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上一周《我的长征》,在贵州省东南部行进290公里。
队员:童知微怎么样?
童知微:没事。
叶峰:这纪律管理还有行军管理条例,给定出来了,每个人都要签,如果你不签的,我们也要按照这规矩来执行。
解说:出发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纪律规范问题,在这一周有了结果,队员们在刚刚制定的行军制度上,签字、承诺。
朱洪阳:行进中无条件执行队长决议,结果队长的决议是错误的怎么办?
蒋彬:我想你也应该相信队长,也应该相信剧组,因为你只有相信别人,别人才能够相信你 是不是,人嘛,互相之间要建立一种感情,要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制度的东西是人定的,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我们大家互相沟通 互相改进。
解说:这一周是《我的长征》第10周,队员们继续在贵州省辖区行进,从施秉县杨柳塘镇,到遵义县团溪镇,有206.5公里的行程,红军长征历史上,最著名的地方之一遵义城,近在眼前了,在这个过去号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省份,队员们在平坦的山间公路上行军,这对谁都会是一番不同的心情,为了尽快到达遵义,在这一周的行军中,队伍时常放弃预定的大路,而抄小路,2006年7月3日,是这一周行军的第一天,队员们要在烈日下走29公里。
队员:看那个小女孩多结实,多健康呀。
队员:你看又健康又快乐,跑了。
韦燊:你平时喝牛奶没有?
小学生:不喝。
韦燊:嗯。
小学生:不喝。
韦燊:不喝牛奶这么结实,看来吃梨子吃桃子就够了 是吧,比一下,跟他比一下,到他屁股那么高了没有。
张浩然:谁能跳到我肩膀的话,他会给你东西的。
小学生:是什么?
队员:徽章。
韦燊:戴在胸口的。
队员:长征啊这是。
当地村民:你照我干啥,红军不怕远征难。
解说:在公路行军,比在小路上要热得多,好在这是收获西瓜的季节,于是队员们经常,在中途休息的时候,买西瓜消暑解渴。
当地村民:蛮甜的 蛮好吃的。
孙君安:疼,蒋大夫轻一点 轻一点。
队员:咬着 咬着点。
队员:说你把西瓜藏在哪了。
孙君安:我没偷西瓜。
队员:说 首长在哪儿,你们首长在哪儿。
队员:说 小崔在哪儿。
解说:自从上个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疗队,开始随队长征以来,医疗队蒋彬大夫,一直不间断地,给有伤病的队员推拿治疗,两个月1600多公里的行走,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疲劳性损伤,蒋大夫的治疗,成了每个人又爱又怕的事情。
队员:太痛苦了。
队员:啊 不能按这儿。
解说:2006年7月5日星期三,队伍里年纪最大的队员,51岁的查卫星病了。
查卫星:就是你们来回换手换的,已经鼓了,拔下来 已经鼓了,渗出来了,它里面有钾 不行,渗出了,关上了 已经关上了。
随队医生:呼一下小朱。
队员:还能打啥地方呢,光两个手。
工作人员:把车子调头回来。
林健:朱医生,两瓶在这儿打完了以后,我们再走。
解说:查卫星得的是急性肠胃炎,从昨晚后半夜开始腹泻,到早上人已经脱水了。
查卫星:所以跟你没有关系,我血管的问题。
随队医生:昨天吃了西瓜。
查卫星:对,可能是有一块不太整齐了,我以为是切的问题,实际可能是坏了,坏了然后就塌下去了,我又比较渴,就咬了一口,意识到味儿不好的时候,已经咽下去了,吐也没来得及吐,我也过于相信自己,我觉得可能也不太要紧,到12点多的时候就开始。
解说:这个时候大队已经走出去两三公里,为了陪伴查卫星,队长林健 队员布和,陆昶全 孙君安四个人,主动留了下来,午饭后制片人员找来了一辆马车。
查卫星:万一吐,是吧?
工作人员:放到车子这个地方。
解说:这时四位陪伴查卫星的队友,已经步行追赶大队去了,由节目组安排一位工作人员,护送查卫星,查卫星的丈夫是一位军人,作为军人不能接受妻子在队伍里,扮演拖后腿的角色,因此 自从查卫星3月份,报名参加《我的长征》以来,丈夫总是在电话里要求妻子,咬紧牙关,不能掉队,所以查卫星刚一发现自己生病,就很焦虑,她生怕因此脱离了队伍,这天的行程只有25公里,下午3点,大队到达之后一个半小时,查卫星乘坐的马车,也到了这天晚上的宿营地,黄平县旧州镇中学,晚上一群旧州中学的女初中生,找到长征队员,她们有许多问题想得到答案。
中学生:我说这些人怎么这么傻,在大城市,我们在这边乡村,就觉得生活,好羡慕你们大城市的,舒服的那种,为什么生活得好好的,还要想着去走什么长征,而且一路走下来,这么远、这么累。
陆昶全:长征这个词非常神圣,不管什么职业,什么年龄段对这个词,都是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情,一种感激的心情。
中学生:我问个比较实际的,如果这个纪录片拍出来,你觉得会受大众的欢迎吗?
