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注:标示代表危险水域。 18,一个普通的数字,但是这个数字背后的东西却触目惊心———自今年入夏至今,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在松花江哈尔滨段野浴的人中,就有18个人的生命被滚滚的江水吞噬!这些生命中有正当壮年的干部,有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虽然溺水事件不断发生、有关部门一再告诫市民、媒体再三呼吁,但就是不能阻止野浴者的脚步。本报《生活周刊》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绘制了一张地图,为广大野浴者再次敲响警钟,提个醒!
走访:警示标志置若罔闻
21日是个阴天,室外温度也不是很高,但即使是这样也没有挡住野浴者的脚步。当日上午,记者沿松花江岸边走了三千余米就看到了三十多位野浴者。
在老头湾一个台阶上就有五六位野浴者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洗澡捞鱼,离他们不远处就是一个由公安局设立的、上面写着“危险”二字的红色警示浮标。更令人诧异的是,在浮标的周围还有几个人在那里不断地潜进潜出,据介绍,浮标周围的水位已经达到近三米的深度了。
在松花江主航道上,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就有十多人游过,他们都在江中心游泳,离两边的岸能有三十几米远,一旦遇险根本不够时间抢救。而且主航道上经常有大小客船来回穿梭,每有船经过,江面上就会掀起大浪,而一些在主航道上游泳的人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小舟一样不停地浮上浮下,而且有些人距离船还不到十米的距离,在这个距离内人很容易就会被船前行时产生的暗流带入水中产生危险。据常年在老头湾附近游泳的李大爷介绍,老头湾是松花江哈尔滨段上野浴者较为集中的地方,存在的时间也比较长,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这里水位较深适合“高手”游泳,但是水下全是石头很容易伤脚。“民警经常来劝我们不要在这里游泳了,但我们不在乎。敢在这游的水性都很好,淹不着。”李大爷说,“淹着的都是那些‘二把刀’,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救护的东西,所以根本不用担心。”然而,记者仔细观察了李大爷所说的救生用品后发现,原来这些救生用品只不过是用硬泡沫缝制成的救生衣或者是一个空的大塑料饮料瓶,而据有关人士介绍,一旦真的遇到险情,这些东西,并不会起到多少救护作用的……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数个公安部门设立警示标志的“死亡水域”后发现,野浴者对这些标志置若罔闻,就当它们不存在一样,有的甚至在游累了的时候还趴到警示标志上歇一会儿……
溺水者分三类
谈起这18名溺水者的身份和溺水原因时,哈市公安局水上民警队队长马辉把他们大致分为三类。
据马辉介绍,在这些溺水者中民工占大多数,属于第一类人。炎热的夏天,干了一天活,出了一身汗,这些民工不舍得花钱去洗澡,看到一些游泳高手在江里野浴,就开始效仿。但是,他们大多不会游泳,也不熟悉水里的情况,再加上有一些人是酒后下水,所以非常容易溺水。第二类是学生。每年放暑假的时候,都有学生因到江边野浴溺亡的事件发生,仅今年7月5日和6日两天,在哈市江边、水库、鱼塘等处相继发生的溺水事件中,10人中有9人是学生。第三类是那些水性好、但是由于身体和年龄问题体力下降的人。在今年溺水的人当中就有因为在横渡松花江时因体力不支而溺水的市民。
麻痹大意是主因
马辉说,如果不采取强制措施,根本无法对冒险野浴的人施加压力。在老头湾附近,当民警对十多名野浴的人进行劝阻时,其中四五个人都说:“没事,我们会游泳,常在这里游,不会出事的。”更有甚者直接辱骂民警,叫嚣道:“我用不着你们管,我淹死活该!”
