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乌鲁木齐7月23日电 记者赵永新报道:盛夏的新疆石河子骄阳似火,而田里的棉花却长得异常茂盛,一片葱绿。令人奇怪的是,在这里看不到流水潺潺的沟渠,棉花是怎样灌溉的呢?
正在为棉花打杈的农民张奎发告诉记者:我们采用的是先进的膜下滴灌技术,只需要按下控制泵房的电闸,水、化肥和可溶性农药按比例搭配的“营养液”,就通过提前铺设好的输水干管、支管、附管、毛管流到地膜下的滴头,给每一株棉花“打点滴”。
看着记者惊奇的目光,张奎发掰着手指头,说起了膜下滴灌技术的种种好处:
一是把过去的“浇地”变为直接“浇作物”,节约了灌溉用水。过去一亩地需要600方水,现在最多350方就足够了,平均在270方左右,节水50%以上。
二是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从水源出口的地下管道一直到田间的滴灌带,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灌溉网络,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修渠、打埂和挖沟,土地利用率平均提高了5%—7%。
三是省工、省事、省钱。以前棉花种下去仅浇水就要六七次,浇一次水,土壤就板结一次。实行膜下滴灌后,浇水变成了“推闸放水拧龙头”,老人妇女都能干,1个农民从前最多能管理20—30亩农田,现在可以提高到80—120亩。
四是滴灌后的农田土壤不板结,团粒不破坏,膜下不长草,改善了作物生长环境。
五是施肥、农药与灌溉同时进行,提高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效率……
发明这种世界领先节水技术的,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源于以色列的滴灌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灌溉方式,但缺点是太贵,每亩地的最低成本也在2500元以上。从1996年开始,农八师在对各种微灌技术深入研究后,结合当地的实际,创造性地发明了膜下滴灌技术。
为突破价格“瓶颈”,生产让农民用得起的节水灌溉器材,农八师依托新疆天业集团,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把初始一次性亩投入降到300元以下,是国外同类产品投资的1/8,设备使用期可达到5—8年,年均折旧50—60元。其中每年需更新一次的滴灌带,每米0.20元,每亩土地只需120元。
今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垦区总滴灌面积已超过150万亩,年节水量1.8亿立方米,创造了农田大面积应用滴灌规模的世界第一。同时,该技术还推广到河北、宁夏、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多个省区;应用作物除棉花外,还有玉米、圆葱、西甜瓜、甘蔗、大枣、葡萄等大田作物,节水增产效果相当理想。
然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农八师的有关同志却表达出焦急、忧虑之情:“与我国大量农田大水漫灌的严峻形势相比,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还很不理想,每年在全国的推广面积不过几十万亩。”
他们告诉记者,扶持政策不到位、农民购买力不强、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议有关部门应将滴灌产品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目录,将滴灌产品列入农资产品目录,享受农资产品减免增值税政策;把节水灌溉的地下管道部分列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对农户应用滴灌技术给予农田节水基础设施补贴和技术推广应用补贴;制定合理的农业灌溉水价格,适当提高水的价格,拉开时段差价,调动农户节水的积极性。
同时,应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对质量低劣,达不到技术标准的产品,决不允许流向市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