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世祖俱乐部到现代精英摇篮 英国伊顿公学的原罪和涅槃
历代英王室男人毕业的伊顿公学成为“狗屎” 全面革新后如今重新崛起
数百年来,英国国王亨利六世创办的、比邻温莎堡的伊顿公学,都是王公贵族子弟必然的选择,他们在那里锻炼言行举止,成长为一个标准的“英国绅士”。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学生,身上都打着贵族的标签,长大后纷纷拜相封侯,尽享荣华富贵。
于是,冲着学校的金字招牌,冲着“能量巨大”的校友会,全球富豪政要为了一个录取名额要争上十几年,哈里王子都差点被拒之门外。
谁知世道突变,原来的名校成为英国民众眼中的“狗屎”,培育的“标准贵族”也成了“无能二世祖”、“陈腐特权阶层”的代名词,学生在校外一报身份就“人人喊打”。
面对这种状况,学校不得不进行艰难的转型,从培养贵族变为培养精英,招生不问出身只论才华,弱化等级观念强调开放亲和。这些改革措施,确实是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从伊顿毕业生哈里王子蹬着侍从屁股脱鞋,从每年4万多英镑的高额学费,从五百多年不变的燕尾服校服这种种特征不难看出,尽管伊顿公学失去了“特权”的光环,但它离寒门天才还非常遥远。
20来名小“绅士”,穿着黑色燕尾服,打着白领结,在老师利姆·麦克斯韦的带领下学习。你不必以为自己回到了中世纪。这就是高贵的伊顿公学,坐落在伦敦西部35公里处的一所男子学校。拥有556年历史的伊顿公学一直以来都是王公贵族子弟们的指定学校,英王储查尔斯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都毕业于这所学校。伊顿公学这个名字数百年来一直是特权的同义词,是一个盛产英国精英的地方。但如今这里可不再是没精打采的贵族子弟的温室,新一代的伊顿男生们不是优雅地念颂拉丁文,他们每天要盯着电脑屏幕,设法熟悉微软数据库软件的程序。
温莎堡畔贵族中学 五百年来平民莫入
这所学校,名为“公学”,实际上是—所私立中等学校,于1440年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创办,素有“绅士摇篮”之称。创校之初,亨利六世之所以将它命名为“公学”,原意是想让贫穷孩子也能进入该校读书。
不料王室贵族子弟纷纷入学,形成一种高贵的气氛,平民子弟望而却步,因而它变成一所门第森严、只向贵族子弟开放的学校。学校距离温莎堡不过数百米之遥,英国王室子弟,不少曾在伊顿公学攻读。
即使在英国——这个好像已被世人确认为守旧的地方,伊顿也绝对是个“冥顽不化”的另类。在今天,恐怕只有伊顿仍保留着只收男生的传统,他们的学生人数永远“奇怪地”固定在1480名,年龄一律要求在13岁到18岁之间。学费更是贵得惊人,每年4万多英镑。但即便如此,想来这里上学的人还是挤破头。英国有些名门望族,为了让子弟能进入伊顿读书,当男孩出生,领得“出生证”
时,即向该校报名,12岁后就凭此入学。
即使报了名,也未必一定能被录取,还必须经过繁琐得近乎严苛的程序,申请者要参加60分钟的面试和包括英语、法语、地理、历史、拉丁文、数学以及宗教学等科目在内的笔试。当初,哈里王子就差点被学校拒之门外,还是英女王说情,才被录取。据说,英国每400名男孩中,有一名能进入一般的公立学校读书,而要进入伊顿的,每1500名男孩中才有一人。而且,英国之外的不少富豪和政要,也都想把儿子送到伊顿公学来读书,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入校即获三大魔力 铺垫一生金光大道
家长和孩子们为何对伊顿公学趋之若鹜?因为学校有超级优秀的师资队伍,有配套完善的高品质教学设备,但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人们都是冲着学校的“魔力”而来的。
魔力之一:轻松进名校。牛津或剑桥这样的大学有多难进,相信大家都明白,不必再赘述。但对于进入伊顿公学的学生来说,他们中半数以上的人都可以进入牛津或剑桥深造。进入伊顿公学,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踏入了牛津或剑桥。
魔力之二:权势的种子。伊顿公学的毕业生,身上都打着“精英贵族”的标签,不论政商各界,都是领军人物。英国19位首相和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英国最高荣誉的英勇奖章)的获得者都来自伊顿公学。也就是说,伊顿公学的毕业生的身份,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魔力之三:钻石级人际关系网。和眼下国内各种MBA、EMBA大热的原因一样,人们最关注的,还是进入伊顿公学所能发展的广泛而有用的人脉。那里汇聚了达官贵人的子弟,而且学校一直致力于增强学生凝聚力,有了这样的校友会,等于为以后的发展铺垫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民众鄙夷“狗屎”名校 斥其尽出陈腐二世祖
但是,社会环境发生了转变。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骄傲的英国现代精英阶层都把伊顿公学当成“狗屎”,他们认为伊顿公学代表了以前那个等级分明的社会的一切错误,学校培养出的都是对国家毫无贡献的人,就因为有幸降生在拥有封地、财产和特权的家庭,就能获得闪亮的头衔和权利。这并非少数精英的看法,而是代表了大多数英国人的态度:从伊顿公学出来的都是些二世祖,他们处处享受特权、占尽便宜。把持着各个领域的重要职位。凭什么!