据哈市公安局水上民警队极为熟悉水性的民警介绍,在野浴、游泳等溺水身亡的事件中,多数人根本不会游泳,或是只会简单地游泳,而江面的情况十分复杂,一旦脚下遇到深沟或是淤泥,没有经验的人只能是束手待毙。另外,一些人自认为从小就在水库或是江边长大,熟悉这里的情况,在岸边游游无所谓。然而因为江面宽阔,下水游泳的人便会不知不觉地脱离岸边向江心游去,也就会距离危险越来越近。近年来,由于一些农村地带有一些洼地在雨季时形成深沟,而建筑工地取土后这些深沟就会变成几米深的深坑,积水后形成江湾,而一些孩子却不知道地形的复杂,往往在岸边走着走着就会掉进坑内。
溺水时要学会自救
据马辉介绍,许多在江边野浴溺亡的人大多都不会游泳,他们本意是想野浴,但是因为对江面的情况不熟悉,意外发生落水事件。据介绍,如果自己不谙水性意外落水,附近又无人救助时,首先应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脚乱动拼命挣扎,这样只能使体力过早耗尽、身体更快下沉。落水后应该立即屏住呼吸,踢掉鞋,然后放松肢体等待浮出水面。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应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只要不胡乱挣扎,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口鼻将最先浮出水面进行呼吸和呼救。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
据马队长介绍,盛夏酷暑如一定要去野浴,应该事先做好预防的准备。首先要带好简单的救生设备,另外最好约上多名会游泳的人一同前往,万一发生意外会游泳的人可以施救。另外,一旦有人落水,其同伴应该首先向最近的游泳者寻求帮助,因为对于溺水者来说时间十分重要,有时报警求助反倒会拖延时间,而周围的人可以选择树枝、长棍或是其他的东西扔向落水者。(下转六版)
死亡档案
翻开哈市公安局水上民警队今年的记事本,上边有18页记录。这薄薄的18页纸,却代表着18条被江水吞噬的生命:
时间:5月20日地点:中央大街码头附近
一名21岁的男子野浴溺水身亡。
时间:5月22日
地点:黑龙江科技学院船站附近
一名男子游泳时溺水身亡。
时间:6月5日
地点:道外区十二道街水利局码头
一名54岁的男子常年在此游泳,当天横渡松花江时因体力不支,溺水身亡。
时间:6月28日
地点:松花江公路大桥西侧江心岛附近
一男子游泳时溺水身亡,尸体至今未找到。
时间:7月2日地点:哈市儿少中心后侧一男子野浴溺水身亡。时间:7月2日地点:老头湾一男子野浴溺水身亡。时间:7月4日地点:宾州铁路桥附近一男子野浴溺水身亡。时间:7月5日地点:太平庄附近一男子野浴溺水身亡。时间:7月9日地点:太阳岛金水河
一名大学生毕业后来哈取毕业证,在金水河游泳时溺水身亡。
时间:7月16日
地点:老头湾附近的主航道
一男子横渡松花江时溺水身亡。……
野浴救护难在哪儿
每到夏季,“江里淹死人”的新闻都会隔三差五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反反复复地敲击着人们的脆弱神经。今夏以来到7月21日,松花江哈尔滨段又有18人溺水身亡。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江上救护就那么难吗?”业内人士说,因为溺水事件的特殊性,江上救护的确非常难,这是因为一个人溺水只要1~2分钟的时间就可能没命,不给人抢救时间。再有,市民不听劝阻和救护设施的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上救助分两种,一种是在政府指定的浴场内,由哈尔滨市江上活动指导中心水上救护队义务救助。而浴场外的险情,无论是水上民警巡逻中发现的,还是通过110转来的,水上民警队都会出警义务救助。但在实际中,不管是在浴场内还是浴场外,只要救护队员或是民警发现险情,都会及时救助。
莽撞汉,下水不管深浅
据哈市公安局水上民警队打捞大队和水上救护队的队员介绍,溺水身亡的人中,70%是不熟悉水域情况的人,其中以外地民工和学生为主,这些人做事莽撞,不考虑后果。
