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的李海良从相貌上看比实际年龄要大,但见到记者后其清癯的面孔却一直荡漾着笑容。从10年前生个豆芽卖,到现在与嘉禾公司合作搞起三个占地1.8亩的日光温室,收入猛增至4万元。10年间,人们从他脸上看到更多的是一名专业菜农的自信和成就感。
李海良是襄汾县沙女村人。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他20多岁时,看到邻村在红红火火搞大棚蔬菜,他一拍大腿道:咱村里的水利条件比邻村好,搞蔬菜种植更有优势。他一下就建了两个大棚,当年纯收入1万元。爱琢磨的他,从报纸、电视上看到了山东大棚蔬菜的发展,花了1000多元买科技资料、咨询专家、外出考察,他决定搞特色种植。
根据资料上提供的线索,花400多元买回了100株草莓苗木繁育,也是当年见效,同样两个大棚,收入高达2万多元。这么一种就是4年。他所在的村毗邻公路。去年,临汾市搞规范化农业种植的嘉禾公司的老板熊国安,偶然进入他的大棚,对其种植技术颇感兴趣,并邀请他到尧都区的规范化种植基地进行无公害“绿色”种植,探索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无污染的全新种植模式。
记者在大棚采访时看到,花300元租来的一箱蜜蜂坐落在大棚一角,蜜蜂翩翩飞进飞出点花授粉;用鲜牛奶发酵后做的肥料,正用滴灌施肥管道浇到草莓的根部,草莓旁还套种了西红柿。他说,这几年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也感到这10年间走的路太艰难了。农民致富的念头特别强烈,但缺乏科技人员的有效指导,从报纸、电视上看到的一些信息,总有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感觉。他希望科技人员能够下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做出因地制宜的指导。也希望政府拨到基层的扶农资金能落实到位,去帮助那些缺乏资金起步创业的村民。
现在的李海良不仅懂得科学管理,而且也懂得了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他说,农产品要像衣服和电器一样,同样的外貌,但品牌不一样,价格也就高低不同。
本报记者乔明亮 本报通讯员李晓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