因此,在如今的英国,成为伊顿公学的学生,可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公众对学校的怨恨太深了。罗里,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他的姓氏应学校的要求被删除了),他有次乘坐越洋飞机,当邻座问他来自哪所学校的时候,他很诚实地回答说是伊顿公学,结果在接下来的6小时里受尽冷嘲热讽,至今罗里还为那次的老实回答后悔不已。道格拉斯·赫德,撒切尔内阁的外交大臣,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他的家人相信,“假如我没去伊顿公学,我在1990年就将当选首相”。(那一年,英国保守党推举了约翰·梅杰,他毕业于伦敦南部的拉特利施语文小学。)
在现在这个精英领导的年代,伊顿公学成为“英国贵族”的代名词。这是陈腐、傲慢和无能的象征,向人们描绘出了一幅这样的景象:那些并不优秀的男生,就因为家长支付得起每年4.4万美元的高额学费(赶上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费),就能进入这所学校,培养从容自信的态度、优雅的发音和非常有用的人际关系网,这些将保证他们进入英国社会高层。至少在学多都市评论家看来,这导致英国民众一种常年的反私立学校和反伊顿公学情绪。
为了生存痛苦转型 不育贵族转育精英
英国社会甚至出现了取缔伊顿公学这样的私立贵族学校的呼声,而且政府几乎通过了决议。当时,为了生存,伊顿公学甚至考虑迁往爱尔兰。于是,伊顿公学不得不进行了痛苦的转型。
自1440年建校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教导青少年学生如何做一个高贵的人,现在,学校为这种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弱化等级观念,更具竞争精神,更具全球化精神。据最新一期的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学校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保守的百年伊顿公学,开始致力于培养精英人才而非旧式贵族。教育评论家认为,关键是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确——尤其是生源的问题。假如伊顿公学不只面向富裕阶层招生,而是向全国的最聪明的孩子敞开大门,或者把目标对准全球任何地方的最聪明的孩子,那么它将成为21世纪精英的摇篮。不只是英国的精英,而且是世界的精英。
不朽特权风光不再 敞开大门广纳英才
尽管也曾有学生对麦克斯韦老师说,打字的工作可以交给他爸爸的秘书去做,但学校强调,所有一年级新生必须学会打字,这样他们才能学会使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利用覆盖每一间教室、宿舍的校园网以及互联网来完成学业。有些学生的口音显示,他们来自贵族阶层,但大部分学生都来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
在上课的时候,麦克斯韦老师可以通过电脑投影仪来进行图文并茂的电子教学,学校的的大部分教室都配备了这种高科技教学工具。学生们利用电脑程序来进行模拟的项目设计,看谁能在一学期中赚钱最多。这种现象在英国的学校中并不罕见。但是,两年前麦克斯韦刚到伊顿公学的时候,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必须一点一点地创建这个IT系,根本没功夫自我陶醉。他说:“我告诉这些男生们,他们中的30%,以后将为中国或印度公司打工,他们将被拎出来检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论他们是什么出身(从什么大学毕业)。这和以前的伊顿公学毕业生可完全不同。”
许多标榜着“不朽特权的象征”的英国公共机构似乎都在丧失他们的影响力,王室家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其受欢迎程度大不如从前。那么伊顿公学呢?未来,它将教授什么样的课程,针对什么样的孩子?它是继续制造自鸣得意的花花公子,还是为一个无阶级的、多样化的世界培养诚实有用的人才?