据哈尔滨市江上活动指导中心水上救护队的同志说,在今年的7月16日,几个民工来到道外浴场附近游泳,可能是他们以为浴场是收费的,就离开浴场很远一段距离后下水了。当时在场的负责救护的高永斌看到后,就密切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怕出意外。那几个民工下水后,一时高兴,打闹起来。一个人不知深浅就往江心走,突然没入水中,另几个民工吓得大叫。好在高永斌及时驾船赶到,跳入水中将遇险民工救起。几个民工说,他们以为浴场是收费的,就特意远离了浴场下水,下水后感觉水不深,就打闹起来,没想到河底有深坑,以后再也不敢莽撞了。
水上民警队打捞大队负责人杜文举从1986年就来到了水上民警队从事打捞工作,20年里,目睹了太多的人间悲剧。他说,绝大多数的溺水身亡事故都是野浴引起的,在政府指定的浴场,因为有专业的救护队员,所以很少出险,即使出险了,救护队员也能及时救助,不会有生命危险。而那些野浴的人由于出险地点不定,即使及时报警了,民警和救助人员赶到现场最快也需要几分钟时间,而遇险人员只要一两分钟的时间就可能死亡,救援都来不及,所以奉劝群众不要贸然下水。
不听劝阻出险情
常年在江边巡逻救护,救护队员对危险的预见性要比常人更准,可是,偏偏有很多人不听劝阻。
“好心当成驴肝肺”,水上救护队的队员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有一次,在公路大桥西侧的浴场外,有几个人吵吵嚷嚷地来到江边要游泳。救护队员缪立楼一看就知道那几个人喝酒了,就上去好心劝他们酒后不要游泳,容易出危险。可是对方根本不答理这码事,老缪看实在劝不住,就让他们来浴场里游,可是对方自恃会游泳也没听劝,陆续下水了。那几个人刚到江心,有一个人就在水里扑腾起来,老缪一看就知道那人肯定是淹着了。忙和队友开船赶过去,把遇险的人救起来。老缪说:“不让你们在这里游泳,你们偏不听,出事了吧?”没想到那几个人脸上“挂不住”了,不但没感谢老缪的救命之恩,还仗着酒劲破口大骂老缪他们。
以前,浴场的浮标是用空油桶做的,常有人坐在上面玩。一次,一个妇女带着一个不满一岁的孩子来玩,把孩子放在油桶上。救护队员张瑞强看见了,告诉她油桶容易翻,孩子危险,把孩子抱下来。妇女把孩子抱下来,可是看见张瑞强转身走了,回手就把孩子又放上去了,就在这时,孩子一动,油桶翻了,孩子一下子掉进水里。听到呼喊,张瑞强转过身看见孩子没了,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一把从水里把孩子捞起来,孩子吓得大哭,母亲也吓哭了。
“常年在江上,哪里危险哪里安全,我们一清二楚,对野浴的人我们常常进行劝说,可是很多人都不听。我们总不能拽着人家不让游吧?”水上救护队队长马晶一脸无奈地说。
救护措施不完善
据了解,明年的松花江将有望达到“景观水位”,届时,江边的游人将进一步增多,这将给救护工作带来更大的考验。
21日,记者在江边的几个浴场看到,所谓的浴场也无非就是用浮标划出了界限,有救护队员随时待命准备救援。救护队员的休息场所就是个简易的木板棚,能遮风挡雨而已。浴场没有更衣室,游泳爱好者只能到树林里换衣服。也没有瞭望塔,观察水上情况,全凭救护队员的几双眼睛。浴场附近只有舢板,哈尔滨市江上活动指导中心水上救护队仅有的两艘快艇要负责在几个浴场之间巡逻。救护队员想通过舢板救助浴场以外的险情,的确力不从心。
对于哈尔滨这样名声远播的江畔城市,松花江是哈尔滨旅游业主打的一张牌,可是江上救护设施无疑有些落后了。对于这一点,哈尔滨市江上活动指导中心的有关领导承认救护设施有些落后,可是想提档升级,对他们来说有难度。
对于水上救护的困境,救护队的队员们心里比谁都清楚,尤其是明年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水位将达到“景观水位”,更将加剧江上救护的难度。
据马晶说,救护队目前有义务救护队员20人,救护快艇两艘。全队每年只有5万元的经费,这个标准还是十年前定的。这其中还包括队员的伙食补助、船只的维护费用、汽油费以及添置设备的费用。马队长说,快艇每天需要往返巡逻几个浴场,一个小时光汽油费就将近100元。有时候为了减少开支,他们不得不减少巡逻次数。队员都是义务救护,但要给伙食补助,补助的标准他们都不好意思向外人说。最起码,浴场需要有个更衣室和瞭望塔,更衣室可以方便市民换衣服,瞭望塔可以让救护队员看得更清楚、更远,为遇险市民提供更及时有力的救护,可是,由于经费的限制,这只能是他们的一种奢望。
