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入海河流:城市的“金腰带”
从威海港到皇冠九龙湾公园,几十公里的威海湾畔分布着7条入海河流,它们依次是城南河、竹岛河、戚家庄河、望岛河、长峰河、渤海河以及九龙河,其中只有九龙河是南北走向,其他河流均是东西走向。另外,高技区尚有涝台河等汇入大海。
城南河在海滨公园处入海,竹岛河、戚家庄河和望岛河在威海公园处入海,长峰河、渤海河和九龙河在海上公园处入海。市民刘先生说:“每一条入海河流都天然地构成了公园的一部分,成为展示威海形象的一个窗口。如果环境脏乱差,威海的形象就要打折。不仅外地游客的兴致会受影响,本地市民也乐不起来,整天生活在污水河、臭水河旁,其心情该当如何?”
刘先生的观点得到了住在河两岸市民的证实。7月19日上午,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家住经区皇冠小区的许大爷,得知记者调查的意图后,他紧紧地握住了记者的手。许大爷指着渤海河的入海口说,河的污染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有损威海的城市形象。据许大爷介绍,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慕名来威,但一看到那些脏河,他们的眉头就皱起来了,许大爷觉得脸上无光。
有关人士评价说,因为有了河有了水,城市才有了更多的灵气。入海河流无疑是系在我们这座城市身上的“金腰带”,是大自然赐给人们的宝贵财富,理应得到重视和保护。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2月份,宋远方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出“中心市区抓好竹岛河、望岛河等6条主要河道的生态化治理,加强现有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将多条入海河流的治理已纳入“生态市”的建设当中来。
生活污水成主要污染源
记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竹岛河河水较为清澈,但水量并不充沛。7月17日上午,记者沿竹岛河自东向西一路走到河的上游。中下游没有发现垃圾,河水较为清澈;而在河的上游,即两个分开的源头上,记者看到有些许废纸、废塑料袋等垃圾夹杂在水草中,不过水流还算清澈。据当地老乡介绍,上游两岸多有出租房,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
九龙河地点偏僻,周围人口较少,基本没有污染。19日上午,记者在九龙河中游段看到,河的两岸正在进行景观绿化,不远处有铲车挥动着“手臂”,挖河修堤。九龙河正在朝着景观河的行列迈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戚家庄河、望岛河、城南河中上游周边地区存在不少垃圾,但19日记者在各条河的入海口处并没有闻到异味,周围市民称,此系近日雨水较多所致。当日,记者在戚家庄河中游看到,七八米宽的河道里,长着一些柔和的水草,河水静静地流淌,上面漂着些许杂物。
比起戚家庄河,望岛河要宽阔得多,尤其是中下游河段,三四十米的宽度俨然有大河的风采。但望岛河的水流并不大,入海口200米以上的部分,几乎只剩下小水沟,有些地方很像草场。在青岛中路向西300米的北岸,记者看到河岸多处堆放着收来的废品,不少垃圾已经入侵河道。
城南河是一条饱经沧桑的河,它有过美丽的传说,享受过文人墨客的礼遇。城南河又名葡萄河,以前下游河岸种植着大量的葡萄树,每到夏天,葡萄树果实累累,枝繁叶茂,遮蔽了天空,河中是潺潺的流水,如诗如画。如今葡萄树已经不见了,中下游段已成暗河,只在水产品批发市场段露出了改造过后的一点面容。19日11时许,记者来到水产品批发市场,城南河的水顺着一米多宽的水泥槽向东流去,旁边一名妇女在清理成堆的鸡内脏,另一些人在洗衣服,脏水污水随着河水向大海流去。
记者调查的多条入海河流中,长峰河与渤海河河水污染较重,上游垃圾颇多,河水呈浅黑色,入海口处有臭味,长峰河尤为严重。
渤海河上游已经封闭,19日上午,记者在封闭处看到,一些杂物堆积在河道的中间。当天记者在这条河的其他处没有发现垃圾和污水乱排现象,但整条河的污染却比较严重。渤海河在海上公园北部区域入海,一排大铁闸将河水与海水分隔开来。在河的入海处,尽管前几天刚下过雨,臭味还是相当明显,河底是微微发黑的污泥。许大爷告诉记者,因为河的异味太大,负责管理海上公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放海水进来冲河。
而提到长峰河,不少人连连摇头。记者在调查中看到,长峰河中游段杂草丛生,塑料袋、破布条等垃圾或挂在草上、或挂在横穿河底的管道上。长峰河在长峰市场段成为暗河,记者在河北岸看到,一堆堆生活垃圾倾倒在岸边,臭味难闻,间或有不少垃圾落入河中。白色的污水也顺着排水沟流入河中。
身边的河流需要每位市民来呵护
记者在3天的探访中发现,目前市区这几条入海河流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负责河流生态化治理的有关负责人说,河流的治理不仅仅是哪个部门的事,全社会的人都应该关心爱护我们身边的河,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乱扔乱倒垃圾。
尽管在采访中记者没有发现有工业污水乱排,但6月份发生的涝台河水体污染还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河流沿岸企业的监管仍不可忽视。
本报将继续关注市区入海河流的生态化治理。如果你有什么看法和想法,欢迎拨打本报新闻热线5896110诉说。 ·记者 陈旺胜通讯员徐景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