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6月21日以来,本报围绕救助董艳明进行了系列报道,从各个方面对他进行帮助,并结合个案剖析当下的慈善机制。前天,本报记者又与董艳明的弟弟所在地——河南的《大河报》记者取得联系,希望社会一起关注董艳明及其家庭,引起了《大河报》的重视,并派记者进行采访。 而在董艳明弟弟的学校,也掀起了一股救助热潮。
爱心串起了南京焦作
董艳明的弟弟董艳岭临近毕业,却不幸被确诊为尿毒症。面对如此重病,全家人一筹莫展。《大河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日,董艳岭所在学校的师生纷纷解囊相助。他的辅导老师李东印率先捐款200元,同学王玉柱从自己的奖学金中拿出1000元捐给董艳岭,很快师生们便捐出了6000多元钱,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领导获悉后,立刻到财务部门借出5000元给董艳岭,使他能够及时住院治疗。
可是,要彻底治好尿毒症,就必须换肾,10多万医疗费对董艳岭一家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据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浮新平介绍,由于焦作和南京两地好心人的捐助,董艳岭目前的病情已经得到控制,但如果要换肾,治疗费还有相当大的缺口,他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献爱心队伍的行列中,帮助这个优秀的大学生度过生死难关。
据了解,董艳岭来自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镇的贫困山区,他和哥哥于2002年一起考上大学,他考入河南理工大学,哥哥考入南京农业大学。董艳岭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在大学4年刻苦学习,曾任学生会实践部部长兼班级团支书,多次被评选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并获国家一等奖学金。
马上连线
“没有媒体帮助,
这一切只能是梦”
昨天下午,本报记者又与董艳明取得电话联系。听说弟弟母校的师生慷慨解囊,董艳明激动的声音传过话筒:“我真的没想到事情会变化这么快,就像当时我给媒体发求助信一样,不瞒您说,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发的,没想到江南时报第二天晚上就和我联系了,还这么热心的一直帮助我,又是帮我弟弟筹钱又是帮我找工作,真的是很感谢你们。这次《大河报》的记者又不辞劳苦地帮我弟弟跑了两天,帮他筹到了那么大一笔钱,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呀。”
据董艳明透露,“自从弟弟被查出患了尿毒症,家里就一直在努力给他治病,可是能借到的钱都花光了也没有给他看出什么结果来,家里现在是地无一垄,房无一间,有的只是外债。我也曾经找过家乡县民政局,但得到的答复是没有钱。弟弟已经做了两天的透析,今天是第三天了,我希望他可以好起来。希望在这么多的热心人的帮助下把移植做成功,哪怕是我要养他一辈子!作为一奶同胞下的兄弟,虽然只大他一岁,我是哥哥我就有责任照顾他,何况母亲再也经不起大的打击了,她这一辈子真的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呀。还有我的妹妹,为了给二哥治病,才16岁就出去打工。没有照顾好他们,真的对不起我死去的父亲。”
董艳明一再表示:“你们为我们一家做的努力,我现在只能说谢谢你们了,可以说没有媒体的帮助,这一切都只能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