张浩然:更多的人是来,选择一种追求 一种体验,来体验长征这个过程,来感受 来享受这样一个过程,没有人说是来忍受这个过程,没有人说是来,就是为了走给别人看的。
中学生:我们就祝愿你们,能够完成你们的长征之路。
中学生:是的。
李长晏:我还以为要给我们表演节目呢。
中学生:好啊,我给你们表演节目。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雨绵绵,秋风寒,树树梧桐,叶落尽,愁绪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当地村民:长征 两万五千里,他们去长征。
蒋彬:昨天你是情绪最低的。
查卫星:对、是。
蒋彬:包括心理的压力、承受能力。
布和:压力特大。
查卫星:不是压力真是,特别地难受。
当地村民:自己坐好点,坐好一点,要不甩下来。
解说:2006年7月6日,还将是一个大热天,队长们决定,尚未康复的查卫星,还得继续乘坐马车,城里的街面马蹄容易打滑,四个队友不得不用手,尽量托着马车防止意外。
查卫星:下午要如果看可以,我就走了,不想坐车了。
解说:查卫星为坐马车的事很发愁,一个月前队里为照顾伤病员,曾经租过一匹马,当时尾骨受伤的查卫星,就上马骑了几分钟,这件事让她,受到丈夫的严厉批评,丈夫要求妻子在长征路上,要做一名坚强的战士,不要骑马 连眼泪也不要流。
查卫星:好几年都不流泪了,然后长征流了四、五回了。
解说:其实 查卫星虽然容易,被别人感动得流泪,但她比人们想象的要刚强,即使生病,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没有放松。
查卫星:腿有点发软,所以我就想早一点走,万一中间要,可以多休息一会儿,练练嘛,反正明天还有40多公里呢。
解说:现在 查卫星咬紧牙关,就像当年掉队的红军战士一样,追赶大部队,但是 这天午后的行军,两小时才走了不到六公里,只有平时一半的速度,下午五点,大队就要到达宿营地了,可这支小队还有8公里的行程,随队医生决定,让四名年轻队员,用担架抬着查卫星走一段。
队员:查阿姨你得听医生的。
查卫星:我现在体能真的不用,谢谢,真的 别逮我了,你都看见我都可以加速了。
队员:不行 您太累。
林健:查阿姨,你听一下医生的。
查卫星:没事我心里有数,我今天下午体能恢复一些了。
蒋彬:我知道恢复,就是因为你恢复些,我才让你走这一段,如果你没恢复的话,我肯定连这一段都不让你走了。
查卫星:谢谢 谢谢您。
蒋彬:不是 我不是这个道理,我只是因为他们四个。
查卫星:我知道,因为实际上他们要如果抬我,虽然我(体重)刚一百(斤)多一点,但是 因为我抬过担架,我知道这个远路无轻担,抬着实际上比他们这样,跟我慢点走,更加消耗体力。
蒋彬:没有 我们抬一段你走一段。
查卫星:不用了,不要那样 好不好,给我一个锻炼的机会 行不行。
队员:明天 40多个。
队员:明天40多公里,可以锻炼。
解说:1934年的最后一天,红军正准备向北突破乌江,但是当时还掌握军事指挥权的,共产国际顾问李德,仍然主张向东返回湖南,于是在乌江以南,瓮安县猴场的红军总司令部,中央领导连夜召开政治局会议,史称猴场会议。
当地向导:大家来看一下这个座位,当时毛泽东是苏维埃政府主席,他在猴场会议的时候,他的位置是这个位置,正前方的两个位置,一个是秦邦宪(博古)的,一个是周恩来的,而左边的最上边一个,就是李德的位置。
解说:猴场会议是一次激烈地争论,最终会议否定了李德,返回了湖南的主张,并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枢,李德的指挥权被削弱,猴场会议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猴场会议结束时,已经是1935年1月1日凌晨,在那个寒冷的新年之夜,红军向乌江急速行进,他们必须在敌人追兵赶到之前,突破号称天险的乌江,否则红军将被迫,与逐渐合围过来,数倍于己的强大敌军背水一战。
队员:赶快到前面避一下,到前面避一下。
解说:2006年7月7日,是个大雨湿透的星期五,队员们在走完43公里之后,到达宿营地,这一天查卫星也终于度过难关。
队员:查阿姨太猛了,追不上了。
解说:在大队到达后两个小时,他们也走完了43公里,到达宿营地,明天 查卫星将能够,和队友们一起跨过乌江,第二天,就在队员们向乌江行进的途中,因为前面施工,队伍临时改线走山间小道,一条深沟里的河挡住了去路。
工作人员:这里是花山河。
队员:花山河。
队员:把保护绳拿来。
工作人员:别指望了,人自己爬下去,下去没有路。
队员:上面那个路不行。
工作人员:全是不行 全路段这样,很滑,对 全路段是这样,然后还拐弯,而且岩壁上 石壁上都是青苔,抓都抓不住 抠都抠不住。
张浩然:这条路许久没有走过了,是吗?