争议
自信还是傲慢? 一口贵族腔满身富贵气
伊顿公学一向标榜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其办学的目标之一。如果你与英国上层社会的一些贤达显贵人士交谈,就会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他们人格养成的基础,归功于伊顿公学。例如,曾是伊顿学生的英国工党议员戴立耶,回忆自己在伊顿公学读书的情景时就说,他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领教到凡事必须看重自己的哲理。虽然他们当时都是年仅十三四岁的少年,但个个都被熏陶得无比自信。
戴立耶说:“有一回我被一个叫雷夫的男孩殴打,跑去向导师告状,导师要我立即把雷夫找来质问。但当我上楼大声喊他时,雷夫却慢条斯理地回答:‘好——可是让那家伙等等也无妨!’”戴立耶所列举的这个“藐视权威的自信典型”,在英国普通民众的心目中,却认为是伊顿学生自负自傲的表现。
有人说,伊顿的学生,年纪小小,可高人一等,即使不穿校服,也很容易被辨认出来。因为他们会操着特有的贵族腔调(学习高贵的发音和遣词造句习惯是伊顿公学的重要课程)、爱理不理的同你谈话。除非你也是“伊顿人”。
对此,伊顿学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自己经过伊顿的教育训练,举止优雅,谈吐不俗。自然看起来特别神气,所以,这是信心十足的表现。
传统还是陈腐?
燕尾服白领结一穿几百年
伊顿的规矩使它显得处处与众不同。严格的着装是伊顿的校规,伊顿公学为不同职位、不同等级、获得不同荣誉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着装。伊顿的校服是非常古典的黑色燕尾服、白色衬衫、圆领扣、黑色的马甲、长裤和皮鞋。这套行头至少要700英镑,加上配套的成打衬衫、领带等,装扮一个伊顿人,至少要好几千英镑。
在黑色燕尾服中,有一些带披风的,那是国王奖学金获得者的标志。有些穿不同颜色马甲的,是伊顿5年级的“明日之星”,他们是从所有获奖者中选出的佼佼者。如果配有银色扣子,则代表最高级别的优秀学生,他们有权参与学校政务。通过这些日常服饰上的变化,突出竞争中优胜者的地位,使他们理所当然地鹤立鸡群,让学生充分体会优胜者的优越感、荣誉感。
校长、教务长、舍监和各学科负责人,也有不同的黑色学袍,稍微正式的场合,学袍一穿,犹如宫廷朝服,也是等级分明。
此外,校方规定的学生必备服饰清单也多少有些“触目惊心”:表中按校服、正式服装、地方外出装、体育与网球装、娱乐装、内衣、板球装以及个人用品等分类,每类均对件数和颜色有着详细的规定。仅个人用品,就包括2套睡衣、1件浴衣、1双拖鞋及4条浴巾等十几项内容。所有衣服还要求必须印上学生的名字、清洗号。
严格还是苛刻?
