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妈妈”正在精心照料她的宝宝。
她可以把朱鹮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疼爱。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探索,她总结出一整套人工饲养朱鹮的办法。2006年,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中心宣布已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朱鹮人工饲养基地。 这个时候,很多人不约而同想起了她的名字:张军凤。大家送她一个美称叫“朱鹮妈妈”。
“凤还巢”当起“朱鹮妈妈”
张军凤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学的是动物饲养与管理专业。因为爱人、孩子都在渭南,为了解决两地分居的困难,她多方奔波,终于在1999年调到了渭南市工作。如愿以偿以后,张军凤反而失落起来。她说,那时每当在报纸电视上看到抢救野生动物的报道,就会勾起她对“中心”工作的深深怀念。
张军凤鼓起勇气,给抢救中心赵斌健主任写信,征询自己能否再回“中心”工作。赵斌健主任回答很干脆:当初调走,是为了解决你们夫妻两地分居问题,我不阻挡;现在调回来,是为了珍稀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我欢迎。正巧国家林业局调运30对朱鹮到楼观台饲养,张军凤又回到“中心”,当起了“朱鹮妈妈”。
为了尽可能地了解朱鹮,张军凤几乎鹮将市场上销售的有关朱鹮的资料全部搬回鹮了家,并虚心向洋县朱鹮站的技术人员学习,以最快速度熟悉朱鹮的生活习性。为了防止朱鹮的应激反映太强烈,她和技术员将60只朱鹮的初级飞羽一只一只的松开;为了摸清朱鹮的饮食规律和配方,张军凤查遍资料,虚心求教。朱鹮初到秦岭北麓,能不能安全过冬,直接关系到能否在秦岭以北扩大朱鹮人工饲养种群。张军凤提出了保暖措施和耐受性试验相接的时间方案。采用地面铺设草垫,悬挂热源灯等措施,解决了朱鹮直接踩踏冰地和提高栖架局部保暖;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饲料,增加体内热源,帮助朱鹮越冬。同时安排人员昼夜值班,随时掌握夜间环境温度,观察记录朱鹮行为变化。
我心里只有朱鹮”
2002年是十年来关中地区温度比较低的一个冬天,张军凤经常在凌晨2点左右穿着两件羽绒服摸黑到朱鹮饲养区察看朱鹮的情况,多次将冻僵的朱鹮移到暖和的房间,放在怀里暖热,直到它们苏醒过来。记者问她作为一个女同志,半夜走路怎么不害怕时,张军凤说:“我几乎忘记了一切,心里只有朱鹮。
2002年,首批朱鹮到达楼观台时已经是3月份,进入了繁殖期。张军凤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对策,大胆提出建立两个自然繁殖舍,提供两对朱鹮成鸟作为繁殖对照实验组,另外安排13对朱鹮作为人工繁殖组,调整饲料配方、整顿饲养环境,保持绝对安静,人工架巢等措施。据介绍,第一批朱鹮到达楼观台后仅仅44天就产下了第一枚卵,当年繁殖成活26只,这在朱鹮的人工饲养方面堪称奇迹。
2003年朱鹮繁殖育雏成活48只,使朱鹮数量翻了一番;2004年,朱鹮自然繁殖创造了一对朱鹮 繁育4只小朱鹮的历史性纪录;
2005年,开展朱鹮“亲鸟代育”试验取得成功,2006年,繁殖朱鹮35只。目前,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现在存栏朱鹮256只,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朱鹮人工饲养基地。面对这些成果,人们都说,“朱鹮妈妈”功不可没。但是张军凤却说,朱鹮人工饲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家都在为朱鹮的保护、研究工作呕心沥血,而我只不过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文/图记者肖海波通讯员赵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