工作人员:也走 一下雨就这种状态,主要是下雨。
韦燊:李老师,我去挖一下。
解说:这时候因为太潮湿,惟一在场的这台摄像机,镜头里开始浮起越来越浓的水雾。
记者:这样的路咱们在这一路上,遇见过没有。
林健:遇见过,但是今天,拿把锄头。
队员:刨一刨就行了。
林健:但是今天临时改线,探路组也没有做好,这个路线的准备,我们也没做好。
队员:林健,林健你组织人,六个人一组。
林健:你那行吗?现在,来 把绳给我拿下来。
队员:西西。
西西:收到。
队员:告诉大家用脚后跟走路。
西西:可以下了吗?
队员:先走六个人下。
西西:收到。
工作人员:山下的队员,不许照相,不要摸岩壁的石头,六个人一组 准备。
队员:告诉所有队员,走这条路的时候不许拍照,不要把石壁,尽量不要把石壁,卸包吗,不用不用 我们走,背不动把包放下 我来背。
队员:你别动我。
队员:我不动你。
查卫星:我们俩互相牵着。
队员:你一动我就没有回旋。
韦燊:侧身。
查卫星:韦燊我知道。
韦燊:侧 换个脚。
查卫星:你先走吧,我比你还防滑呢。
队员:邵大姐。
队员:你走你的。
韦燊:你慢慢扶着。
队员:走中间不用扶。
韦燊:扶着 一定要扶。
解说:眼前这条大河,就是位于贵州省北部的乌江,乌江水流湍急,两岸山势陡峭,号称天险,70年前是敌军,试图再次阻止红军,前进势头的重要屏障,当年国民党贵州军阀部队,把守在乌江北岸,南岸的红军主力身后,是正围追而来的,蒋介石嫡系部队,自古曾有俗语说,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突破乌江天险,是红军又一次生死之战,艰险的形势,也成就了长征史上又一段传奇,如今一座建于1996年,长463米 单跨孔径363米,世界最大的单跨度拱桥,江界河桥在距乌江水面,263米处飞跨南北两岸峭壁,往来交通已是轻而易举,而这里还有更大的变化,很快就要开始。
布和:在我的身后就是乌江,在江的下游,将要建成构皮滩水电站,构皮滩水电站,是贵州省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超过了长江上的葛洲坝水电站,总投资138亿元,年发电量96千瓦时,水库蓄水量达到55亿立方米,工程 工期将达9年零2个月,2009年首台机组将正式发电,电站将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和防洪,及其他措施。
解说:这天专程绕道江界河大桥的,《我的长征》队员,要在这里执行活动组委会,下达的任务,介绍红军突破乌江的史实。
刘榛子:我现在站在瓮安县的江界河大桥,红军当年就是从那边的江界河渡口,来抢渡乌江的,红军最开始派了一个先锋团,红四团,先用泅渡的方式,八个勇士,打算用绳子拉着渡过河去,然后再架浮桥,但是绳子在,勇士们过江过到一半的时候,被敌军的炮火给打断了,深夜里红军又打算偷渡,赶制了三只竹筏子,每个竹筏子上坐了五位勇士。
解说:但是三只竹筏出发之后,一直没有发回渡江成功的信号,其中第二 第三只竹筏,被江水冲回南岸,第一只竹筏下落不明,在渡过一个,寒风冷雨的不眠夜之后,已经是1935年的1月3日,敌人追兵步步逼近,拂晓红军再次组织竹筏,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强渡乌江,当时的战斗指挥员,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在回忆录中写到,当竹筏距敌人约50米时,突然听到对岸响起清脆的枪声,而奇怪地是敌人的火力,没有朝着竹筏,而是往崖上打,山崖上突然对敌人发起攻击的,是昨晚乘第一支竹筏,渡江的六位勇士,当时由于没有后续部队,敌人又近在咫尺,他们就在冬季的寒风中,潜伏了一夜,在六勇士的策应下,江界河渡口终于突破,突破乌江天险后,这场战斗的英雄们受到奖励,杨成武对奖励时的文字,这样描述道,没有什么形容词,几乎都是名字,可是这些金榜题名的英雄,他会像乌江的流水那样,扬名在历史的长河中,2006年7月8日,《我的长征》队员,跨过乌江 向遵义进发,两天后他们顺利抵达长征历史名城,贵州北部的遵义市。 |