要求学生各方面趋近完美
可能绅士们正是在忍耐、约束,甚至折磨中造就的吧,如果说美国式教育以老师上课把脚跷在桌子上、学生可以随便吃东西出名,那么伊顿所代表的英式传统,则是以它出奇的严格确立风范。
强度大到老师也吃不消
伊顿的学生们虽然衣食无忧,但作息时间却极其严格。他们每天早上必须7时30分起床,参加祷告仪式,然后一直上课到午后1时45分,下午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晚上9时30分准时熄灯就寝。这样刻板而一成不变的时间表,常常令伊顿的老师们都感叹生活太紧张,简直不是人过的,更别说十几岁的孩子了。
学校的课程安排也非常紧张,中学6年的文化课被压缩在4年里学完,最后2年是“大学预科教育”。而且,实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快、慢班方式:每个单科都分14个等级的快慢班。因此,有些学生这科在14班,另一科可能在1班,时刻提醒你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每年通过伊顿考核,前几名会升入更高班。
除了文化课之外,学生还必须参加包括马球、赛艇、击剑、柔道在内的30多种贵族运动,还要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这里开设了10多种乐器课,并重金礼聘名师任教,其录音棚的精良设备更是可与知名唱片公司媲美。
精神压力几乎把人逼疯
对于一名十几岁的少年来说,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和锻炼实在是太过辛苦。但精神方面的压力则更大——在伊顿,每个学生都配有私人导师,导师同学生每周见一次面,了解其学习、生活、起居等情况。然后给出评语,寄给学生家长。
伊顿每幢学生宿舍楼都有一位楼长,负责处理学生从生活到学习的一切问题。学生如果犯了错,也由楼长决定如何处罚。伊顿曾有过体罚制度。
该校的一名四年级学生汤姆告诉《时代周刊》的记者,这所学校太过强调优秀了,以致于那些没有什么特殊天赋和骄人成绩的学生很难生存下去,有些达尔文进化论的感觉,一旦你不适应它,就等于说“我是个被淘汰的失败者”。
毕业生感觉如逃出监狱
难怪,有些毕业生公开声称,伊顿公学简直是监狱。难怪,当哈里王子离开伊顿公学时,他高举双拳,大声欢呼:“棒极了!”。能挺过来确实不容易。
转变
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素以校方管理严格、学生品学兼优著称,但在一些毕业生眼中,僵化古板却成了学校形象的代名词。面对世人的种种指责,伊顿公学形象的逐渐下滑,校长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力求塑造“新伊顿人”。
古板教条逐渐式微
年过半百的艺术家亚历克斯·阿克斯布里奇至今不愿回忆他在伊顿公学的生活。一次接受采访时他说,那简直就是惊悚片,现在他路过伊顿校址还心有余悸。《007》作者伊恩·弗莱明也对伊顿公学印象深刻,因为他的鼻子就是在参加伊顿野地游戏时磕伤的。英国前财政部首席大臣乔纳森·艾特肯被指控作伪证时,为了表明自己不畏牢狱之灾,竟说:“我几十年前在伊顿呆过,什么苦没吃过!”于是,有媒体便将伊顿公学与监狱加以比较,得出了两者的诸多相同点:吃苦、集体生活、单一性别、统一服装。
长期以来,伊顿校园一直沿袭着浓厚的中世纪欧洲文化传统,学生至今还穿着19世纪的黑色燕尾礼服,内衬白色高领恤衫。不过就因为进餐、上课等都要穿着这种限制行动又拘谨的校服,所以很受学生诟病。虽然学生头上那顶传统黑色高帽已可取掉不戴了,而且校长在考虑废除这种古板的校服,不过至少现在的学生比前辈好多了,他们可以演戏、游历、参加舞会,结交女孩,课余时间还可以穿牛仔裤在镇内游逛。
由极度自傲转向谦逊国际化
一直以来,大众对伊顿学生很多负面评价。弗雷明在书中介绍了伊顿形形色色的学生,“圣人”、“罪人”、英雄、小丑、无赖、骗子和恶棍,但他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极度自信。
“他们16岁时就相当傲慢,”身为伊顿人之女,斯科特评价说:“直到10年后他们才会变得谦逊些,那时当了画家或木匠的他们会装作从没在伊顿呆过。”现年39岁的朱莉娅·斯蒂芬森却不同意“伊顿人成年后会谦逊”的看法,“我父亲说,如果我和一名伊顿人或银行家约会,他就剥夺我的继承权。其实这大可不必,我能看透那些肤浅的狂妄自大者。伊顿人对女性来说真恐怖,他们更喜欢和公司里的其他男人度过一生。我和他们吃过一顿饭,所有伊顿出来的都摆着高人一等的架子,我插不进一句话。那是我至今吃过最糟的一顿饭,我都替他们脸红”。
事实上,伊顿公学的学生原本并非如此。英王亨利六世创校时,本是为清贫学生建的免费高素质学校,只是自17世纪开始,伊顿公学逐渐变成英国最著名的贵族学校,平民子弟反而难入其门。据统计,英国男孩入读一般公学的比率约为1∶400,但入读伊顿公学的则约为1∶1500。家庭背景加上学校教育,无怪弗莱明在书中写道,伊顿人被普通人视为“傲慢、堕落,至少也是难以理解的怪异人物”。
不过现在的伊顿已经迎来了一个好时期。南茜·格里森·詹妮的儿子亚历山大是“新伊顿人”,走到哪儿都向人们说,她儿子的同学们“是群谦逊、具有国际化思想的人,他们能和任何人谈话”。伊顿公学的校长,签名的时候总是只签“托尼”,据说这也是一种谦逊趋势的表现。作为一名农场帮工的孙子,他透露出内敛、平静且亲切的气质,而非高傲、咄咄逼人。作为伊顿公学上个世纪60年代的毕业生,他认为,和当年相比,如今的伊顿公学“更开放、更多样化、也更亲切”。
