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东方市境内昌化江上游已经完工的大广坝一期工程 王凯摄
位于洋浦工业开发区的中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800万吨炼油项目在紧张建设中 王凯摄
海口晚报网7月24日讯:“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是省委、省政府围绕“一省两地”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环境、产业和体制三大特色,做大做强海南经济的明智选择。近年来,随着海南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和知名度美誉度大幅度提升,众多投资者把目光投向海南,把资金注入海南,尤其是一批批大项目、大企业相继落户海南,壮大了海南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并由此带动了全省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海南经济实现了从恢复性增长向加速性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大企业、大项目具有投资大、产值高、产业链长、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拉动力强等特点。众多大企业、大项目进入海南,鼓舞了全省人民的士气,坚定了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信心。
为了让广大读者清晰地了解近年来海南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的成绩,以及这些大企业、大项目的开发进展情况和对海南经济社会的深层次影响,本报今起推出“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据省招商办跟踪落实项目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05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龙头型大项目在琼落户,总投资额达308亿元。这是海南“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琼岛盛夏热浪翻滚,投资热也一浪高过一浪。继今年5月底总投资20亿元的福耀70万吨浮法玻璃厂开工之后,6月29日,中信泰富投资百亿元开发的神州半岛项目也在万宁东澳动工建设……一批批客商的进入,一个个大项目的启动,彰显海南新一轮的投资开发热潮就在眼前。
这些大项目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它们的崛起,使一批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支柱产业正逐步形成。海南经济发展出现了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结构和质量同步改善的良好局面。
大项目严格遵循我省“东部旅游,西部工业”的产业发展布局进行布设。在东海岸,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和度假区,将东部沿海建成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实现海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如文昌白金海岸度假公寓、博鳌二期工程,万宁神州半岛、日月湾及石梅湾旅游开发、陵水香水湾等一批旅游及房地产项目。
在新兴工业项目落户方面,北有海口的15万辆海马发动机、24万吨瓶级聚酯切片、三星光纤光缆、海口药谷等项目;西有老城开发区的70万吨浮法玻璃、100万吨华盛水泥熟料加工、海口电厂“大代小”工程,洋浦的800万吨炼油项目、100万吨木浆及160万吨造纸项目等。
省发改厅副厅长冯鸣说,通过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海南逐步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化工、汽车、纸浆、制药和农产品加工等5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据记者了解,自2004年提出“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来,海南开展了五次大型对外招商活动,共签约243个项目,签约总额1647亿元。其中,完工项目69个,完成投资77.29亿元;动工项目43个,已投资46.08亿元。前期准备项目72个。
“双大战略”:海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4年,注定要在海南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在这一年的8月,《关于加快海南省新型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以大公司、大项目带动,加快提升海南工业比重”的设想。
《意见》出台后,随着一家家大企业进入,一个个项目落户,海南新型工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汹涌澎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2004年足可称作海南新型工业发展元年。
2003年:海南工业发生质变的一年
过去,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说,海南工业就靠少数大企业,新大洲打个喷嚏,全省工业就得感冒。但2003年,从海口到东方,一批大型工业项目相继上马。以椰树集团、海南汽车集团等为主的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工业企业撑起了海南经济的半壁江山。
尤其是在资产重组中,国内一批大企业纷纷入琼:如华能集团重组海口电厂,一汽集团兼并海南汽车厂,红塔集团重组海南卷烟厂,武钢集团控股兼并鹏达薄板厂等等。尤其是随着全国最大的尿素生产基地在东方市的崛起,投资100亿元的60万吨甲醇项目的破土动工,海南的工业格局已初具规模。
因此,有报道曾这样形容:“2003年,是海南工业发生质变的一年。”仅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完成增加值95.5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名列全国第一。
2004年八所座谈会:海南认准新型工业之路
2004年1月10日,省委、省政府在东方八所,召开名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座谈会。
座谈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汪啸风指出,由于海南工业化水平低,造成了含税产业相对落后的被动局面;正是由于税基不稳,财源不旺,导致全省财政增收和城乡居民增收的目标一直难以取得大的突破。他说,省委、省政府在研究和制定海南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思路时,已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工业省的目标,并把它作为加快农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发展的火车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卫留成强调,加快推进海南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海南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工业;要做好工业发展规划,务求长远发展;要转换政府职能,为发展工业提供服务,优化发展的软硬环境。
2004年8月:正式提出“双大战略”
海南的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大集团、大企业进驻是根本原因。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解决工业发展问题的核心。
2004年8月31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海南省新型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工业重点项目建设。”
《意见》指出,将继续贯彻省委、省政府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方针,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求发展,继续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组国有企业。利用我省铁矿、石英砂矿、钛铁矿、南药和橡胶等资源优势,吸引战略投资者来琼投资。抓好年产15万辆汽车、东方化工城、林浆纸一体化等超百亿元产值项目建设。
“双大战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省政府研究室综合处调研员霍沛军曾撰文指出,大项目的实施将是带动我省各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GDP增长的贡献是关键性、决定性的。要实现2010年全省GDP接近1400亿元的目标,离不开大项目的带动。大项目对我省经济总量的带动,毫无疑问首先体现在第二产业方面。同时,由于工业大项目产业链长,联动效应大,加快大项目发展能够带动第一和第三产业,拉动经济总量增长。
还有专家曾分析说,提出“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是在“新型工业省”和“生态省”之间寻找到了最佳的和谐点,越过传统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将工业化和环境治理有效结合起来。
“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是海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省发改厅副厅长赵莉莎如是说。
省发改厅副厅长冯鸣说,通过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海南逐步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化工、汽车、纸浆、制药和农产品加工等5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据记者了解,自2004年提出“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来,海南开展了五次大型对外招商活动,共签约243个项目,签约总额1647亿元。其中,完工项目69个,完成投资77.29亿元;动工项目43个,已投资46.08亿元。前期准备项目72个。
海南新型工业之路
“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关于海南是否走工业化的道路,这一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海南旅游研究所所长杨哲昆教授对此深有体会。
薄弱的工业基础
建省前夕,中国社科院在其提交的《海南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海南最终要实现以工业为主导,要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海南经济的中心的指导思想。
