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良好机遇。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发展我省农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政策环境。我省无论是资源优势、农产品总量,还是发展潜力,在全国均具有重要地位,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要积极推进优质农业战略,实现五个跨越。
1、实现由产品开发向产业升级的跨越
我省是全国绿色食品开发较早的省份,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重点开发了大豆、玉米、水稻、乳品、山产品、饮品、特色产品等七大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发挥优势,体现重点、突出特色、统筹发展”的原则,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实现由产品开发向产业升级跨越。一是要突出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粮食产业是我省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要坚持走“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转化增值”的路子。二是要提升绿色无公害产业,发展安全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产业是我省的特色产业,要扩大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规模,围绕省内知名绿色食品品牌,积极整合同类产业产品,尽快在国内叫响一批绿色知名品牌。三是形成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规模化生产。四是尽快实现农产品的规格化和标准化,树立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
2、实现由农产品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大省的跨越
近年来,我省农村的实际情况是粮食增产了,农民并没有增收,尽管国家多次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与其它商品相比价格仍然偏低,通过农产品加工实现增值已成人们的共识。
对传统食品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整理、发掘和工业化改造,是“十一五”期间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课题。第一,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绿色食品原料加工利用转化程度,推进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单一产品向系列化产品转变。重点发展绿色有机乳品、大豆、玉米、水稻及肉类加工,大力开发特色食品和高端产品,全面提高竞争力。第二,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改变大量原粮出省的局面。第三,提高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在产中领域,对产后领域的科研工作重视不够,造成了创新能力较低,科技储备,特别是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使得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动力不足,技术水平落后,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推动。
3、实现由农业内向型发展向外向型扩张的跨越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发展外向化农业。广泛开展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信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推动对俄农业合作战略升级,建设粮食、蔬菜、畜产品对俄出口基地,提高对俄农业合作水平。大力开发省外、国外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的外向度。第一,农产品要按市场需要调控生产。不要片面追求产量,有时甚至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些农产品适当限产,这样反而刺激和促进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能力。保护耕地,提高农作物抗逆性和现代化生产水平。第三,提高农民市场化意识和经营能力。农民不应再是传统概念上的纯生产者,而首先是经营者。他们为市场而生产,为经营而耕种。把农民与农产品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
4、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跨越
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代生态农业的核心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内容是农业安全。2001年,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几年来,通过加强退耕还林、开展森林效益补助试点、治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举措,黑龙江省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生态旅游产业更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十一五”期间,我省应不断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应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5、实现由粮食大省向畜牧业大省的跨越
“十一五”期间,应积极推进“主辅换位”战略、以建设效益型产业为目标,加快构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引进、繁育优良品种,建立无规定疫病区和非疫区出口基地,增强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建设畜牧业强省。大力发展奶牛、肉牛、生猪等主导品种,积极发展羊、蛋禽、肉禽、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品种。松嫩平原应以奶牛、生猪、肉蛋鸡为重点,东部山区、半山区以肉牛、肉羊为重点,三江平原以毛肉羊、大鹅为重点,大、小兴安岭以毛皮药用动物、特种养殖与蜂业为重点,全面启动东部肉牛产业开发、中东部生猪基地建设、畜产品安全工程和草原生态恢复与建设等四大工程。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列教研部)(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