假如这样的话,对那些离开伊顿公学的人也有帮助。Zygos公司的资深猎头约翰·维尼说,人力资源市场也注意到了伊顿公学的转变。以前伊顿公学的毕业生多数任大企业主管,但是自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们受到排挤,被认为是私立学校出产的“老古板”,来自公立学校的学生取代了他们的位置。不过,维尼说:“近年来伊顿公学这类学校的毕业生们,已经自我扭转了在就业市场的窘况。他们有钱、有好老师,这些孩子们获得更多的机遇,也都表现得信心十足。”
雨果·狄克逊1981年从伊顿公学毕业,如今是在线财经服务网站的CEO兼记者,他说,英国商场,尤其是伦敦金融市场,如今变得更具竞争性和国际化,这基于先进的理念,而非“陈旧的校园关系网”可以承担的。伊顿公学人际网也许有帮助,但“即使你聪明绝顶,不努力也别想获得任何成就”。伊顿毕业生们如今已经不必再担忧公众对伊顿公学毕业生的偏见。维尼说:“没有人需要背负这样的阴影,雇主如今对雇员更加一视同仁。”“伊顿公学负担”即使曾经真实存在,如今也变得非常淡了。
课程设置紧跟潮流
伊顿公学是一间古老学府,校舍屡经扩建,学生住宿房位已超过千个。学校管教素以严格见称,学科比一般中学较深,而且学生必读古典文学。近年来,伊顿赶上世界潮流,对数理和语言科颇为重视,学生们不但学习数学、经济、音乐、艺术、物理、生物等课程,还有很具规模的理化实验室及现代语言室,学生必须兼读一门外文。
伊顿目前仅有两名中国学生,其中一名叫做木晨(化名)的17岁北京男孩说,他已经在伊顿度过了4年时间,这里的生活十分丰富,他还被选为年级的学生会主席。他说,自己4岁便来到英国,现在中文已经不太好了,自从学校开设中文课后他每个学期都选修这门课,现在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喜欢戏剧的木晨说他很喜欢学校里的剧团,他每年都要和同学们一起排练二十多场不同的剧目。此外,学校里还经常举办各种体育比赛,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每周有三天的下午都会有体育比赛,木晨觉得,在伊顿的生活每天都很充实。
高额奖学金助平民化
伊顿公学的学费额为全英第二高,使穷家子弟望而生畏。所以该校的第一项改革,是特设助学金,奖励勤奋好学而缴纳不起学费的优秀学生进入该校读书。第二项改革,是向外国学生开放,以求改善伊顿的国际形象。目前全校1270名学生中,有50名是外国人。第三项改革,是高年级学生可选修俄文。最近,日本住友银行给该校捐赠了100万英镑基金,相信该校不久会增设日文科目。
近年来,伊顿公学还任命了第一位伊斯兰阿訇,因为每年在伊顿公学就读的海外学生中有很大一批来自中东和阿拉伯国家,以满足这些学生的宗教需求。
此外,伊顿公学将设立一个5000万英镑的基金,为三分之一的学生提供学费补助。英国媒体认为,这个计划将很可能改变这所老牌私立学校的学生构成。伊顿公学校长托尼·利特说,学校希望借此计划拓宽学生的来源。
伊顿公学的这个助学金计划可谓是英国私立学校系统最大的助学金计划之一。“我们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伊顿提供的教育。”利特说,“这笔基金将为三分之一的学生提供某种程度的学费资助。我希望能达到‘英国读书贵但在伊顿就不费钱’的目标。”
利特没有说这5000万英镑如何筹措,媒体估计伊顿有可能求助于伊顿校友和商业银行。
目前,伊顿公学共有13%的学生接受了基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助学金,资助金额占学费的一半。伊顿同时还有一个1年资助5名预备学校学生的计划,设5种奖学金奖励公立学校中10岁的优秀男生,这些孩子可以免费在预科学校学习3年,之后进入伊顿。
伊顿校长专访 不以分数论成败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学之一,伊顿公学一直以其高水平的学术能力、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醇厚的历史积淀享誉全球,当然,还有它所背负的“贵族学校”名号。伊顿公学校长托尼·利特也讲述了一些在普通中学中会遇到的难题他们是如何化解的。
关于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
问:在贵校有没有厌学的孩子,你们是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
托尼:可以肯定,我们从来都不会放弃。学生如果因为厌学而离开学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失误。因此我们要求每个人都能完成学业,而且能够成功。针对在学习中确实有困难的学生,伊顿有一套系统帮助他们,比如每周会安排一次心理学家的咨询和辅导。我们尽量让学生选课的时候根据自己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
关于教师:不爱孩子的不要
问:教师对于培养精英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伊顿怎样选择优秀教师?