最初两年,并没有人对它提出异议。但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一种意见主张“超常规发展”,实际上是想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等经济发展了再考虑保护环境;另一种意见主张“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也要保住海南这块中国唯一未被污染的净土。”认识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发展战略选择上的争论。
1988年3月15日,港澳国际工业区在海口奠基。这是海南第一个成片开发的工业区,被规划为重点兴办轻工、纺织、塑料、电子、食品等工业。短短10天内,又有海南科技工业园和海口金盘工业区相继鸣锣开张。随后的几年时间,海南上马了一大批开发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进入这些开发区内的投资者并不多,更多的人为房地产的暴利所吸引,对投资办厂不屑一顾。因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工业区绝大多数都没搞起来。10余年的大浪淘沙后,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
因此,海南的工业很长时间内发展得不尽人意。199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为232.6亿元,不及江苏省的1/20。
“一省两地”战略:提出建新兴工业省
1996年1月31日,省委二届四次全会正式提出“一省两地”的奋斗目标,即在今后15年内将海南建成为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其中,所提出的海南今后要大力振兴的8大支柱产业中,7个是工业。
然而此时的海南,对“工业强省”的质疑仍不断有人提起。一些环保人士认为,海南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块净土,不能大规模地发展工业污染这个净土,他们甚至建议海南“50年内不要搞工业”。
在“一省两地”战略中,重化工业被认为是海南支柱产业中的支柱。海南所以对重化工业寄予厚望,是因为重化工业在国际上有“起飞产业”之称。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各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一般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发展速度的两至三倍。海南具有发展重化工业的基本条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海南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发展重化工业,这包括化肥、炼油、化纤原料及各种精细化工等,借助重化工业强大的规模效应和辐射作用,实现由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转变。
也正是因为在很多人心目中,重化工业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污染性,让人们惧怕海南这个美丽的宝岛受到玷污。
建设生态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南到底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通过对自身曲折的发展道路的回顾、总结,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是海南最强的竞争力。
省委省政府于1999年明确提出,要在海南率先建设“生态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但此时,新的争论又进一步发展。有些人片面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先进的发展模式,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可实行。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也有些人认为,建设生态省就不能发展工业。
省委、省政府指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努力探索一条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道路。作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海南首先面临的是加快发展的问题,工业化仍然是海南发展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历史阶段。海南要发展工业,但是不能发展破坏资源、污染环境、重复建设的工业,而要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工业、资源优势工业,同时通过政策、经济、技术等手段的调控和引导,把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消化在发展过程中。
基于以上认识,海南立足于自身实际,始终按生态省的理念来培育产业发展,在大力、优先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为传统产业留下发展空间、提供环境容量、实施生态化改造。为使传统产业的布局、结构与全省的环境功能区划高度一致,海南将大工业项目都集中布局在海南岛西部;中部山区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东部地区则依托自然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房地产业。
加快发展新兴工业省:海南经济走出低谷
由于坚持不争论,埋头苦干,经过数年努力,海南经济开始走出低谷。2003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完成增加值95.5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名列全国第一。全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698.30亿元,增长10.5%,是自1995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这种背景下,2004年8月,《关于加快海南省新型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正式提出,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同时提出实施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工业重点项目建设。
在这份文件的指导下,海南的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逐步走上健康持续较快发展的道路。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90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6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0%。2006年前5个月,海南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份意见的出台,具有一锤定音的效果。至少在主流声音层面上,基本结束了关于海南是否要走工业化之路的争论,也由此让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今天的成就。”有专家如此评述说。
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专家表示:大工业能促进生态省建设
“发展工业与建设生态省并不对立,关键是要坚持可持续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就能实现既发展工业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作为我省环保事业的重要“把关人”,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环境监管处处长牟维侃认为,由于现代化大工业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保设备,反而有能力最大限度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省建设。
“无工不富”,为了全省人民的福祉,为了海南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海南必需走新兴工业省的道路。同时,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因为,海南的环境资源得天独厚,它不光属于海南人民,也属于全中国人民,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海南人民对全国的庄严承诺。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海南提出要在“三不原则”前提下发展新兴工业。
为解决工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我省科学划分环境功能区,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把大公司、大项目集中布局在西部工业走廊,集中治理环境污染。采取了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把绝大部分的污染解决在生产过程中。同时,调整工业结构,关闭“五小”企业,杜绝兴办任何有污染的小企业,不接受环境污染、浪费资源、技术落后的产业转移,发展经济效益高且必须有一定环境容量的大企业,为高新技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牟维侃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海南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既能发展好工业,又能保护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一般认为炼油工业有污染,但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可把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因为大企业有能力在治理污染上进行投资。海南800万吨炼油厂即将投产,116亿元总投资中,花了近25亿元用于治理污染。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不可和谐共存,新加坡是公认的花园城市,但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海南的经济发展要死守一条底线,就是在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情况下,海南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仍能继续保持优化趋势。”(来源:海南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