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专访首位当选美国常春藤名校校董的中国大陆学子
在拥有141年历史的康奈尔大学,一条爆炸性的新闻近日出现:一位28岁的中国留学生当选了该校校董,这也是美国8所常春藤名校有史以来首位籍校董。这名学生名叫叶茂,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康奈尔大学在读博士。叶茂从进入康奈尔大学到当选为校董,只有短短8个月时间。昨天,暑假回国探亲的叶茂与记者面对面,叶茂坦诚地说:“其实我英语并不强。”参选热爱母校打动高层
校董中包括一名学生代表,与其他高层领导一起来讨论学校的诸多决策,这是康奈尔大学的传统。但在拥有两万多名学生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华人学生只有397名。华人作为学生代表当选校董,谁都没有想过,包括叶茂本人。
叶茂出生在江苏扬州,2002年人民大学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5年8月到康奈尔大学读金融博士,他的妻子也在康奈尔大学读博。“我最初不知道学生还可以竞选校董。有一次,我为了原母校人大与康奈尔大学的一些合作项目和康奈尔大学高层争辩,学校应用经济系系主任建议我竞选校董。他说:‘既然你能为你原来的母校据理力争,将来也能为康奈尔大学维护利益’。在他的提醒鼓励下,我报名参选。”竞选演讲口误被喝倒彩
“竞选最初就像超级女声,进行海选。美国学生的参政意识很强,有很多人报名。”回忆起参选的日子,叶茂说简直像打仗一样。他专门去找康奈尔大学第一演讲高手,请他为自己单独辅导。在这一阶段,每位竞选者必须征集足够的签名才能获得报名资格,但此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演讲拉票,叶茂只好一次次跑到学生宿舍、食堂、餐馆、自习室发放竞选纲领,一遍遍宣传自己的主张。
“我英语口语不好,演讲的时候出现口误简直是家常便饭。”在被提名为候选人之后的一次重要演讲中,因为紧张的缘故,叶茂出现了几次重大口误,台下响起了喝倒彩的嘘声。
危急时刻,叶茂深呼了一口气,镇定地说:“作为一名国际学生,没有什么比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更可怕的事了。我要感谢我的妻子杨希,感谢她给我信心和勇气站在这里,我之所以站在这里,就是为了告诉她我有多爱她。”说到这里,全场掌声雷动,一些喝倒彩的人上前道歉。获胜依靠“中国式思维”
作为外国学生,成功当选确实不易。叶茂曾经遭到校园内的保守派势力的猛烈攻击,但他始终顶住压力,“我的每一条主张都是为了整个学校的利益。”叶茂提出了“better teaching;betterliving;betterranking(更好的教学、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排名)”的竞选纲领。其中,“更好的教学”目标直指本科生课程评估体系改革。康乃尔大学每年都会对教师进行评估排名,但与美国其他大学一样,评估结果一般不对学生公布。叶茂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公开评估结果,以促进教师认真教学。
“对于公开排名,学校有顾虑,因为怕老师因此讨好学生而不严格教学。我就提出了‘搞特区’:先在部分院系试行,考查其效果。如果成功则推广,不成功则再研究改进提高的办法。”
“摸着石头过河”得到了学生们的拥护。叶茂很得意地说:“这是中国式思维呀。”
就职 29岁生日将参加盛典
依据康奈尔大学宪章规定,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叶茂与其他几十位校董一样对全校重大事务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他有权参与受理校内法律诉讼,了解学校的预算和决算、人事变动、高级职员任免、校产投资、融资以及审计、基建等情况,并参与各项政策制定。与叶茂同时当选的新董事还有5位——身价150亿美元的印度家族企业塔塔集团的掌门人拉坦·塔塔,康奈尔大学前副校长罗纳德·埃登伯格,美国宝洁公司品牌部经理凯丽·布朗等。
进入管理层,叶茂觉得自己拥有了极为难得的一个机会,到现在他已经参加了两次校董事会会议了。作为华人,他时时都在想着自己能做些什么,特别是为中美文化交流做些什么。在与记者几小时的交谈中,叶茂接到了几个电话,其中就有一位中国知名企业家与他商谈考虑在康奈尔大学捐助中国讲座教授席位的事情。康奈尔大学的一位校董这样评价叶茂,“你是康奈尔大学驻中国的大使。”
今年9月7日,康奈尔大学新校长任职。作为校董,叶茂和夫人收到了就职典礼邀请函。叶茂激动地说:“这一天正好是我29岁的生日。我一个不到30岁的留学生能够作为嘉宾参加这样盛大的典礼,我觉得万分荣幸。作为华人校董,我也压力巨大。”晨报记者代小琳/文图片由叶茂提供新闻链接叶茂谏言中国学子
当被请求为母校人大的学弟学妹给出建议时,叶茂用质朴的语言给出了两条相辅相成的建议:有勇于尝试的精神
“首先,要有勇于尝试的精神。”叶茂笑着说,“工作以后,往往是你有什么样的能力决定你可以做什么样的事,不过作为学生,更多的是你做过什么样的事决定你有什么样的能力。有人认为我因为能力强才去竞选校董,但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其实这些能力都是竞选中练出来的。”要计划周密能吃苦
“在敢于尝试的同时还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吃苦的精神。仅举一例,这次我曾经和一些想去一流大学的同学座谈过,感觉大家都非常出色,但是还是有一些同学对这项工程的难度缺乏估计。随着国外对中国的逐渐了解,当年以托福、GRE定终生的时代已经远去。如果想要去一流大学,一定要选修一些难度大的课程,同时阅读一些专业文献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