托尼:在伊顿有160名教师,他们大部分人拥有博士或是硕士学位,但有时我们也会冒一些风险,对于一些没有正式执教证书,但能力超群的老师也会使用,我认为他们能够给年轻的孩子提供很多东西。我们要求老师除了能教课,也可以教足球或者其他。我们需要他们跟孩子处理好关系,有很多老师学术很高,但不喜欢小孩子,伊顿就不欢迎。
关于男女生交往:尽量保持平衡
问:我们知道伊顿公学是世界上男子教育的顶级典范学校,但是这种性别教育是有其固有缺陷的。比如说男生的心理健康、健全问题。
托尼:虽然我们是一个全男生学校,但是许多管理者、老师还是由女性担任的。同时我们还和女子学校互相交流。比如在学校的戏剧表演中,到需要扮演女生角色的时候,我们就到女校去邀请女生来演出。我们还和当地的一些男女混校的公立学校进行校际交流。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关系,我们在其中需要尽量保持平衡。
哈里王子:典型“老伊顿人”
在如今的英国,假如被人称为“老伊顿人”(Old
Etonian),就意味着你是个无能的二世祖,家长花大钱把你塞入贵族学校,你除了自大傲慢和骑马弹琴之外,什么对社会有用的真本事也没学到。进入社会后,反而通过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占据要职,还拉帮结派,形成自己的“伊顿人”小圈子,排斥、压制圈外人。
据说,当时哈里王子由于未曾通过录取考试,被伊顿公学拒之门外。伊丽莎白女王苦苦请求校长给个特殊照顾,校长也迫于全社会对戴安娜王妃的热爱,不得不招收了这个“傻学生”。因此,哈里王子一入学,便被同学们剃了一个傻头,扔出了墙外。便有英小报大肆登载哈里王子的“新发型”照片,英女王也只能装聋做哑。
但无论如何,哈里总算是熬过了6年时光,从伊顿公学毕业。虽然曾有伊顿老师声称,哈里的功课是“额外关照”才过关的,而且有些还是请人代笔,但他总算和父、兄一样,成为了一名“伊顿人”,成为了无数名人的校友。
道格拉斯·赫德:
只因出身伊顿公学 痛失英国首相宝座
曾任撒切尔内阁外交大臣的道格拉斯·赫德,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他的家人相信,“假如我没去伊顿公学,我在1990年就将当选首相”。当时的英国社会已经进入精英统治阶段,而非贵族统治阶段,民众憎恶旧特权阶层的一切,当然包括私立贵族学校里出来的“英国贵族”。考虑到这个原因,保守党舍弃了道格拉斯·赫德,推举了公立学校出身的约翰·梅杰作为该党的首相候选人,梅杰也不负众望登上首相宝座。
“伊顿人”的小圈子
主文已经讲过,人们削尖了脑袋要挤入伊顿公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那里的人际关系网。而伊顿公学也在学生中大力培养这种同窗情谊,认为这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并能敦促学生积极向上。
学校大力培养同窗情谊
校方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向低年级学生们展示学长们的优异表现,通过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让低年级学生们找准奋斗目标,伊顿的良好校风、礼仪,就这样代代相传。同时,人都有从众心理,尤其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最希望获得认可。他们害怕被排斥在外,会努力靠拢集体,会不自觉的对照“伊顿标准”去完善自己,以免成为“被淘汰的失败者”。因此,不论伊顿公学如何标榜自己一直致力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实际上他们培养的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标准贵族”,只不过,有的人骑术精湛,有的人声乐不凡。
你娶我妹妹我娶他表姐
这种少年时的影响是如此深厚,以至于这些学生长大后还对这种情谊恋恋不舍,因此倾向于彼此家族间互相通婚,往往是你娶了我的妹妹,我娶了他的表姐,正好大家都门当户对。而且,根深蒂固的伊顿标准让他们也很难再接受圈外那些“不合规矩的下等人”。
一家七代男人皆为校友
