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不能掉以轻心
1875年6月8日,清光绪元年端午节,一场发生在广西乐业和贵州罗甸之间的6.5级地震,成为贵州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当年的地方史志这样记载了这场地震:
“寅末卯初,忽然地震微动,及将曙未曙之时,忽然响声大作,地位之一颠簸,地将动之先,响声大作,似若水潮,又若风动树声,或若万籁声,自远至近,声既近则地震动,盖大地一动,山泽亦为之震,民房亦为之折,有陈岁朽屋远年败壁,余亲见为之颠覆矣。 ”
同时,当年的《中国邮报》(英文)、《北华捷报》(英文)和《申报》都分别在不同时间里刊登了这一事件。
贵州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王继安称,虽然贵州处于弱震区,但自1308年7月6日以来,贵州地区还是总共发生了34次4.75级以上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为上述发生在罗甸和广西乐业之间的这场6.5级地震。
中强地震多数发生在西部
据省地震局业务处副处长罗远模介绍,贵州的地震95%发生在西部,西部的地震比东部的强。贵州地震的特点:震源强、震级小,但破坏性大。
从贵州地区地震活动来看,较有影响的地震主要发生在以下这些深断裂带:垭都———紫云深断裂、松桃———独山深断裂、开远———平塘隐伏深断裂、黔中深断裂和威宁石门坎断裂。
其中,贵州大部分中强地震都发生在省境内长达300多公里,宽达30-40公里的垭都———紫云断裂带附近,如1526年5月21日和30日晴隆的两次5.0级地震,1948年10月9日威宁的5.8级地震,1971年6月27日贞丰望谟的4.9级地震,1985年12月2日水城的5.0级地震,此外还有水城、威宁、六枝一系列4.0级地震。
并且,该断裂带是贵州历史和现今地震的主要活动区。而其他三个深断裂带也曾先后发生过4.9-6.5级的地震。
专家因此认为,贵州中强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发震条件为:地震发生与深大断裂有关,大部分发生于大地构造单元分界的大断裂带或其附近。而发生中强地震的这些断裂带又大多处于我省西部地区,其他地区为零星分布。
尽管从目前看来,历史上有些地方从未发生过大地震,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就不会发生大地震。两个有力的个案是,1989年11月20日,重庆江北这个从未发生过地震的地方就曾发生过损失较大的5.2级地震;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的5.7级地震。相对贵州而言,这两个地方更是弱震区域。
观测技术将步入数字网络时代
省地震局副局长王正华说,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地震仪的国家,早在公元132年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就发明了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并于公元138年2月28日首次测到了发生在千里之外的甘肃地震。也尽管我们国家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
并且,虽然能够以高的概率预报地震发生的可能地区、可能强度、可能时间段,但尚没有把握预报准确的发生地点和时间,尤其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准确短临预报。
王正华说,地震预测不像气象预测那样容易,上天容易下地难,观测地下比观测外太空要困难得多。
因此,地震预报也成了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已在地震预报方面努力探索了20年,虽然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已走到前列,但离突破的目标仍然很远。
在地震预测方面,贵州目前只有毕节、威宁、水城和贞丰四个监测台和其他地方的几个观测点。除了监测手段单一外,台站的设置也不合理。
针对这一现实,中央和省政府都非常重视。而由国家投资1000多万元,省里投资500多万元,总共有13个观测台站的贵州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已经开始建设,预计2007年试运行,2008年正式运行。建成的地震观测网络将使得地震预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能控制2级以上的地震。 (责任编辑:韩美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