“不管条件如何,我们都必须尽力做好救护工作,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保证市民的安全!而且需要再次向市民说明的是,江上浴场免费向市民开放,在这里游泳是不收费的。”在浴场的沙滩上,马队长说。
一个野浴者的四不游
尹洪威,哈市第五中学老师,有着25年的游泳经历,可以连续畅游70华里。尽管这样,他对松花江还是充满了畏惧,总结出了“四不游”并一直恪守着,他说,生命不可玩笑。
尹洪威自小在松花江边长大,从六七岁开始就在松花江里游泳。这么多年来,只要有时间,尹洪威就要带着干粮到松花江里游泳,在江里一泡一天,一天游个30华里很正常,坚持到现在已经25年了。尹洪威说,他游泳这么多年来,看到和亲身经历了很多险情。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总结出了“四不游”:喝酒不游泳;单人不游泳;不熟悉的水域不游泳;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能游泳。尹洪威解释说,喝酒后,人体的感知能力下降,对水情掌握不准,容易出事,所以酒后不能游泳。只有一个人,一旦出现什么意外,缺少同伴的及时救援,就算是腿抽筋了,都无能为力。在松花江里溺水身亡的,绝大多数是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或者是不熟悉这里水域的人。而那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本来就随时有危险,再进到水里,那是险上加险,更不应该游泳。
提到单人不游泳,尹洪威说了自己经历的一件事。在他八九岁的时候,一次和几个伙伴在江里游泳,游着游着,他的腿突然抽筋了,周围的伙伴看见后,马上游过来救他。正是有了周围的伙伴,那次才能有惊无险,如果只有他自己,后果不堪设想。
“在江中游泳,千万要注意大型驳船。”尹洪威告诫读者,“客船转向灵活,噪声大,即使游泳者来不及躲避,客船也能自己躲开。而大型驳船船体大,声音小,转向不灵活,躲避起来困难,相比较而言,这类船只对游泳者有更大的威胁。”一次,尹洪威在公路大桥附近横渡松花江,一艘客船逆流而上,尹洪威看见了,就奋力向下一个桥孔处游。可在这时,一艘驳船悄无声息地顺流而下,正好通过尹洪威要游经的桥孔。正在奋力游泳的尹洪威没有看见,还是同伴的大声惊呼才让他注意到这个大家伙。往前游会撞上驳船,往后游会撞上客船,怎么办?第一次遇上这种情况的尹洪威很紧张,但他努力让自己镇静下来,观察两船的走向,然后选择了最近的桥墩靠过去,努力保持身体的平衡。两艘船开过去了,尹洪威在迎头打来的大浪中安然无恙。
尹洪威说,游泳中遇到船只,尽量远离,如果实在躲不开,也别慌张,保持镇静,视情况选择时机,就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松花江之所以连年‘吃人’,也和江底儿有关。松花江多为石头底儿,不像沙底儿、泥底儿那样平缓,很可能这里是块岩石,再走一步就是深坑,这样的情况在松花江并不少见。”
前年的7月份,尹洪威在江边乘凉。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在江边玩。孩子穿着拖鞋站在被水漫过的台阶上玩耍,一不小心,孩子脚上的拖鞋掉了,顺水向下漂去,孩子赶紧向下踏了一个台阶去抓拖鞋,可是没抓到。孩子又向下踏了一个台阶,此时水已经没过了孩子的大腿根,可是还差一点没有抓到拖鞋。孩子毫不犹豫地又向下迈了一步,这一步迈出去,孩子当即被水淹没。站在岸上的老太太吓得大喊救命。尹洪威拨开惊呼的人群,来不及脱衣服就跳入水中,绕到孩子的身后,一把抓住孩子的头发,把孩子提出水面。他试探发现,孩子掉下去的地方是一个深坑。
尹洪威说,虽然每年都有很多人溺水身亡,但是他还会坚持游泳,会本着“四不游”的原则游泳。
(生活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