既然这些人把伊顿公学出身看得这么重,也就不会给自己的儿子选择其他的学校。有一名伊顿毕业生曾透露,从他往上再数七辈,家里的男性全部都毕业于伊顿公学。
要升官发财先去认学长
大英帝国称雄世界的时期,伊顿公学曾是英国殖民地上层家庭男孩的首选,从印度王子到阿拉伯王子,人人一口“伊顿”口音,见了面不谈国事,先称兄道弟弄清楚对方在校的年头辈分,以及住在伊顿的宿舍楼和房间号,关系就拉近了许多。
这一传统也延续至今,英国政界有所谓的“伊顿党”,学长提拔学弟,共同把持重要部门;商界,“伊顿人”也更倾向于和圈内人做生意,认为校友更可信赖。对于这一现象,学校的负责人曾经颇为得意地说:“我们根本不必专门举办校友会”。谁知这种“自豪”最终成为被普通英国民众憎恨的根由。
大卫·卡梅隆:新伊顿人代表
大卫·卡梅隆是现任英国保守党党魁,他现代、热情、活力四射,就像当年,年轻的布莱尔曾经让工党为之倾倒一样,卡梅隆也让保守党看到了重新入主唐宁街10号的希望。
很多人看好卡梅隆将成为下一任英国首相,在许多英国人看来,卡梅隆具备了一切做首相的条件。出生在一个富足的股票经纪人家庭的卡梅隆,有着同多数首相相似的经历,从小就读于赫赫有名的伊顿公学,然后考入牛津大学深造,这是一条被英国社会称为“权贵之路”的求学道路。
保守党是英国的老牌大党,出现过丘吉尔、撒切尔夫人等著名首相。在人们的印象中,保守党的领袖,要么是银发绅士,要么是秃顶老头。而不到40岁的卡梅隆天生一张“娃娃脸”,缺乏保守党所期待的硬汉风格,这令他一度被人们所忽视。但是后来他以一场激情荡漾的竞选演说彻底征服了人们。他不用讲稿,也没有提纲,潇洒自如,口若悬河。他直指保守党已经成了“沉闷守旧”的代名词,发誓要“将保守党带入新时代”。演讲结束后,全体保守党党员起立3分钟向他鼓掌致意。
年轻的卡梅隆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他曾把宣布竞选党首的记者招待会布置得像个高级酒吧,用水果奶昔招待来宾。当记者追问他是否吸过毒,他半开玩笑地回答说:“这是众多学生的共同经历。”此后的一天,他在大街上突然被一个头发蓬乱、不修边幅的黑人男子一把抱住,并被亲昵地叫做“坏孩子”。而卡梅隆不仅没有丝毫不悦,反而高兴地和那个人聊了起来。于是,卡梅隆成了英国大小报纸追逐的对象,人们也渐渐熟悉了这个住在诺丁山富人区、每天早上骑着自行车和街坊四邻打招呼的年轻人。可以说,他成功摆脱了人们对伊顿人那种自傲自大迂腐古板的固有印象。
伊恩·弗莱明:典型叛逆者
这位号称“007之父”的作家1908年5月生于伦敦。父亲是牛津郡保守党众议员、少校。1921年他入读伊顿公学,但是因行为不良被学校开除,其后在桑德赫斯特军校又因违反校规而未获军衔。屡遭打击的伊恩对传统、机械的教育方式厌烦透顶,后来曾做过记者、最差劲的证券经纪人、海军情报局局长私人助手。弗莱明的间谍生涯,比007更具传奇色彩。而他也有意无意的将自己的个人经历融入小说中,潇洒而又身手敏捷的邦德在剧情中同样入读伊顿,而且就读过两个学期,只是因太过叛逆后来被退学。
惠灵顿公爵一世:靠伊顿打赢拿破仑
伊顿公学是英国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除培养了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等王室子弟外,英国历史上19位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都是该校毕业生。惠灵顿公爵也是其中之一。这位英国著名的将军和政治家从小就读于伊顿公学,但成绩很差。母亲为了攒钱送他弟弟上学,让他中途退学。
惠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这场战争是在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打赢的(因为伊顿学生的体育活动在课余时间占的分量很重)。惠灵顿公爵这段话深刻地说明了体育在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凯恩斯:伊顿道路遵循者
“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的称号属于凯恩斯。《泰晤士报》在凯恩斯去世时发表的讣告中这样描述他:如果要找到一位同他的影响同样大的经济学家,我们就不得不追溯到亚当·斯密。
