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在哪家医院出生?
幺明茂全家10多口人中,心情最迫切的莫过于今年即将年满30周岁的幺丽新。幺丽新,原名幺立新,唐山大地震那一年在西安的一家医院出生。 “立新”之名是接生的医生所取。可惜,当年她还小,而母亲由于伤势严重也没有记清是哪一家医院。因此,她很希望在她30周岁生日时,能寻找到自己出生的医院。
幺丽新说,她是1976年的11月16日出生,她的生命“来之不易”。因为母亲在怀有5个多月身孕时,不幸在大地震中受伤,腰椎骨折、骨盆骨折,被转到西安,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在3个月大时丽新和母亲回到唐山。记事后,父母就告诉了她这段往事。母亲说,她们母女的生命是西安给的,啥时候都不能忘记陕西。
近30年来,幺丽新一直想来西安谢恩。自己当了母亲后,这种愿望更强烈。丽新对记者说,今年的“7·28”她想在西安过生日。
30年前的好医生你在哪里?
幺丽新年过6旬的母亲毕文舫,一开口接连说了三个“对不住”。老人哽咽着说,当年西安的医院给她治好了震伤,保住了肚子里的孩子,管吃管喝管护理,给了她和女儿第二次生命,但她却没有记住这家医院的名字和医生的名字。
据幺大妈回忆,她是在1976年8月8日被转送到西安的。火车到西安是大清早。印象中,那家医院门朝西开,医院里有几栋四五层或五六层高的大楼。前院和后院分别有500和800张床位。院名中带有“第一”或“第二”两个字。出门往南步行10多分钟,是“动物园”;往北走一小段再往西走,是“电报大楼”。当时她在外科住院,主治医生中有个男的,30来岁,好像姓刘,是位进修大夫。“刘大夫”1.75米左右的个头,不胖不瘦,口音是普通话中带有陕西口音。
幺大妈回忆说,自己受伤后,腰椎受伤、骨盆骨折,胎位颠倒。但由于得到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细心照料,16日早上7点左右,孩子平安落地。接生的医生那晚忙活了10多个小时。“立新”平安落地时,正是交接班时间。这个印象特别深,没有输血,也没有剖腹产。西安的医生医术高,人善良。
给“立新”接生的两个医生中有个女医生,年龄在30岁上下,1.60米左右,听口音都是西安人。“立新”出生后,两位医生说,现在正在开展“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不如给孩子取个革命化的名字,就叫立新吧。至今还让幺大妈念念不忘、感动不已的是,生孩子时,她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吃饭、洗尿布、一切的一切都是医护人员料理的,并且照顾得很周到。
只会越来越浓的是情
昨日,64岁的幺明茂老人愉快地和记者通了电话。这位唐山老人对记者说,出事那天,自己在贵州出差。3天后赶回唐山,房子完全倒塌,一家7口中,父亲、母亲和13岁的大女儿被大地震夺去了生命,重伤妻子被转送到了哪里自己也不知道。直到3个月后,才知道妻子到了西安。现在他和妻子生活得很幸福。老大是个女儿,在地震中丧生。老二也是女儿,今年40岁,龙华中学英语教师,丈夫干个体,女儿上初一。老三是个儿子,唐山大学当老师,媳妇在唐山钢铁公司工作,儿子上小学三年级。老四就是丽新,丈夫是唐山钢铁公司的技术员,儿子上幼儿园。
一个多小时的通话中,幺明茂老人一再邀请记者到唐山看看。结束通话时,老人说,30年来全家10多口人最想说的一句话是:陕西对唐山是恩情重如山。这是唐山市全市人民想对陕西说的一句话。
请帮唐山老人完成心愿
30年前的“动物园”原址在现在的革命公园。当年的“电报大楼”是现在的西安电信公司大楼。这一带规模较大的医院有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西安交大第二医院)、西安市中心医院等。当年的医护人员是否还记得自己所在医院1976年11月16日接生过唐山女伤员的女婴?唐山女伤员毕文舫的入院日期是1976年8月8日。本报热切地希望当年的当事人、知情人提供线索。本报热线:029-82244551、88388711。
本报记者也将分头查访,力争在7月28日前帮助唐山的幺明茂老人全家完成30年未了的心愿。
本报连续刊登“搜寻30年的感动”后,一位曾参加救助伤病员的护士致电本报记者,诉说了当年救助伤员的情况,并带记者约见了武警陕西总队医院7位曾参加救助伤员的老军医。
昨日下午记者在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约见了这位名叫王军的女军人。当年她才20岁,现在已经离开了武警陕西总队医院,在第四军医大学从事科研工作。
王护士告诉记者,救助唐山伤员是她这辈子最难忘的事。现在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当年叫陕西省军区原独立师医院。8月初,医院开始接收唐山来的伤员,在伤员最初来到医院的1个星期内,大家忙活得几乎没合过眼。每天业余时间都在给伤病员洗衣服、洗澡。当时西安用水紧张,医院每天用水更紧张。大家每天都要到井里打水,担到住院部。记得有一天她从1楼到3楼往返跑了17次,整整挑了17担水,一天下来,整个肩上的皮被磨破了,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血痕。
在王军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武警陕西总队医院并见到了当年的内科主任郭兆民和其他几位老军医。郭主任告诉记者,今年他已经69岁。郭主任清楚地记得,当年全院官兵纷纷写下请战书要求去唐山抢救伤员,院里迅速成立了救助队。医院前后共接待了186名伤员。当时,医院原有的病人“带药出院”,为唐山伤员腾出了180多个床位。害怕再来伤员无处住,医院还买了许多床板、钢丝床。他回忆说,在唐山地震过后不久,四川发生了地震,波及到了西安。那段时间里,唐山的伤员稍有“风吹草动”,都从病房的窗户往外逃,或跑到猪圈里,或跑到空地上,不敢住病房。医生和护士通过聊天来消除伤员的恐慌,还腾出了平房,安排唐山伤员。伤员经常是表情痛苦。
张云亮,今年55岁。30年前他是传染科的护士。他告诉记者,30年来他记忆最深的就是8月28日那天,自己提着饭来到操场上给伤员送饭时得到通知,他被医院选送到第四军医大学上学。在现场的伤员都很高兴,说了许多祝福的话。这是他印象中唐山伤员笑脸最多的一天。到了第四军医大学,那里到处是帐篷和伤员。课是在操场上的,上完课学员就去护理伤员、帮灶。
本报记者 赵福生 实习记者 谢斌 实习生 邓月娟 姚征 于海风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