他是20世纪的典型走伊顿道路的学生:7岁进入波斯学校,2年后进入圣菲斯学院的预科班。几年以后他的天才渐渐显露,并于1894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第一个数学奖。一年后,他考取伊顿公学,并于1899和1900年连续两次获数学大奖。他以数学,历史和英语三项第一的成绩毕业。1902年,他成功考取剑桥国王学院(剑桥大学)的奖学金。
伊顿公学的十个关键词
(一)
●“独立”在伊顿精神中居于首位。进入伊顿的男孩,差不多个个都有值得称道的家庭背景,但在伊顿,谁也不能再依靠它享有特权。伊顿有严格的校规和作息时间,虽然生活中的大麻烦可由舍监或监护人处理,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完全由孩子自己安排。进入伊顿的第一年,学习如何生活是主课。学会独立地进入社会,这对13岁的孩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意味着从生活到心理上不再依赖别人,事事由自己思考和解决。伊顿的舍监、老师们决不充当保姆式角色,学生有理允许争辩,但首先自己要经过认真思考、理清思路,撒娇或无理取闹绝对没有市场。这一年打下的基础,不仅有利于在伊顿就学的5年,而且惠及一生。
●“个性”即创造性,是建立在学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自信基础上的,是自我意识的成熟。在学校生活中,从把自己房间布置得具有独特品位,到如何选择与自己性情相投的朋友,再到怎样向别人展示个人长处等,都充满个性。课堂上回答问题,小到造句,大到国际政治问题,都要有创见。伊顿公学里有无数的学会、协会、俱乐部和文化活动,更是每个学生表现特长、施展才华的机会。
●“友爱”体现了伊顿人将互相帮助视为天经地义。伊顿的每座宿舍楼就像一个大家庭,各个年级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孩子们在亲密无间的接触中积淀诚挚感情,形成良好校风。在伊顿人之间,如果对有困难者不伸出援手,不仅无法毕业,还会成为丑闻。
伊顿公学的十个关键词
(二)
●“忠诚”是伊顿人的座右铭。在伊顿,提倡对待朋友绝对忠诚友爱,如对别人的承诺、选定的事业或事吴国家、民族的荣誉等等,必须保持一贯的忠诚。这是一种品质。相反,背后打小报告、出卖朋友的人,遭人鄙视。
●“尊严”是要进行不屈不挠的努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放弃就是丧失尊严,承认束手无策也是丧失尊严;而不屈不挠的努力,哪怕一次次失败,只要坚持不懈就是保持尊严。
●“勇敢”是伊顿强调的一种无所畏惧的挑战精神。伊顿的学生每天有一半的时间从事体育活动,一方面是长身体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伊顿传统的体育运动“墙戏”“五人游戏”和“田野游戏”,都是对抗强度大,甚至过于勇猛和粗鲁的游戏,一场比赛下来,经常是一身泥水、满脸挂花。但男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了勇敢和挑战。
●“传统”一词带有英国文化追求稳健、深厚、实际和循序渐进的特征。伊顿鼓励个性、创新,却反对哗众取宠。他们在精神上,尊重传统,持续发展;现实中,承认秩序,恪守法治;思想上,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所以,伊顿学生的校服类似燕尾服,学生要学习骑马、击剑、划船等许多优雅的贵族运动,学校保持着许多上流社会的仪式和礼节。学生对老师都彬彬有礼,与老师说话时都保持着站姿。
●“绅士”,即要求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遇险境或难堪时,保持理智、平静,不失态、不惊慌。这种克制、含蓄和内敛的心理素质训练,是伊顿的教育目标之一。
●此外,还有谈吐的机智、幽默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优越的使命感。10个关键词综合起来,就是伊顿人的基本素质。
本版编译 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